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些军事天才出身贫寒又没学过兵法,但是却很能带兵打仗?

晕晕的Honeybaby


家境贫寒且没有读过兵书的战神,说的不就是传奇将军许世友吗?

许世友是我国1955年首次授勋的55位上将之一,许世友从黄麻起义开始,始终都是我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重要将领,新中国成立后,许世友担任的职务越来越大,却始终保持了农民本色,这正是他的魅力所在。

1905年,湖北黄麻县的许家洼村(现在属于河南新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许世友诞生了。年少时,许世友因为家里贫困,只能给武术师傅当杂役,后到少林寺学习武术,当了几年的和尚。

大革命时期,许世友成为一名革命军官,并且在革命低潮时期参加黄麻暴动,成为人民军队的一员,从此一辈子先给了人民的解放事业。

许世友有多会打仗?听我给你说说:

1,许世友很勇敢。红军期间,许世友多次冲锋在前,担任敢死队队长。

2,许世友在抗战期间,和陈赓一起带领386旅创立了冀南抗日根据地。后来许世友还担任胶东抗日根据地司令员,通过游击战打击日本军队。

3,70年代,许世友参加了西沙自卫反击战,为我国收复西沙群岛立下汗马功劳。

新中国建设过程中,许世友当了多年的“不是农业部长的农业部长”,他十分关心我国农业发展。后来,他的警卫秘书人员都开始抱怨“许司令考核我们的硬指标就是种菜种粮手艺好不好。”

许世友长期在南京任职,一度把中山陵变成了菜园子,为南京市蔬菜供应做出很大贡献。许世友调离南京初期,蔬菜价格一度上涨,可见许世友对南京农业贡献还是不小的。

许世友还是开国元勋中少有的采用棺葬和土葬的。他死后安葬在许家洼,圆了自己“活着尽忠,死了尽孝”的愿望。


历史知事


粟裕应该算一个。

解放军里很多元帅大将是上过军校的。比如林彪是黄埔军校第四期。

朱德跟叶剑英元帅上的是云南讲武堂。

刘伯承上的是伏龙芝军事学院。

大将陈赓也是黄埔军校的。

以前打仗,可能不需要上军校,自己看点兵法,然后自己琢磨,比如曹操就是自学成才。但到了近代,因为技术的进步,兵种的多样化,上军校确实是必备的。

而那些不上军校就成为优秀指战员的,只能靠天赋以及实践中学习了。

比如粟裕,他就没有上过正式的军校。

当年张灵甫之所以敢中心开花,多少还是有点瞧不上没上过军校的粟裕。

那粟裕的军事才能有多高呢?

这里介绍一下粟裕的一场战役。

粟裕没有参加长征,在南方打游击,一开始并不出名,甚至因为消息不通,以为他牺牲了。直到抗战的后期,粟裕连打数个胜仗,这才打出了名气。

这里简要介绍一下车桥之战。

那是1944年,日本鬼子的日子不长了,日军把华中的兵力都调到湖南等地,准备放手一搏,这时候,粟裕策划了车桥战役。

这个战役一开始很奇怪,大家看不懂,因为进攻的车桥并不是一个重要的大据点,非常不起眼,而且里面的人也不多。但粟裕就决定打这个据点。一打之后,旁边的鬼子据点纷纷来增援。

一来,就进入了新四军的埋伏。

原来,粟裕定的就是一个围点打援的计划,是用这个点来吸引附近的鬼子。

粟裕的计划是要消息一大片据点,但如果一个据点一个据点打,非常难,所以他选择了车桥,这个点是个交通枢纽,跟其它据点的距离都差不多,而且守备不强,可以很容易就围起来。

这样一来,四面的鬼子伪军都来了。当然,都被在运动战中消灭了。

围点打援也不新鲜,张灵甫也玩过,但奇就奇在,等战斗一打完,大家发现,苏北、苏南、皖北、皖南四大解放区连成了一片。

粟裕打这一战,不仅仅为了消灭一些鬼子,也不仅仅是拔掉一些据点,而是要把解放区连起来。那在这么多据点中,选中车桥,这本身就很牛。

所以,看粟裕打仗,非常有技巧,这一战打完,老人家就说:这个从士兵成长起来的人,将来可以指挥四五十万军队。那粟裕没上军校,他的军事知识哪来的呢?

