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兰理:甘肃近代工科教育在这里起步

百年兰理:甘肃近代工科教育在这里起步

百年桑梓

甘肃举院兴教图强

西关什字,兰州最为繁华的闹市,每天人流如织,车如长龙,展现着这个现代都市的勃勃生机。然而,就在西关什字的兰大二院内,却有两座经历了百年沧桑的古建筑,安静地观望着人生过往和世事沧桑,它们雕梁画栋的身姿,告诉我们这座城市曾经有过的辉煌。

百年兰理:甘肃近代工科教育在这里起步

它们就是兰大二院院内的甘肃举院至公堂和观成堂。甘肃举院,严格意义上应该叫甘肃贡院。这是中国科举史上最后建立的一座贡院,是中国最西部的一座贡院,也是全国唯一一座与黄河为邻的贡院。

甘肃举院是陕甘总督左宗棠在大体平定西北战乱后,为恢复经济、凝聚西北人心、重振西北文脉而修建的。就甘肃举院的应试考生而言,不仅仅局限于今天的甘肃一地,而且涵盖了今天新疆东部、宁夏、青海。可以说,甘肃举院是这一地区的文化教育中心,也是最高学问殿堂。

百年兰理:甘肃近代工科教育在这里起步

不过,甘肃举院修建可不容易。当时,西北各地经历长期战乱。左宗棠发现甘肃出的武将很多,而文人却不多。究其原因,就是西北地广人稀,交通不便。他在给朝廷的奏折中这样说:“甘肃府、州、县,距陕(西)近者平(凉)、庆(阳)、泾(川)、巩(昌)、秦(州)、阶(州)两道约八九百里。兰州一道近者一千三四百里,远者一千六七百里,兰州迤西凉州(武威)、甘州(张掖)、西宁遍北宁夏远或两千余里。至肃州(酒泉)、安西一道,则三千或四千余里,镇(西)迪(化)一道,更五六千里不等。”当时,甘肃各地考生要到陕西三原参加考试,路途遥远,许多学生要提前半年出发,即便这样,由于路途遥远,花费甚巨,仍有大批学生不能参加陕西三原的陕甘乡试。

有一组数据很能说明问题。陕甘分省已有两百年,但甘肃考生一直在陕西赴考。甘肃举院修建之前,有3000人参加陕甘乡试,而甘肃学子(大甘肃,即上述四地)仅仅600人。甘肃举院建成后的首次甘肃乡试,有2700人参加。

为解决这些问题,左宗棠向朝廷上书要求陕甘分闱。同时,甘肃士绅也联名上书,前刑部主事滕烜、道台曹炯、吴可读等人更是多方奔走,筹集资金50万两白银建立贡院,解决了甘肃学子参加考试的难题。

百年兰理:甘肃近代工科教育在这里起步

甘肃举院建成后,纵140丈,横90丈,筑城垣,内建棘围。举院西南角开贡院门,进门北行为大门,大门左右两侧设点名厅和搜检厅,进大门,自西朝东,沿中轴线分布有龙门、明远楼、至公堂、观成堂、衡鉴堂、雍门、录榜所。明远楼两侧建南北号房,一次可容纳4000名考生参加考试。

可以这样说,甘肃举院的建成,是继明初大移民后,甘肃(即上述四地)本土文化兴盛之后的又一个高潮,为甘肃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在废除科举制度后,这里依旧是甘肃接受近现代教育的大本营。

实业救国

甘肃近代工科教育从这里起步

百年兰理:甘肃近代工科教育在这里起步

作为甘肃近现代教育的发轫地,这里先后设农业试验场、甘肃劝工厂、甘肃农矿学堂、甘肃官报局、甘肃督垦总局、甘肃高等巡警学堂。民国初期,甘肃法政专门学校移设贡院,逐渐发展成立兰州中山大学、甘肃学院、国立兰州大学等新式学堂。同时移入甘肃制造局,甘肃省立工艺学校(甘肃工业大学前身,2003年更名为兰州理工大学)

