《論語》中「中庸之爲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中庸」兩字作何解釋?

上善若水24946


26665

老黃0071

文化問答達人

關於中庸。中庸之道的思想對人有益還是有害首先取決於人們對中庸的理解。若果認為中庸就是無原則的折衷主義好好先生,那當然有害;認為它指的是待人接物不偏不倚調和折中,有益也無大害;可是如果認為中庸指的是心之用、心之原則,那麼中庸之道講的就是修心養性之道,道德修養之道,修身之道,那中庸之道當然百益而無一害。

還得從中庸二字說起。“中庸”之“中”到底是指什麼?鄭玄指中和,中間。朱熹和他的老師程頤也都認為不偏之謂中。他們心中的“中”基本上是指空間上和事理上的中間。“庸”鄭玄指的是用,所以,他的中庸意思是用中,去兩端取中間。程朱認為不偏之為中,不易之為庸,庸或為平常也。那麼他們倆的中庸之道就是不偏不倚不變不易無過無不及之道。他們三儘管說法各有不同,但都是從認識論方法論來理解中庸之道。但是,如果我們客觀全面地仔細閱讀《中庸》原文,會發現中庸之道不只是方法論認識論,更是道德倫,本體論。

子思無疑是《中庸》這部經書作者的最正確的人選,他當然是《中庸》的作者。他繼承祖父偉大的事業,闡述了、挖掘了、揭示了乃至可以說豐富和發展了孔子的思想,給孔子一些未明未竟的理論一種精細地解說,為祖父的學說從本體論角度尋找哲學依據。

眾所周知,孔子罕言性與命等。子貢曾有怨言:夫子的文章可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聞也。子路也曾問孔子鬼神和死,孔子也沒有正面回答。罕言不等於不言,不正面回答不等於不回答。孔子為何如此,一方面固然是他知之為知之 不知為不知的坦誠務實精神,一方面應該是他的為學治政的理念:天道遠人道邇,經世致用。對於自己不懂的就說不懂,對於一時搞不清的就闕疑待查,對於那些純理論的東西,暫時可放一邊,不語怪力亂神。

《中庸》說什麼?說性,說天道,說天人合一。修身之道,齊家治國之道,天地之道,君子之道,聖賢之道……首句是: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為教。天所賦予人的自然稟賦叫性,遵從本性自身發展叫道,按照道的規律而修養叫教!什麼叫天道什麼叫人道?誠者,天知道;誠之者,人之道!這是《中庸》最重要的句子,最核心的思想,最鮮明的主題。《中庸》的文眼不是“中”而是“誠”!“中”是什麼? “喜怒哀樂之未發叫中。”這是《中庸》第一章對“中”的解釋,應該說是對“中庸”中的“中”最貼切的解釋。後面的執中、折衷、時中等都是從不同角度對它的解說和闡釋。第一章的“中”是什麼意思?顯然它不是指空間和事理上的“中間”,而是指“心中”,相對於身外而言。具體到這一句,它指的是內心的情感,和“性”是相對的。那麼中庸是什麼意思?那隻能是“心之用”“心之準則”。中庸就是修心養性之功用,修心養性之準則。或者說中庸就是“用中”,重視修心養性,重視道德修養,重視修身。

那什麼叫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就是修心養性之道,道德修養之道,修身之道!這個道是什麼?誠,真誠。誠者天之道,誠之者人之道。中庸之道乃真誠之道。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一切,“誠”字當頭,又貫徹始終。誠者,物之終始! 天性是至誠至真至純至善至美的,而人的內心情感是變化萬千好惡不均的,“性”和“情”是不一樣的,化情為性就得修心養性,就得加強道德修養,就得誠意正心修身,這是“成己”,還得“成物”,成就別人,教化別人,一切貴在“誠”。故開篇:天命之謂性,率性之為道,修道之為教。天性本真誠,按真誠做人才是修身之道,讓所有人都真誠,才是教化之道。