他自己说,是跟朱老总学来的。

这个也是有可能的,关于朱德,大家可能对其军事能力不太了解,其实朱德的军事指挥也很强的。另外。粟裕的学习能力强,善于总结分析,一步步成为了解放军系统中最能打仗的指挥员了(之一)


脑洞历史观


无他,实践出真知耳。理论跟实践有很大距离,纸上谈兵的赵括就是典型。以我军历史为例,没学过兵法却很能打仗的军事天才很多,粟裕是最突出的一个。

十大元帅里最能打仗的有5个人,朱德上过云南讲武堂;彭德怀上过湖南陆军讲武堂;徐向前是黄埔军校一期;林彪是黄埔军校四期;刘伯承读过蜀军将校学堂,熟读兵法,后来到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进修。

再往下数,十大大将之首,最能打仗的粟裕,一辈子没有读过军校(在职学历也没有读过),也没有专门学过兵法,却堪称我军最会打仗的将帅。

粟裕是小地主家庭出身,父亲粟周亨是清末一个落第秀才,祖上有30亩薄地,供养着一家7口(粟裕共有4个兄弟姐妹)。因为父亲的文化底子,粟裕从小得到良好教育,他6岁读私塾,后来读小学、中学,18岁进入湖南省立第二师范读书,这在当时已经是高学历了,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则是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读书。

粟裕出身并不贫寒,但他没有读过军校,什么黄埔军校、保定军官学校、各种讲武堂,统统没有读过,跟那些出身贫寒却读过军校的人相比,这其实是一个劣势,因为这决定了粟裕进入部队不能直接当军官,只能从一个最普通士兵干起,一直拼到开国大将之首。

粟裕和林彪有很多相似之处,个子矮小,体格瘦弱,性格内向,不好交际,不善言谈,这种体格和性格其实在军队里很不好混,因为很容易受到那些兵痞兵霸的欺负和鄙视。

不过粟裕和林彪还有一个共同优点——喜欢沉静,勤学好思。

比起那些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大老粗,他俩心无旁骛,善于学习和钻研,喜欢思考和总结,因此对战争规律的认识比别人要深刻得多。

林彪好歹是黄埔四期毕业,但粟裕完全是依靠自己的悟性掌握了战争的规律。

1925年春,粟裕从湖南省立二师转移到武昌参加叶挺的24师教导大队,正式参加革命队伍。

由于没有带兵打仗的经验,参加1927年的南昌起义时,粟裕没有得到带兵冲锋陷阵的机会,而是担任起义军总指挥部的警卫队班长,当时他还是一个20岁的毛头小伙子。

这个毛头小伙子有文化底子,打仗很猛,头脑灵活,经过大革命的洗礼,加上始终追随者中央红军,跟着毛主席和朱老总干,所以成长速度很快,到1930年12月,粟裕已经担任红十二军六十五师师长,成为独当一面的青年骨干。

粟裕在抗日战争时期主要和陈毅搭档,领导新四军,两人合作无间,在1940年10月指挥了著名的黄桥决战,歼灭国民党军队1.1万余人,从此跻身我军优秀军事指战员之列。

最重要的是,粟裕在其期间对军事战争规律进行了深入思考,多次提出武装力量体制、战略指导和决策等方面的意见建议,充分体现出他高人一等的战略眼光。

1945年,粟裕担任华中野战军司令,迎来施展军事才华的最大机会。

到解放战争时期,粟裕审时度势,提出内线作战方针,指挥华野在苏中解放区连续作战七次,“七战七捷”,在全军最早实现由游击兵团向正规军、由游击战向运动战的战略转变。

粟裕的成长和毛主席的信任是分不开的,毛主席在《华中野战军的作战经验》一电中明确指出:“粟裕指挥正确,既灵活,又勇敢,故能取得伟大胜利”。

1947年,粟裕担任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继续和陈毅搭档。

陈毅元帅并不擅长军事指挥,但他十分了解粟裕的军事才能,因此华东野战军的军事决策和指挥基本都是出自粟裕之手。在粟裕的谋划指挥下,孟良崮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一个个震惊中外的大战,彻底扭转了两党军事实力对比。