、甘肃省立甲种农业学校等机关学校。

这其中,甘肃省立工艺学校由甘肃临洮名士牛载坤(1886-1934年)创立,开创了甘肃近代工科教育的先河。他自幼勤奋好学,考取清朝狄道(临洮)廪生,后考人甘肃文高等学堂,1909年新疆巡抚保送入京师大学堂,学习测绘等专业。回甘肃后,牛载坤以顽强的毅力、开拓者的创业精神,积极投身于“教育救国”、“实业救国”的理想与实践中。

百年兰理:甘肃近代工科教育在这里起步

牛载坤

1917年,牛载坤在甘肃筹办手工传习所(所在地原名万寿宫街,后改名中山街,随后又改为励志路,今称通渭路),设毛编、制革、地毯三科,由外地聘请教师、技师,招收本省学生培养。一开始用手工制作,后购得日本织袜机、织衣横机,逐渐向机械化过度。1919年5月,甘肃省署创办甘肃省立工艺学校,后改名为甘肃省立工业学校,牛载坤为首任校长。

西北贫穷落后,牛载坤和一些有志之士主动向先进地区学习,广开眼界,开展实业建设和教育事业。1913年,牛载坤在兰州集资创办“正本书社”(原址在今张掖路),让 “民主”与“科学”开始在闭塞落后的甘肃传播。时任《大公报》记者、《西北丛编》作者林竞,在与牛载坤作采访交谈后,赞其为“甘肃艰苦卓绝之实行家”。1916年,他担任首任甘肃教育会长,在主要县份共办起八所师范学校,培养年轻教师,先后创办“树风学校”、“陇右公学”(现兰州第八中学),著有《五十年来中国之毛业》《水利之研究》等。

百年兰理:甘肃近代工科教育在这里起步

左宗棠在甘肃首创“甘肃织呢总局”,牛载坤任坐办(即副经理),与兰州的能共巧匠一同研制了脚踏纺线车,当时织出的黄色呢子和驼毛毯风行一时。由他兴办的济贫工厂,实行以工代赈,组织贫民特别是妇女开展纺毛线、织毛衣毛袜,后扩大到织毛巾、栽地毯、褥子、做肥皂,救济难民两千余人。

1933年,牛载坤任民勤县县长期间,积极开办学校,兴修水利,植树造林,防沙固田,放粮赈灾,发展生产,倡导妇女放足,学习纺织。因其清正廉明,政绩卓著,深受当地民众爱戴。牛载坤为人刚正不阿,同情民众,1934年6月被军阀马步青杀害。

筚路蓝缕

甘肃近代工科教育艰难前行

百年兰理:甘肃近代工科教育在这里起步

1920年,同样具有“实业救国”思想的甘肃榆中县人水枏(1892—1958)继任甘肃省立工艺学校校长。水枏1914年毕业于甘肃省立高等学堂,1915年被报送进入北平工业专科学校,就读化学工程。五四运动中,他曾担任学生代表,积极参与爱国救亡运动。五四运动后,为避免迫害,水枏被甘肃省署派往东南各省及日本考察实业。

水枏治理这所学校长达23年(1920—1943),为甘肃近代工业职业教育事业奠定了基础。他先后编写了《日本实业考察记》《理论实验肥皂学》等专著,创办了陇右化学实验社,从事制皂、制革、造纸、火柴制造等,所产“新新条皂”、“新新药皂”深受兰州人民喜爱。

百年兰理:甘肃近代工科教育在这里起步

新中国成立后,水枏主动交出榆中老家的土地,踊跃购买“人民胜利折实公债”,支援国家建设。曾当选为兰州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兰州市工商联委员、兰州市社团财产管理委员会主任,后担任兰州市房产局副局长。

