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東、米安然:課堂教學如何關注學生的思考

還沒關注?

李晓东、米安然:课堂教学如何关注学生的思考

快來點這裡

鼓屏162,《福建教育》雜誌官方微信

李晓东、米安然:课堂教学如何关注学生的思考

隨著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各學科課程標準的發佈,以“核心素養”為主要標誌的新一輪課程實現了從理論研討到教學實踐的“華麗登場”。如何在教學中體現素養培育的要求,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要關注學生的思考。那麼,如何才能更好地關注學生的思考呢?且看李曉東老師、米安然老師對此的闡述。

課堂教學如何關注學生的思考

隨著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各學科課程標準的發佈,以“核心素養”為主要標誌的新一輪課程實現了從理論研討到教學實踐的“華麗登場”。面對新時代,教學內容和形式都要隨之進行相應的調整。這對廣大一線教師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如何改變傳統的機械灌輸的教學方式,“體現素養培育的要求”,成為很多教師糾結的問題。尤其是對思想政治教育學科來說,如何實現從“背多分”的慣性思維向課程育人的方式轉化,成為當前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問題,成為中學德育課程改革的關鍵點和突破口。為探索實現這種轉化的優化路徑,北京師範大學政治學科教學論工作團隊在北京、山東等地開展了以政治學科能力改進與提升為主要目標的教學改進實驗。通過實際的教學改進和探索,我們發現:只有真正關注學生的思考,才能追求課堂的實效。以下,我們就結合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朝陽學校米安然老師執教的教學改進課為例,分析如何在教學中落實這一目標。

李晓东、米安然:课堂教学如何关注学生的思考

一、把握學生認識的起始點

德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而完成這一任務的重要標誌就是學生的思想認識在課程學習之後有所提升。要實現這一目標,我們首先必須分析學生的思想認識起點在哪裡。只有充分把握了這一點,我們的課堂展開和德育實現才有了基礎和根據。

米老師的教學內容為“是非觀教育”(首師大版七年級下冊《道德與法治》第三單元第八課《善辨是與非》),對應的課程標準點為“能夠分辨是非善惡,學會在比較複雜的社會生活中作出正確選擇”。在試講中,她給學生提供瞭如下的情境:“這是小C和小D的故事,他們兩個人是初一年級的同學。一天,他們走到芍藥居地鐵口,看到了一個錢包孤零零地躺在地上。四處無人,小C就撿了起來,發現裡面有身份證、醫院的就診卡和好幾張銀行卡,就診卡上有電話號碼,但是包裡沒有現金。”之後,教師讓學生選擇:A.聯繫失主;B.不多管閒事。在這裡,教師的意圖顯然是希望學生選擇A,這樣在後續的教學中就可以展開對“包裡沒有現金”的思考。但在課堂上,很多學生對於“不多管閒事”存在不同理解,所以就在這個問題上產生分歧,在是與非的問題上變得“說不清楚”。學生提出了“交給警察”等方案,教師試圖引導學生“換位思考”,甚至採取“道德綁架”,讓學生給出教師需要的答案,但結果很不理想。在課後的評課環節,這一問題也成為專家組聚焦的一個內容,認為設置的第二種情況“不多管閒事”不夠明確,容易讓學生產生混淆,很多學生認為應該是第三種情況“用更正確的方式處理這件事”,所以課堂上教師的引導就顯得很困難。後來在改進環節,米老師將這一部分改成了如下的方式:先問學生“你會怎麼做”,再將前述兩種選擇設置為兩個同學的具體做法,讓學生去評判是與非。這樣的處理,就兼顧了“設身處地”的“感同身受”與“超然事外”的“獨立判斷”,讓學生有更為充分的機會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態度,使教學效果有了顯著的提高。

從這個課例的改進中,我們可以看出,要實現教學的目的,就必須通過有效方式準確把握學情,真正瞭解“學生在哪裡”。在教師的備課環節,我們都要有對於學情的基本把握,但這種“備學生”的設計如果只是停留在“表層”和“大概”的層面,我們就很難在課堂上真正把握學生和打動學生。所以,必須採取有效策略,切實實現在具體教學任務、特定教學情境等方面的學情把握。具體而言,可以採取的策略有:(1)問答,結合具體的教學問題或者教學情境,讓學生直接表明自己的觀點和態度,教師通過反問或者追問等形式幫助學生明確觀點,為進一步推進教學提供基礎。(2)問卷,將一些與教學內容有關的問題,轉化成學生可以理解的具體問題,以問卷的形式提前讓學生作答,在課堂上通過展示班級的整體回答情況和典型回答情況等方式,讓學生了解相關問題的實際情況。(3)小組活動,以探究式活動的方式,將對情境的處理交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前進行充分準備,或者在課上進行充分討論,然後由學生進行課上展示,說明自己小組的發現和困惑。(4)社會實踐,運用學校組織的各種社會實踐活動,設置與教學內容有效關聯的具體活動內容,讓學生將自己參與這些社會實踐活動的感受和思考在課堂上進行呈現,以作為教學推進的起點。除了以上策略,教師還可以根據學校和學生的具體情況,創造性地提出和發現更多策略,以實現“把握學生認識起點”的目的。