综观粟裕的军事生涯,没有读过军事院校,也没有老资格,却能以自己的军事才能让众多将帅真心折服,除了与生俱来的军事天赋,更多是勤学善思。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所谓时势造就英雄,历史上那些能打仗的名将,还真的大部分都是出自寒门子弟。

打仗这种事,有的时候,真的不是说你读了兵法,就会用兵如神,比如说那个纸上谈兵的赵括,出自名门吧,也熟读兵书吧,他的父亲还是赵国名将赵奢,然而这样的出身并没什么卵用,就是那一战,长平之战,他让赵国损失了四十万大军。从此赵国一蹶不振,失去了和秦国一绝高低的机会。

所谓兵无常态,水无常形。战场上的事,总是千变万化的,不能拿教课书上的东西,在实际的战场上死搬硬套。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再看几个没有学过兵法,却十分会打仗的将领。

英布肯定算一个,英布早年的时候就是一个刑徒,脸上还被刺了字,可以说他是地地道道的不安分份子,恐怕这样地人,也是连大字都不识一个的吧。

但是,就是这样的人,在秦末那个乱世江湖中,却混的是风生水起。

他不但会打仗,而且还是项羽账下的第一猛将。

可以说英布在项羽的账下时,打过的大小仗,没有一次失败过。

巨鹿之战的时候,项羽之所以能打败王离所率领的秦军,英布的功劳是不可磨灭的。因为正是英布打了前锋,把秦军章邯那边的粮道给截断了,项羽才敢破釜沉舟,一举打到巨鹿城下的。

现在一说巨鹿之战,大军都说是项羽的成名之战,但是,丝毫没有人提起英布来。这对英布来说是有点不公的。

项羽把秦军打败之后,秦朝灭亡了。英布第一个被项羽封为了九江王。

项羽账下那么多大将,为什么单单封英布为王呢?

就是因为英布很能打,在项羽这里立下了赫赫战功。

就连英布在反叛项羽投降刘邦的时候,他起的作用依然很大。

说实话要不是英布反叛了项羽,牵制住了项羽的有生力量,刘邦很可能早就被项羽给灭掉了。

后来事实是刘邦把项羽给灭了,刘邦又把英布封为了淮南王。这也间接的证明了英布在灭项的战役中,是立有大功的。

还有强盗起家的彭越,也是一个贫困家的孩子。早年的时候靠打渔为生,渐渐的打渔不能糊口了,所以他只能去当强盗了。

彭越是靠拦路劫财起家的,当他的部对大到一定的程度的时候,他也顺势起来反抗秦王朝了,不要看彭越没有打过什么像样的大仗。

但是,打游击战彭越是鼻祖。想当年刘邦和项羽对峙在荥阳的时候,就是彭越在项羽的后面乱捅刀子。

项羽被逼急了就调过头来打彭越,这时候彭越就逃了。等到项羽在调过头去打刘邦的时候,彭越又集结起兵力来在项羽后面捣乱了。

就是因为彭越发明的这种游击战,弄的项羽是疲惫不堪。

最终,项羽被刘邦灭掉了,彭越被封为了梁王。

你看一个刑徒,一个强盗,都是没有读过书的人,打起仗来不说是用兵如神吧,但是基本上是没有吃过什么亏。

这种人就是天生会打仗的料,只要他遇到了适合他们的机会,他们就有用武之地的。


史学达人


不光是出身贫寒,许多人连文化都不高,甚至根本是文盲,但不妨碍他们能大胜仗。

所谓兵法,只不过是一种思想的再现。比如《孙子兵法》,说它是一部哲学著作也不为过。什么是哲学呢?哲学往往不给你标准答案,只打开你的思想,激发你的思维进入更高层次的思辨中。

可恰恰就有不少人缺乏这种哲学思辨能力,一门心思钻到兵法里去研究“术”道,结果书上怎么说,他们就怎么做,反而丧失了自己的思想能力,成为了书本的傀儡。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就是这个道理。

红色军队中将星如云,但出身大都不好。秦基伟小时候是苦工、洪学智家里是贫农、韩先楚是个学徒工、刘华清主席也是贫农、大名鼎鼎的独臂将军贺炳炎,小时候是背煤的苦力。这帮泥腿子将军的起点文化程度绝对不高,但拉出来仿佛个个都是天才,带兵打仗是谁都不怵。这其实有两方面的原因:

