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怕的地方債:究竟是還不起,還是不想還?|小巴問大頭

我們常向明日告貸,藉以償還昨天的債務。

——紀伯倫

前天晚上,雲南、廣西、安徽、寧波等地被財政部給通報了,原因是存在違法違規舉債擔保的問題。

上週五,財政部新聞發佈會稱,我國地方政府債券共計發行1.41萬億元,其中借新還舊債券已達到1341.56億元。

借新還舊的意思就是地方政府償債壓力大,通過發行新的債券籌資來償還部分到期地方政府債券本金。

融資借債——沒錢還債——借新還舊——違規舉債,地方債的可怕不僅僅是這些,除了這些浮在水面上能夠看到的,冰山下的那部分隱形債務還有多少?

可怕的地方債:究竟是還不起,還是不想還?|小巴問大頭

今年5月,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賀鏗在談及地方債時稱:中國的地方債大概有40萬億,但地方政府就沒有一個想還債的,甚至許多地方連息都還不起。

Wind數據顯示,2018年地方債到期規模為8389億,2019年為1.31萬億,2020—2022年到期均在2萬億以上。而前兩年的到期債務不到3000億元。現在已經這麼難了,未來該怎麼辦?

有人說,要化解地方債,要麼靠借新還舊,要麼靠發行貨幣稀釋,真的行得通嗎?究竟該怎麼辦?不妨來看看大頭的分析。

可怕的地方債:究竟是還不起,還是不想還?|小巴問大頭

管清友

企投會資本運作學術委員

如是金融董事長、首席經濟學家

發行貨幣稀釋肯定行不通

成立地方性的資產管理公司是出路

其實,從4萬億開始,地方債的問題就開始嚴重,雖然後來開始規範,但一些地方政府又利用PPP模式融資,說實話很多項目資本金都是通過加槓桿融資的,地方債的雪球也就越滾越大。

目前,真實的地方債數目肯定不會比財政部統計的少,因為還存在很多隱形債務。

過去幾年,為了應對債務危機,我們做過幾輪寬鬆貨幣政策,看似解決了一個經濟問題,但實際上帶來了一個社會問題。通過釋放貨幣來稀釋債務,勢必造成巨大的資產泡沫,從而帶來社會的分化和衝突。

過去幾年我們已經經歷了幾輪資產泡沫,現在肯定不能再用這個辦法了。還得靠發展,但關鍵問題是我們現在正處在經濟下行期,所以未來一年會是挺痛苦的一年,說到底應該加速國內的改革。

可怕的地方債:究竟是還不起,還是不想還?|小巴問大頭

改革又涉及具體領域,包括管制領域的放鬆、監管的完善,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等形式。否則在這一輪經濟下行中,很多地方政府很難挺過去。

當前,面對地方債問題,一個辦法是通過資產證券化等方式進行籌資,借新還舊,再融資還舊債,但這種方式也很難,涉及國有資產的處置問題。

最好的方式是成立地方性的資產管理公司來處置壞賬,即地方性AMC(金融資產管理公司),還不上債的話,要麼就出售國有資產,要麼就出售國資的一些股權來沖銷債務。但這裡又有一個問題,得加強管理,一旦它擴張太快又會成為一個問題。

可怕的地方債:究竟是還不起,還是不想還?|小巴問大頭

譚浩俊

中國民營經濟研究會理事

專欄作家

地方債的可怕在於

部分地方既無償債責任心也無償債能力

有人將地方債的擴大比喻成滾雪球,我覺得用滾雪球形容地方債的形成,還不夠恰當、不夠全面。雪球會隨著滾動時間延長、天氣轉暖逐步變小,最終全部融化成水。而地方債這顆雪球,從滾動的那一刻起,就沒有被賦予過化掉的成分。

所有的地方,所有有負債本領的人,想的都是如何把雪球滾得越大越好。在中央三令五申嚴格控制地方債的情況下,很多地方仍然不遺餘力地在擴大地方債務,並從過去明債一條線變成明暗兩條線。