很多人都很看重“慎獨”的作用。其實第一章三段,第一段明確提出修身,第二段強調的是時時修身處處修身,哪怕獨處。第三段,為什麼修身以及修身的功用。我們的內心情感不真誠,我們的言行舉止不合真誠的道德規範,所以要“致中和”,使自己的內心情感符合社會通行的道德規範,也就是克己復禮。一旦我們修身養性加強道德修養,內心真誠,言行一致,那麼“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從第二章到十九章,是從多角度說明修身的重要性普遍性困難性,艱鉅性長期性。從第二十節後,才大談特談為什麼修身為什麼貴誠。“故君子不可不修身,修身則道立”。修道貴誠,“誠則明,明則誠”,“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謂天下至誠為能化”,“至誠如神”,“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天地之道,可一語而盡也: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 總之,中庸即用中,就是規範情感修心養性,加強道德修養,自我約束自我監督自我管理;中庸之道就是道德修養的最高原則:真誠!

創建於2018.3


老黃0071


這個問題問得真好,很多人把“中庸”一詞誤解太深,總感覺到中庸就是不講原則,“腳踏兩隻船”,當個“和事佬”,誰也不得罪。果真如此嗎?其實大錯特錯!那麼孔夫子,所謂的“中庸”或者“中庸之道”究竟指的是什麼?

首先,看看什麼才是中庸。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

仲尼說:“君子中庸,小人違背中庸。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為君子隨時做到適中,無過無不及;小人之所以違背中庸,是因為小人肆無忌憚,專走極端。”所以,所謂的中庸指的是,我們無論幹什麼,講究中庸,就是要做到不偏不倚!

其次,看看中庸究竟是什麼樣的一個境界。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這句話的意思,孔子是說:“中庸這種道德,該是最高境界了,很少人有人能夠達到這種境界了。”

再次,看看中庸之道為什麼不能大行於天下。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 ;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


孔子說:“中庸之道不行於世,我是知道的:聰明的人往往超過了它的標準,愚笨的人達不到它的標準。中庸之道不能彰顯於世,我也是知道原因了:賢能的人往往超過了它的標準,不賢能的人達不到它的標準。就像人們沒有不喝水不吃飯的,但是很少有人能品出滋味了。”

最後,我們對傳統文化,不但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只有這樣,我們才不會似是而非的笑話。牢記:兼聽則明,偏信則闇!


窗外的白楊


對於這裡“中庸”的解釋,從字面意思上看,可能容易這樣理解:

中,就是沒有立場;庸,就是沒有個性,平庸。但這樣理解是不恰當的。

程頤曾做註解:不偏之謂中,不易(不易就是不變的意思)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朱熹曾做註解:庸,平常也。

“中庸”的意思就是:不要偏離永恆不變的平常道,也就是不要偏離常識

這個“常識”是什麼呢?其中一個就是“中”的內涵。

真正的“中”,是恰到好處,不偏不倚,就像宋玉形容美女那樣,多一分則太肥,少一分則太瘦。中庸身材,不是中等身材,而是最恰到好處的魔鬼身材!

我們常說的“中庸之道”,並不是像字面意思那樣,做一個沒有個性不鋒芒畢露不得罪人的人。而是說要遵循那些簡單平常的道理

我們都離不開常識,但這個社會最缺的往往就是常識,好人輕視常識,壞人則有意把你帶離常識。

“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整句話的意思就是:中庸作為仁德,是最高的極致,人們已經很久沒有了。


坐隱江湖


在整個孔子的思想體系中,最重要的就是禮、仁、孝、忠、中庸五個方面。而中庸是“至德”,“至德”就是最高的“德”(道德)

中庸是儒家的政治、哲學思想和道德標準。主張待人、處事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待人接物調和折中。

比如孔子自己對中庸的定義是這樣的:“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見《論語》7·38)孔子主張“五美”:

“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恰到好處,點到即止,適可而止。

再比如孔子的對迷信的中庸態度,寥寥數語影響了中國歷史幾千年:“敬鬼神而遠之。”(見《論語》6·22)

既敬又遠,既不很迷信鬼神,又不很否定鬼神,這就是就中庸了。這個態度不過被統治者所接受;認為皇帝都是“奉天承運”;

而且也被老百姓所認可,所謂“人在做,天在看”;舉頭三尺有神靈;平時不燒香,及時抱佛腳等等,都是對“神靈”若即若離的態度。

這就是中庸,這就是中國人認為的“至德”;有,但是絕不過分;其實不光是道德標準,而且文學繪畫書法藝術,都受到了中庸的影響。


閒看秋風999


“中庸之為德也①,其至矣乎②,民鮮久矣③!”

孔子的這段話出自《論語·雍也》,這段話的意思是:“中庸作為道德,差不多是最高尚的了,人民缺少這種道德已經很久了!” 

[註釋]

①中庸之為德也:中庸作為道德。中,折中、調和,無過無不及,不偏不倚。庸,平常,普通,順其自然按常規常理做事。

②其至矣乎:差不多是最高尚的了。其,表示揣測的語氣,差不多,大概。至,極,最高。

③民鮮久矣:人民缺少(這種道德)已經很久了。

中庸一詞本出自《尚書》,是古人推崇的一種思想方法,也是孔子和儒家的重要思想,是保持和諧穩定的一種道德觀念。

《論語》中提及“中庸”僅此一章。

中庸是道德行為層面的衡量標準,也是一種德行,而且是最高的德行。宋儒說,不偏不倚謂之中,平常謂庸。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的道理。

中庸又被理解為中道,中道就是不偏於對立雙方的任何一方,使雙方保持均衡狀態。

從某種角度說,中庸又稱為“中行”,中行是說,人的氣質、作風、德行都不偏於一個方面,對立的雙方互相牽制,互相補充。

中庸是一種折衷調和的思想,也是不偏不倚的平常態度,即所謂“一碗水端平了”。調和與均衡是事物發展過程中的一種狀態,這種狀態是相對的、暫時的。

孔子揭示了事物發展過程的這一狀態,並概括為“中庸”,這在古代認識史上是有貢獻的。但在任何情況下都講中庸,講調和,就否定了對立面的鬥爭與轉化,這是應當明確指出的。 


陳廣逵


中庸在此是指世界觀,更是落實層面的方法論。竊以為,子曰:扣其兩端而竭焉。是對中庸的最好詮釋。大約是說,將對一件事物認識的兩個端點找清楚,弄明白,一件事物不偏不倚的解決辦法自然就找到了。

生活中,我們要避免走極端,就是避免走到“兩端”,要儘量不偏不倚O_o要堅持中庸觀點,避免自我,避免自以為是,盡力尋找兩個端點,以便在兩點間落實一點。


成城路上


中庸?就是牆頭草,隨風向而定,安逸不上進,二邊討好,無主張定向,拿現實中最常見的就是平均這平均二字,從論語二千多年孔子以來,現在的官方也好這口子,慣用平均了,以此遮掩社會上的階層缺陷矛盾,這中庸的平均二字最能解救其無能的凹現,真是平均就能解千愁啊!


枕邊吹春風


不要拘泥於文字。要把孔老師這段話放到當時情況分析。當時各個學派林立,儒學並非最強大,墨家、法家、道家都有影響力。為什麼孔老師會說這句話呢?

主要回答個人怎麼和環境互動,怎麼做事情!

中庸,也就是做事情很恰當,很合適。如果一個人做事情很恰當很合適,那麼就是有品德。

舉個例子,在家孝敬父母,是不是合適?工作認真負責,是不是合適?對朋友講信用,是不是合適?

再比如,對客戶誠信,言而有信,應不應該?這些都是中庸,不偏不倚是中,庸就是用,可以用,可以做。

大家不要拘泥文字,多想一想,可以得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