1.善于虚心总结经验,战争中学习战争,各方面不断提高自我修养,分析经验教训,切身处地的成为战争“专业户”。

2.毛泽东的哲学思想在凝聚与演变过程中不断改造与提升了这些人,让脑筋变灵活了,善于开发与解决问题,善于发掘出“非套路”的东西。

林彪的部队在四平血战后立马大练兵,把此前战斗中总结的东西全部回炉一遍,想出针对性的措施,此后无城不破。解放军打金门,损失惨重,马上商讨决议,再打一江山岛,立体化协作都搞出来了;等上了朝鲜,机械化作战、步坦协同、特种渗透、后勤隐蔽、战术防空、炮火间射、喷气式空战全琢磨透了,变化总结的速度那叫一个猛。

从面对“豆战车”束手无策,到极小代价爆破掉英军“皇家重坦克营”,已经是思想、眼界上一个质的蜕变过程了。

这样的部队,能不出天才,能不出将星?当你还在嘲笑XXX是个泥腿子,是个文盲的时候,他们已经在实践与思考中完成了人生的进阶,跨入了更高层次的维度。

相反对比下国军那边,有些人还是黄埔毕业的,但他们绝对属于不善于总结战争的范例。八年抗战,越打越回去,战术战略一成不变。

比如薛岳的长沙会战,前几次好不容易胜利了,“天炉战法”吹上天,举国上下一片欢腾,结果后面日本人换了畑俊六为帅,小鬼子直接换了个方向进攻岳麓山阵地,国军立就马手足无措的崩盘,简直可笑至极,无怪乎常公都觉得耻辱万分。

最应该感谢的,是那位能从思想到政治上,带给整个体系以活力的伟大领导者。


王司徒老百科


为什么一些军事天才出身贫寒又没学过兵法,但是却很能带兵打仗?

太公我曰:自古善于带兵打仗的军事天才皆通于“道”“理”“易”也!!用尔等“孙武辈”的话说就是善于掌握用兵打仗的内在本质和变化规律,而用兵打仗没有贫富之分,只有胜败之分,而胜败之分取决于通于道、理、易和背于道、理、易!出身贫寒的军事天才虽然没有学过兵法战策,但是他们在实践中参透了“道”“理”“易”,把握了战争的本质和变化规律,所以很能用兵打仗……

相反那些学过兵法的将领如果没有参透“道、理、易”,不能把握战争的内在本质和变化规律,虽然偶尔能侥幸打胜仗,但必然会一败涂地!!!商纣世代积累用兵打仗经验七十万大军一败涂地是因为他没有参透“道、理、易”,不懂用兵打仗的变化规律;王离、章邯领兵打仗数十年精兵数十万不懂战事之变亦然溃败;蒋介石数百万精兵熟读兵法表面之皮毛不懂治兵之道和用兵内在之理和战时之变亦然被土八路打败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太公我曾有言“通于道则易”“背于理则难”“不知其变者必失”,用兵打仗亦如此!!例如崎伯仅是一个医者,却通过对治身理病的医学知识的总结参透了治兵理政的“道理”从而指点轩辕黄帝打败了蚩尤和炎帝完成了一统天下…虽然崎伯没有学过兵法战策,但是治身理病之法与治国理政之理相通……伊尹指点商汤、姜尚指点周武王、刘伯温指点朱重八都是例子!!!