明債是通過發行地方債形成,暗債則是通過PPP、棚戶區改造等形成。尤其是被當作民生工程的棚戶區改造,也讓很多地方成為了負債的工具,背上了不少隱性債務。

事實上,如果不是財政部門通過債務置換的方式,將已經或即將到期的債務置換到以後年度償還,有些地方可能已經出現債務風險了。

特別是負債規模較大的城市,可能已經到了連利息也難以償還的地步。

可怕的地方債:究竟是還不起,還是不想還?|小巴問大頭

負債並不可怕,關鍵是:有沒有償債的責任心、有沒有償債的能力。

前者是態度問題,後者是實力問題。如果有償債的責任心,就可能會使地方債出現兩種積極轉變。一種是負債規模得到有效控制,借新還舊現象不再發生;另一種是積極償還債務,避免債務不斷擴大。有償債能力,當然負債的後果就不會太嚴重。

可是,從多數地方的情況看,既沒有償債的責任心,也沒有償債的能力,而是腳踩西瓜皮,玩擊鼓傳花,地方債風險越來越大。中央如此重視地方債,不是地方債已經突破了警戒線,或者風險已經形成,而是地方政府沒有償債的責任心和能力。

至於如何還,依靠發行貨幣,讓貨幣貶值,顯然不可行。繼續借新還舊是避免風險立即爆發的手段,前提是必須確保總量控制,規模不再擴大。

尤其是隱性債務,不能再有任何僥倖,必須將其從經濟領域上升到政治高度,誰再搞隱性負債,就追究地方主要負責人的責任。只處理小魚小蝦解決不了問題,換個領導照樣負債,照樣用負債換政績。

可怕的地方債:究竟是還不起,還是不想還?|小巴問大頭

盤和林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應用經濟學博士後

防控地方債務秘訣

追責到人+打破金融部門兜底預期

地方債務的雪球越滾越大的原因並不複雜,主要是地方政府出於GDP等政績考慮而超過自己財力的過度投資所致,當然也有地方官員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雄心等合理性,產生了巨大的投資需求,資金需求是地方財政遠遠無法滿足的,於是只好謀求舉債。

而恰好之前我國地方債務雖然有約束機制,但總體來說是“重舉輕落”,對地方官員舉債搞發展缺乏剛性約束;而銀行體系往往偏好地方政府,在前兩年流動性比較寬鬆時,地方政府與銀行一拍即合,通過各種平臺公司等渠道擴大地方債務,最終雪球越滾越大。

地方債務背後隱藏的風險在於,當超過地方政府承受範圍時,出現債務違約,進而危及地方政權的正常運轉及其職能行使的可能性,導致一些公共服務無法履行,最終影響經濟和社會問題。若債務面積過大,不排除引發系統性風險。

不過,適度的地方債務不但沒有風險,反而有助於地方政府的發展。未必需要發行貨幣稀釋,最終通過通脹由百姓買單也無從談起。

當然,如果地方債務過重最終影響到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尤其是較大面積的地方債務風險,最終還是全民承受,不過這不一定是以通脹這種單一形式,地方債務拖累地方經濟發展,出現經濟滯脹遠比通脹讓百姓承受更多的民生痛苦。因此,必須嚴格防控地方債務引發風險。

可怕的地方債:究竟是還不起,還是不想還?|小巴問大頭

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加強:

首先,是強化地方預算管理,把地方債務顯性化,並納入到地方人大預算管理,進入法治化軌道。

其次,追責到地方官員,地方債務的最大驅動力無疑是地方官員出於政績的目的,因此,必須將責任追究真正落到地方官員身上,避免“我請客百姓買單”的情況發生。

再次,必須打破兜底預期、打破剛性兌付,金融部門給地方債務放貸,不能是一件無風險之事。

實際上,我國地方債務的逾期率和壞賬率很低,很大程度上是償債期限的流動性風險,而非信用風險,且我國目前地方債務遠遠低於資產規模。雖然目前債務風險可防可控,但需未雨綢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