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學大儒王守仁之-《知行合一,事上磨鍊是最好的修行》

人生彎路迢迢,有的人一面走一面抱怨,而有的人則在崎嶇不平的彎路上越挫越勇,鍛鍊意志,磨鍊內心,終於鳳凰涅槃,從彎路中心智成熟地走了出來。有些彎路,我們非走不可,只因此心未誠。事是人做的,而做事必須要用心。如果你動心,事就在你心裡;如果你不動心,事就根本不存在。一切煩惱愁苦,都因你動心,而且動了不該動的心。一切和平寧靜,只是因為你沒有動心。所以請記住,在你的心外,什麼事都沒有。

而心學的最大妙處在於:我們可以在身心幸福的情況下追逐外物,處理日常瑣事。萬事無大小,世人皆可為堯舜,做聖賢。只要能以致良知做為自己行為的引導,為善去惡,知行合一。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自身修養,才能真正做到事上磨鍊。因此,王陽明心學不僅是我們身心修行的法寶,還是我們人生問題的靈丹妙藥。心學之益,可謂大也。

1、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

  人應該通過經歷各種事情磨練自己,才能立足沉穩,才能達到“無論動還是靜,都能保持心中沉定”的境界。王陽明告訴我們,入世做事才是人生修行的最好法門。因為如果心不靜而躁動,這些躁動就會在做事時被充分地激發出來。而要把事情做完、做好,就勢必要儘量調伏自己的心、耐住自己的性。而這,正是對心性的最好磨礪。


2、克己須要掃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則眾惡相引而來。

  剋制自己務必要將私心徹底掃除乾淨,一點私慾沒有才算可以。有一點私慾存在,眾多的惡念就會接踵而至。如果留存一點私慾,就如同在堤壩上豁開了一道口子,很容易就造成大壩的決堤。所以克己修身,是來不得半點妥協的。


3、凡處得有善有未善,及有困頓失次之患者,皆是牽於譭譽得喪,不能實致其良知耳。

  處理事情出現有時好有時不好的情況,並伴有困頓失序的弊端,這都是由於被譭譽得失的心所連累,不能實際地獲得他的良知。得失之心太重,只想要好的結果,恐懼得到壞的結果,會矇蔽自己那顆本來能泰然處之、平和應對的心。起伏得失本是常態,盡力而為、順其自然才是合理的態度。


4、人須在事上磨練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靜,遇事便亂,終無長進。那靜時功夫亦差似收斂,而實放溺也。

  人必須在事上磨練,在事上用功才會有幫助。若只愛靜,遇事就會慌亂,始終不會有進步。那靜時的功夫,表面看是收斂,實際上卻是放縱沉淪。事情是要面對的,人是要在事上磨的,逃避是永遠沒有出息的。


5、若無有物慾牽弊,但循著良知發用流行將去,即無不是道。但在常人多為物慾牽蔽,不能循得良知。

  如果沒有物慾牽累矇蔽,只靠良知去發揮作用,那麼就無時無處不是道。然而,平常人大多被物慾牽累矇蔽,不能遵從良知。被矇蔽的心,如矇蔽二字的含義,是陰暗而糊塗的,就算得到再多,又有什麼用?唯有本心呈現,才能清明、放鬆和自在。

6、人但得好善如好好色,惡惡如惡惡臭,便是聖人。

  人只要喜好善行如同喜愛美色,憎惡惡行如同討厭惡臭,他就是聖人了。王陽明告訴我們,聖人其實很簡單、很平常,就是知道善惡,並能從善如流、嫉惡如仇。這就是大道至簡。

7、凡人忿懥,著了一分意思,便怒得過當,非廓然大公之體了。故有所忿懥,便不得其正也。

  一個人在忿怒時,較容易感情用事,有時會怒得過分,就失去廓然大公的本體了。因此,有所忿怒,心就不能中正。易怒、愛怒、暴怒,那都是修養不足的表現。注意和剋制自己的怒氣,則正是矯正涵養之路。

8、汝若以厭外物之心去求之靜,是反養成一個驕惰之氣了。如若不厭外物,復於靜處涵養,卻好。

  你如果是以厭棄外物的心去靜中尋求,相反只會養成驕橫怠惰的惡習。你若不厭棄外物,再到靜處去涵養,這樣就是可以了。一切都是你心的問題,你以為你是被辜負,其實不過是你的私心私慾沒被滿足、順從和將就罷了。所以,擺正心態是第一步。


9、凡文過掩慝,此是惡人常態。若要指謫他是非,反去激他惡性。

  文過飾非,這是惡人的常態。如果去責備他的過失,反倒會激起他的惡性。遇到那些不地道的人,講理是沒有用的,最好的辦法是別理他。


10、今人於吃飯時,雖然一事在前,其心常役役不寧,只緣此心忙慣了,所以收攝不住。

  現在有些人在吃飯時,即使無事,他的心也經常忙亂而不安定,只因他這顆心忙慣了,所以收攝不住。從安安靜靜做好和享受當下開始,吃飯的時候就好好吃飯,走路的時候就好好走路,睡覺的時候就好好睡覺。這些,正是收攝心思,正是修行煉心。

心學大儒王守仁之-《知行合一,事上磨鍊是最好的修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