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营之路 是一条促进产业发展、构建现代农业的固本培基之路

李营之路 是一条促进产业发展、构建现代农业的固本培基之路

村干部带领党员出义务工修建广场

作为典型的农业村,李营大胆解放思想,敢为人先调结构,因地制宜谋发展,实现了从“土里刨食”到“土里刨金”的转变。

——调整结构不停步,活了农业富了农民

李营的振兴,是从李志刚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开始的。李志刚上任伊始,就带领村干部调查研究、走访论证,最后确定了迄今30年不变的发展方向:围绕土地做文章,向土地要效益。

绝路便是出路。决心一经落锤,便有了1988年李营村历史上第一次产业结构调整——旱改稻:按每人1.2亩调整规划出成方连片的800亩土地,打井8眼,开渠2万多米,架设高压线800米、低压线1300米,建扬水站8座。当年的旱改稻总投资3.5万元,这在当时可是一个天文数字,不服输的李营人硬是靠村民集资和贷款迈过了坎。秋后,800亩水稻喜获丰收,亩收入900多元,是种玉米收入的15倍,李营一下子甩掉了穷帽子。1989年又增加稻田500亩,当年每亩效益达到1675元。

“旱改稻”追平了与周边村庄的差距,也提振了李营人向土地要钱的信心。可时间一长,水稻单产近乎极限,向产量要效益的潜力越来越小。1993年,李营又搞起“稻菜双茬”,一茬水稻,一茬甘蓝,“一变二”模式让土地效益翻了一倍,从此李营转型升级一发不可收,接连实施拱棚蔬菜、冷棚蔬菜、中棚蔬菜、温室棚菜、猪沼菜一体化生态棚菜和现代农业示范园项目。跨越式发展发生在2005年,全村1420亩土地全部统一调整,投资2700多万元,建成了100个生态大棚、361个温室大棚、1300个中冷棚,实现了全村没有一块裸露土地,第二年就全部收回了成本,人均收入达到2万元。八次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使李营现代农业特色愈加彰显,内涵更趋成熟、丰富和完善。目前,李营全部种植绿色无公害蔬菜,注册的“青傲”牌商标声名远扬,产品远销京津、东北三省、内蒙古、广东、新疆、西藏等地。2011年建成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将农业生产和观光旅游科学嫁接,李营现代农业进入了一个崭新境界。

棚菜种植给了李营人丰硕的回报和强大的内生动力,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成为李营人“挡不住的诱惑”。2017年,村民人均收入达到6万元,全村拥有生产用车、生活用车180多辆,有50多户在滦南、乐亭、唐海、曹妃甸、唐山、天津等地购买了住宅。棚菜种植销售旺季勤恳劳作,淡季驾车到城市、海边休闲游玩,已成为李营村民的生活常态。

——优化服务不松劲,解了难题增了活力

土地流转是推进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的普遍方法,但由于触及到农民切身利益,有时会遇到很大阻力。李营村独树一帜,在家庭经营基础上,对全村土地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施工、统一管理,在不进行流转的情况下,使土地保持了效益不断攀升的活力。一是产业调整对路,在全村达成了共识,深得民心;二是村集体对产业调整的大力支持。一直以来,李营棚菜的日常经营管理由各户村民负责,而路、水、电、泵则由村集体统一管理、配备和更新,相关种植管理技术培训等也由村里统一组织实施。强大的村集体是村民的坚强后盾,硬化路面进地头,基础设施进大棚,村民可以开着汽车种菜,拧开龙头浇菜。村民自觉服从统一规划,自觉让棚菜生产进入全村土地规模经营模式之中,家庭经营与规模管理做到了有机深度融合。

打工易赚钱、城镇门槛低、农村难留人,是乡村振兴的一个逆向因素。李营则不然,他们有一个反模式化的出牌套路——让土地留住农民。李营全村几乎没有劳动力输出,劳动力都留在了村里,留在了农业经营上。农业农村对李营人有如此巨大的吸引力,原因在于农业生产对村民的巨大回报。生产销售旺季,还能够吸纳邻近村庄近百名劳动力来此打工。

——绿色发展不畏难,壮了集体美了前程

在李营干部的理念里,民富与村强是一致的、相辅相成的,只有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才能为村子干实事、为集体办公益、为群众谋福祉。

近年来,李营村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把一个看似简单的栽树卖树循环,做成了聚宝摇钱的“绿色银行”。李营大规模植树是从2003年起步的,当时栽种白蜡树苗仅仅是考虑到村庄绿化美化,并没有想到树苗能生钱聚财。2012年,长成的白蜡卖掉200多棵,大树1000元,小树六七百元,收入15万元。20多棵紫叶稠李卖了5万元,20多棵垂柳卖了1万多元,一年卖树收入就有20多万元,一下子让李营发现了这条生财之道。花小钱买树苗,长成后卖大钱,存小钱赚大利,易经营无风险。村里抓住契机,整合50亩机动地,投资50万元继续购进紫叶稠李、北美海棠、栾树、金叶榆等36个高档树种1万多株,并建成高档绿化苗木繁育基地,以3年为一个种植周期,一个周期可获利100多万元。在主街栽种黑油松,换茬后栽上糖槭树。现代农业示范园中占地4亩的两座温室花棚里栽植着非洲菊,5年一个周期,每年收入约10万元。2017年,村集体仅花木收入就达40万元。

除充分利用村庄边角地外,李营还从邻村流转土地近500亩,建成了苗圃基地,种植北美海棠、紫叶稠李、法国梧桐、国槐、糖槭等30多种名贵苗木。目前价值可达1000万元,预计2020年后可出售,每年可获利300多万元。多种经营齐发力,集体经济不断做大做强,保证了全村各项事业的发展投入,为村办公楼、人工湖、村民活动中心建设以及村中街道修筑、街道照明设施配备、田间路修筑、打井办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撑,让李营始终保持着日新月异、潮头唱风的雄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