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冀南地區「送羊」是什麼意思

送羊節的風俗,主要是外祖父、舅舅給小外孫或小外甥送羊;女兒結婚生子後,每年農曆五月,備上燒餅、油條等四樣禮品,攜子回孃家看望雙親,稱"瞧羊"。所以民間流傳有"割罷麥子打完場,誰家閨女不瞧娘,瞧娘不是瞧娘,是讓孃家去瞧羊"之說。然後六月由孃家用白麵蒸成羊形麵食24個(大、中、小羊各8個),兼有麻糖、水果、西瓜等夏季食品送到女兒家,謂之"送羊"。送羊時間濃烈一般是在農曆六月二十日之前,二十日之後送的羊稱為瘸羊。此舉取"羊羔跪乳"之意,教育外孫長大成人要孝敬雙親。有的只送3年,有的送到外甥結婚後,有的只要外甥在一直送。河北省臨漳縣城鄉頗為重視此俗。

河北冀南地區“送羊”是什麼意思

面羊

“宰羊”

先用紅繩拴面羊,吃完麵羊戴紅繩

吃“羊”前,要先用紅繩將“面羊”拴起來,意思是怕羊跑了。吃“羊”的人,必須是外甥家的直系親屬。吃完“羊”後,再把紅繩戴在外甥脖子上,以祈求一生平平安安!

寓意宣揚孝敬美德千年不衰

為什麼邯鄲臨漳地區對於“送羊”非常重視,甚至和春節吃餃子及中秋節吃月餅一樣盛行。那麼,這一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民間習俗為何會流傳千年而不衰呢?

首先“送羊” 傳承的是一種孝敬老人的美德,教育意義深刻。另一方面,女兒出嫁後,父母一般很少有機會去女兒家走親戚。有了“五月瞧娘”、“六月送羊”這一來一往,加深了女兒一家和孃家人之間的感情。所以,當地群眾至今都非常喜歡這一習俗,即使年輕人也普遍願意接受。

如今,隨著人們生活觀念的轉變,“送羊”的習俗也開始花樣翻新。以前製作的“面羊”,個頭大,樣子憨,一個重達10餘公斤。現在人們的生活好了,不再注重面羊的重量,但開始加入新元素:味道更加可口,色彩與外觀也更加豐富,如新型的“糖羊”、“麵包羊”、“蛋糕羊”等,就很受孩子們的喜愛。

據考證,六月送羊史於春秋時期,真正的含義就是:姥姥給外甥送羊,讓他效仿羔羊跪乳,去孝敬母親,報答母親含辛茹苦養育之恩,羊羔為了表示對母羊的孝敬,就用跪著的方式去吃奶,這就是羔羊跪乳的來歷。如果一個人不孝敬老人,就連一個羊羔都不如,以此來推動孝道,促進社會和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