因当时的教育管理混乱,从1919年至1944年的25年间,学校曾更名7次,1944年确立为甘肃省立兰州高级工业职业学校(简称兰州工校)。从创建起,校址即采取借用和租赁的方式,1919年借甘肃教育会原址首办第一个班——编毛科,1927年租用兴文社房屋一院,直到1936年,属于学校自己的校舍在萃英门甘肃举院终于落成,占地17.6亩,各类校舍253间。

百年兰理:甘肃近代工科教育在这里起步

当时甘肃中等专业系统仍然是“多随部令”,因国内时局而动。兰州工校的学制大体分为三种,一种是初级三年制,招收小学毕业生或从事相应职业而具有相当程度者;另一种是五年制,招收小学毕业生,毕业时相当于高中毕业生;再一种是高级三年制,招收初中毕业生。前一种传以较简易的生产知识技能,后两种授以较高深的生产知识技能,培养管理工厂的中级技术人才。这个“新学制”基本沿用到新中国成立时。

学校专业从简易实用逐步走向规范成熟,先后设立各级各类编毛科、化工科、肥皂科、纺织科、制革科、机械科、土木科、电讯科等,主要侧重于轻工业,并随产业需求而变。由于战乱不断,阻碍了学科的稳定发展。课程方面,普通课程基本上是“通才教育”,大体上是党义、数学、国文、英文、博物、物理、化学、乐歌、军训、童训等;专业课程则分科设置,教材由授课教师自编,学校刻印为讲义,供学习使用。为了达到实操的教学目标,学校设有机械、纺织、化工3个工厂。各厂均配备基本的手动、电动机械,后又成立营业部、织褐部等。

百年兰理:甘肃近代工科教育在这里起步

当时的教育资金严重短缺,教学仪器设备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有土木仪器41种,理化仪器数箱及部分体育器材、军训步枪和简单医用器械。工厂设备包括车床、钻床、炼铁炉、木样翻砂、提花机、纺织车、铜轮机、切片机、出条机、皮革压光机等100余台(件),有各类图书资料等500余册。

学校规模与师资队伍经历了有小到大、由少到多的发展过程,班级从1919年的1个教学班发展到1949年的19个,每班20—40人不等。教职员工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达54人,其中专任教师38人。兼任教员中,比较有名的有城市规划与建筑大师任振英,时任甘肃教育厅厅长的赵元贞等。值得一提的是国文教员王耕山。1923年曹锟贿选总统时,王耕山代表甘肃去京参选,曹锟的爪牙用银元3000—5000元的巨款购其选票而不为所动,时人称赞曰“王铁汉”。

百年兰理:甘肃近代工科教育在这里起步

爱国,从古到今,始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新中国成立前,学校中共地下党员阎伯玉、吴濂担任机械课程的教学,张学孝教授国文课。他们以教员身份开展党的地下工作,均属单线联系。学校教员与学生在爱国进步的思想引领下,曾多次参加示威游行。1923年5月9日,参与要求北洋政府废除丧权辱国《二十一条》的活动;1932年11月15日,参加甘肃学院等7校发起的罢教索薪运动;1949年6月,学校师生积极配合解放兰州战役,在地下党员的组织和策划下,展开护校斗争,从而保护了校产。

抗战爆发后,随着工厂内迁,资金转移,兰州地区成为全国的战略后方之一,这为甘肃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兰州工校也得到进一步的充实与扩展,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一方面,实业教育培养的专业人才,为各生产部门提供了具有技术专长的新型劳动力,在较大程度上改进了传统生产方式,推动社会经济的进步。另一方面,工读结合的教学模式,解决了生产中遇到的一些疑难问题,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再者,实业教育的兴起与新思潮相融合,对于瓦解传统观念与封建生产方式,建立新型社会关系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实业救国,教育兴国,始终是兰州工校的不懈追求与优良传统。从1919年至1948年的30年中,学校累计编班54个,毕业学生1500余人,其中进入工厂开发农工等业及从事小手工业者约占三分之一。在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的熏陶下,学校教员和学生秉承公心,历经风雨,始终弦歌不辍,在甘肃近代工科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百年兰理:甘肃近代工科教育在这里起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