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座生態橋,距今千年依舊堅固如初,只因在橋墩上養了種海鮮


中國是一個橋樑大國,自古就有“橋的國度”之稱,是橋的故鄉。特別是中國的古橋,其中有不少更是在世界橋樑史上留下了舉世矚目的創舉,充分展示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非凡智慧。相比於現代大橋,中國古橋有個很大特點就是堅固耐用,屹立千年而不倒,比如我們最熟悉的趙州橋,距今已有1300年的歷史堅固如初。下面要給大家介紹的這座橋也是一座千年不倒的古橋,名叫洛陽橋,只因橋墩上養了一種美食,一起去了解下吧。圖:洛陽橋

洛陽橋,位於福建省泉州東郊的洛陽江上,是目前中國現存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橋,距今已有近千年歷史。據史料記載,洛陽橋原名萬安橋,其始建於北宋皇佑四年,於嘉祐四年建成,前後共耗時7年時間,耗銀1400萬兩建造而成,由當時的泉州太守宋代大書法家蔡襄主持修建。洛陽橋的修建,不僅創造了古代建造梁式石橋的成功經驗,其所獨創的“筏型基礎”和“種蠣固基法”也是對中國乃至世界橋樑科學的一大貢獻。圖:洛陽橋

洛陽橋全長834米,寬7米,有44座船形橋墩,橋上現存有石亭2座,石將軍2尊,石塔5座,橋中亭傍有崖刻“萬安橋”、“萬古安瀾”等宋代摩岩石刻和12方碑刻。此外,在橋北還存有昭惠廟、真身庵遺址,橋南有蔡襄祠,內有著名的蔡襄《萬安橋記》宋碑立於祠內,碑文洗練粹美,被譽為書法、記文、雕刻“三絕”。作為中國首座跨海大橋,洛陽橋與北京的盧溝橋,河北的趙州橋,廣東的廣濟橋並稱為中國古代的四大名橋。圖:洛陽橋


洛陽橋的建造結構極其特殊,首先是筏型橋基,就是用船載著巨石沿著橋樑中線向江底拋下大量石塊,形成一條矮石堤,然後再在堤上建橋墩。其橋墩的形狀也別具一格,兩頭尖,用長條石交錯壘砌,以減少浪濤對橋墩的衝擊。該橋最特別之處,就是為了鞏固橋基,古人在橋下養殖了大量的牡蠣,巧妙的利用牡蠣的強大繁殖力和牡額外殼的強附著力,來把橋基和橋墩牢固地粘在一起,這也是世界上首個把生物學應用於橋樑工程的先例。圖:洛陽橋

隨著洛陽橋的成功建成,使得南宋的泉州橋樑建築空前興盛,像著名的安平橋、石筍橋、順濟橋等,都是仿造洛陽橋而建造起來的,著名橋樑專家茅以升稱讚說“洛陽橋是福建橋樑的狀元”。如今,洛陽橋已成了泉州人民的驕傲,為了保護古橋,在其上游百米處另建公路橋及水閘,並在附近規劃建設有遊樂區。怎麼樣,小夥伴們,針對這種獨特造橋方式你有什麼想說的嗎,歡迎留言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