0阿尔弗雷德约德尔


首先,我很不同意军事天才这个说法,我认为张正隆先生在雪白血红中发明的那个词更合适,就是战大系高材生。

军事属于一种边缘学科,既不同于科学,又不同于艺术,但是同样需要学习。战大系高材生的这种学习多半不是在课堂中,而是在实践中。他们的学费就是鲜血。

应该说,中国的开国将帅大部分都是战大系的,就是战争大学,这批将帅都是从实战中学习的战争,的确他们没有在学校中学习军事知识,但是他们每打一次战斗都要自己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每打一仗都要提高一步,我读的书不多,只看过许世友和吴忠的回忆录,这两位一个是开国上将,一个是少将。都是所谓的没有学过兵法,但是在他们的回忆录中,经常是对于战斗中的敌我形势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对于各种问题进行总结,提高出一个类似于理论的东西出来,那种一挥手就往上冲的做法越来越少,许世友特别提出在当了团长以后,自己也是逐渐跳出能打能冲的局限,开始注意各种问题,开始用脑子打仗了。吴忠更是总结小部队在过封锁沟的时候,梯子的腿要处理一下,不能发出声响,在一次战斗后,还特意回战场,去看敌人的防御工事。这不是学习是什么?神剧中那种一拍脑袋,一声怪叫就往上冲的情节只能出现在神剧中。

在战争大学这所大学中,没有什么天才,都是用鲜血交够了学费才能毕业,每一位开国将帅的回忆录中都会怀念自己失去的战友,在战争大学这个淘汰率极高的大学中,能够毕业的毫无疑问就是非常能打仗的。但是他们不是无师自通,都是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没有什么天才,都是用鲜血做学费。

象中国开国将帅这种一下子打了二十多年仗的情况并不多见,可以说是世界军史上独一无二的现象。以后再也不会有这种事情了,从战争中学习战争不会再有太多的机会了,当然实战是军队不可缺少的一课,只不过这种机会不是随便有的,这种情况下,平时的学习更为重要。而且军人打赢的都是上一场战争,对于下一场战争能不能打赢,都是一个问号,正是因为这样,在建国后刘帅在南京开办军事学院,让这些战大系高材生统一回炉补课,就是为了打赢下一场战争。这个方面,苏联的伏罗希洛夫和布琼尼两位元帅是非常著名的反面教材。而这两位元帅就是苏联国内战争这所战争大学的高材生,但是在卫国战争这所战争大学中却没有考及格。

李云龙在军事院校那段可不是瞎编的,他的故事都有原型的。回炉补课的目的就是要把这些将军的战场经验提高到理论层次,真正的做到可以对于未来战争不陌生。


有痰


实际上读书是培养不出来真正的人才的。真正的人才只有在实践中磨练出来。以黄埔军校为例,我们通常都讲黄埔军校的优秀人才都跑到共产党这里来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以学习成绩论,许多学习成绩好的都留在了国民党。但为什么留在共产党的大多成为杰出统帅,留在国民党的大多则平平常常,区别就在于实践。林彪在黄埔军校时学习成绩实际上不怎么样,可是留在共产党的黄埔生有一个巨大的优势,那就是要统率军队和国民党进行殊死搏斗。而国民党的黄埔生一是这样的机会不多,二是国民党处于巨大优势,国民党的黄埔生不会进行殊死搏斗,通常也遇不到。所以共产党的杰出统帅,包括林彪在内,是在平凡的殊死战斗中磨练出来的。粟裕同志没有上过黄埔军校,可在南方进行了十年残酷的游击战争,时刻处于国民党大军的围剿追捕之中,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下来的人,即便没学过,也会成为优秀的统帅。所以实践方出真知,实践才能真正培养磨练人才。我们的杰出将领不是黄埔军校培养出来的,而是在残酷的战争中磨练出来的。


猪猪侠47047983


李云龙说过“老子大大小小的仗打了上百个,哪一个是靠文化打赢的”,虽然是影视剧,但我军开国将帅有不少出身贫寒却很能带兵打仗,比如开国大将徐海东“徐老虎”,少时当过数年窑工;上将韩先楚旋风司令,当过放牛娃、学过篾匠;开国上将许世友“许和尚”,因家境贫寒给人当杂役等,都是我军的一员虎将。

徐海东、韩先楚、许世友都是出身贫苦家庭和鄂豫皖苏区红军成长起来的高级将领,土地革命时期都参加了黄麻起义失败后,开始组织参加了游击战都是无师自通的战场高手,其中韩先楚曾是徐海东红二十五军得力战将,而许世友最敬佩的、最心服口服的人就是徐海东和韩先楚,许世友和韩先楚曾是我军中的“两霸”。

