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柔科学城:向全球开放科技研究平台

本报记者 刘慧

2018年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大会”提出,实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就要坚持以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坚持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而美国硅谷、日本筑波都是科技人才聚集的区域。近日,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在北京怀柔采访时看到,一个侧重基础科学研究的科学城正在发力建设,希望打造世界知名科学中心,并向全球开放科技研究平台。

推进世界级创新型城市建设

作为中国首都北京,被国务院列为首都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三大科学城包括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中关村科学城,目标是推进更具活力的世界级创新型城市建设。记者获悉,怀柔科学城正在建设国家大型科研基础设施,寄望为我国建设科技强国提供支撑。

据记者了解,怀柔科学城距离北京中心城区约有71公里,地处燕山南麓。怀柔科学城正在与中国科学院开展合作,建设大科学装置,支持建立跨学科交叉研究平台,建设北京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2015年12月,暗物质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一周后,位于怀柔科学城的空间科学中心就接收到卫星回传的第一轨科学探测数据。目前,暗物质卫星悟空号、量子通信卫星墨子号、慧眼等多颗科学卫星的地面中控指挥大厅建成于怀柔科学城。

在怀柔科学城内,钱学森国家工程试验基地已投入使用,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激波风洞实验室,有模拟最高时速达500公里的高速列车动模型实验平台。超级云计算和国家重要信息化基础平台也坐落于此。

记者获悉,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清洁能源平台、先进光源技术平台、材料基因平台、空间科学卫星平台、先进载运平台等以及综合极端条件大科学装置已开工建设。其中,纳米所与五个交叉平台预计2019年开始设备调试,综合极端条件大科学装置将于2023年完工。怀柔科学城将支持企业、社会研究机构等,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专业实验装置及研发平台。

提升怀柔科学城国际影响力

怀柔科学城的定位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建设世界级原始创新承载区和开放科研平台,引导和推动高端创新资源要素加快集聚,打造科技创新中心新地标。

根据发展规划,怀柔科学城将建设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高能同步辐射光源、空间天文与应用研发实验平台、精准医学与数据信息前沿交叉平台、环境污染物识别与控制协同创新平台、物质转化过程虚拟研究开发平台、超精密光制造研发平台、古生物化石与人类遗存综合成像测试平台等。

除了建设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以外,怀柔科学城还要促进产学研用有机结合,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合作。比如建立国际论坛和学术会议制度,邀请国际知名大学、科研机构以及相关组织在怀柔科学城开展高层次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支持科研人员和科研机构参与国际学术活动。围绕前沿科学问题,与国际科研机构开展合作研究。怀柔科学城将组建国际科学城联盟,推进与国内外科学界之间的战略合作,通过科研人员交流互动、科研项目合作等形式,不断提升怀柔科学城的国际影响力。

记者看到,目前怀柔科学城建设有“一核四区”,即核心区,包括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和前沿科技交叉研究平台区域。四区包括科学教育区、科研转化区、综合服务配套区、生态保障区。高标准建设绿色科学城、生态科学城、智慧科学城、人文科学城。

而科研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基础信息设施,需要稳定的政策和服务配套,更需要大量的电力。国网北京怀柔供电公司党委书记蔡小京对记者表示,按照规划,怀柔科学城核心区正在推进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按照100.9平方公里研究范围,初步预测怀柔科学城用电负荷为116至124万千瓦,目前加快推进怀柔科学城配套电网建设,将新建16座变电站,估算投资约70亿元。

APEC第22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怀柔雁栖湖举办,令山水怀柔为世界所瞩目。怀柔科学城现在向全世界科技人才和机构发出了邀请,希望能为全球的科技创新贡献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