徐海东徐老虎大将

徐海东的红25军是红军中最具有传奇色彩的队伍,成立于1931年10月,隶属红一方面军,在演麻公路遭包围后被分割,1934年二次组建,由徐海东任军长,吴焕先人政治委员。红军长征前再次整编,徐海东推荐程子华任军长、徐海东任副军长、吴焕先任政委,全军三千人,下辖四个团,而韩先楚就是在红25军224团任营长,而韩先楚很佩服政委吴焕先。


1934年11月,为了配合红军主力转移、分散敌人注意力,徐海东、程子华等率领红25军三千人开始孤军北上长征后,长期处于国民党追兵的围剿和阻击,在多次的战役中,红25军越战越勇,先后缴获过大量武器装备,全军都配套清一色的东北军装备。其中张学良的115、120、129师和杨虎城的第17路均遭到徐海东的重创,打得国军听得“徐老虎”的威名闻风丧胆、不战而逃。

1935年9月再与刘志丹等领导了红26、27军会师后,红25军改编成红十五军团,由徐海东任军团长,红25军由最初的三千孤军北上、发展到了七千余人的队伍,是唯一在红军长征途中发展壮大起来的队伍,也是装备最好、战斗力最强和率先到达陕北的长征队伍。由于徐海东“徐老虎”的威名,西安事变后张学良和杨虎城亲自点名要徐海东来镇守西安南大门。


旋风司令韩先楚上将

韩先楚也是在徐海东的红25军成长起来的,随红25军长征开始到陕北一直都是营长,在红25开始长征时在河南独树镇战斗中崭露头角,政委吴焕先拿大刀亲自上阵与敌人殊死搏斗,这也是韩先楚敬佩吴焕先的原因之一。徐海东组建红十五军团时,韩先楚任75师团长,红军西征时任78师师长,这是韩先楚红军时期最高的职位了。

抗战爆发后,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后,韩先楚在林彪115师下徐海东的344旅688团任副团长,参加平型关伏击战后,率领688团与徐向前的129师漳南战役。1939年由于徐海东在红军时期留下多处伤口病倒,韩先楚接替了徐海东任344旅旅长,所以韩先楚一直是徐海东的得力干将。1940年未受任何军事教育的韩先楚任冀鲁豫分军区司令,成为了我军高级将领。


抗战结束后,为打破国民党独占东北的企图,我方从各个解放区抽调了一批部队挺进东北、组建东北民主联军,韩先楚任东北民主联军南满第四纵队副司令,开始了“旋风司令”的军旅生涯。其中在新开岭战役全歼国军一个师,在东北夏季攻势中打破了国民党“南攻北守”的计划,打通了民主联军南北联系。

1948年率先攻克了廖耀湘兵团指挥部,被誉为“旋风司令”,四野大军南下后,任第十二兵团副司令兼第40军军长,在没有海陆空的支援下,依靠木船强渡海峡,打破了国民党固若金汤的伯陵防线、解放了海南。


赛门军略


中国历史上的军事天才有很多啊!比如兵仙韩信出身没落的贵族,从小家里就非常穷困,他青年时混得依然很惨,连饭都吃不起,若不是一位洗衣老妇的施舍,他可能就饿死了。尽管韩信没拜过名师,没系统学过兵法,可他却能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百战百胜,不得不说他是一个军事天才。


再者我们来说说混乱的五胡十六国时期,后赵开国君主石勒也不失为一个军事天才。石勒是羯族人,其种族是匈奴人从中亚带回来的的奴隶。西晋末年,大量少数民族内迁,很多人沦为汉人地主的佃农,地位非常卑贱。石勒身为更低一层的羯胡,更是经常被别人卖来卖去。


毫不客气的说,石勒不仅不懂兵法,连字都不会写几个,可这样的人却能横扫中国北方,书写一个奴隶通过奋斗成为皇帝的神话。石勒能取得如此成就当然不是巧合,而是曲折的经历和生活的磨难成就了他。

后来南朝刘宋的开创者刘裕也和石勒经历十分相似。刘裕出身贫苦,平常要靠砍柴,编草鞋为生,有时甚至还被逼得通过赌博来贴补家用。艰辛的生活锻炼出了刘裕超乎常人的毅力和学习能力,在后来的从军生涯中,刘裕从实战中汲取到很多作战经验。有了这些作为基础,刘裕挥师北伐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成为中国历史上首次北伐成功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