在上述策略的實施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就是對於“度”的把握。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往往有兩種極端的表現。一種是“著急”,基於推進教學進程的考慮,對學生的回答或者呈現不做充分回應,甚至不管學生說什麼,都簡單地一句帶過,直接進入下面的環節。另一種是“跑偏”,對於學生的發言缺乏控制力,任由學生在一些具體的細節問題上糾纏,或者每個簡單問題都會提問多個學生。這樣的做法,看起來給了學生非常充分的展示機會,實際上因為失去對於課堂進程的有效控制,也對教學進程和教學效果造成不利影響。為避免出現這樣的情況,在教學改進實踐中,我們提出了“提問不超過兩個學生”的策略。同一個問題,兩個學生都給出理想答案的,直接推進到下面的教學流程,不繼續糾纏;兩個學生都給不出理想答案的,不再去學生那裡找答案,而是將“學生尚未掌握或者理解這個問題”作為起點,由教師進行講解說明。

李晓东、米安然:课堂教学如何关注学生的思考

二、聚焦學生思維的困惑點

中學德育課以其思想性成為中學課程體系中特色鮮明的課程。思維碰撞的火花和條分縷析的思辨,成為德育課堂的魅力所在。因此,要實現素養培育的任務,就必須在學生思維展開的關鍵環節下功夫,充分研究和聚焦“哪些問題學生不容易想明白”,並將這些問題作為教學重點和難點予以突破。找到學生的思維困惑點,並圍繞這個“關鍵點”設計教學、組織活動,可以讓我們的課堂更為高效。

米老師在教學中將“是”與“非”的理解作為學生思維的困惑點,先從顯而易見的是非問題起步,讓學生對“是就是是,非就是非”的簡單情境表明自己的觀點和立場,再讓學生理解“更加複雜情況下的是與非”,從而理解是非問題的“善辨”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為了便於學生理解,教師給學生設置瞭如下情境:初一學生小B晚上想從家裡的停車場抄近路回家,卻突然遇到了“小混混”向其要錢,小B趕緊跑,但是“小混混”緊追不捨,小B靈機一動,一邊跑一邊猛拍周圍的汽車,很多汽車發出了警報聲,引來了保安……這件事是“是”還是“非”?在這個情境下,學生討論的就不是簡單的是非問題了,還會涉及利弊權衡、手段與目的等。學生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在對情境進行細緻分析的同時,對於教材相關教學內容的理解和呈現也就有了新的形式。

從這個環節的設計來看,聚焦學生思維的困惑點,其關鍵點在於“聚焦”,即將學生的注意力和教學的關鍵點置於教學的核心內容上。從這個意義上說,學生思維的困惑點,正是激發學生思考的“燃點”。只有準確把握住了學生感興趣但不容易想明白的問題,才有可能引起學生的探究興趣,讓他們在尋求答案的過程中展開思考、深化認識。在某種意義上說,聚焦學生思維困惑點的首要策略,在於讓學生通過提出問題,呈現自己的思維困惑,以讓教師明確學生“糾結於何處”。教師在備課和授課環節,也要有意識地圍繞教學關鍵點設計和提出問題,以便在學生思維出現停頓和阻滯的時候,用問題引導學生思維。在問題呈現較為清楚之後,聚焦思維的教學策略就表現為“突破”,即教師通過提問與追問、討論與辨析等形式,促使學生深化和拓展自己的思考,利用情境結構、知識調用、實踐分析、生活關聯等手段,在更為複雜的意義上思考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更佳方案。

需要說明的是,聚焦學生的思維困惑點,需要教師充分發揮引導作用。教師既不能以自己的想象代替學生確定問題,也不能採取放任的態度,完全不管不顧,讓學生的思考“野蠻生長”。教師在這個過程中的角色,應該是優秀的“指路牌”,在關鍵的時候通過適當引導,讓學生理解自己應該“往哪個方面想”。這就需要教師及時回應學生在思維展開過程中的疑惑,在總體節奏和根本方向上“掌好舵”。教師應該清楚,讓學生展示問題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問題,而解決問題的目的,則是為了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所以,聚焦的問題不能過於散漫,學生的思考也應該在教師的引導下“形散神聚”。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總導演”,應該充分把握課堂節奏,通過恰當方式推進學生思維進程。只有這樣,學生們呈現出來的問題才能成為課堂教學的“推進劑”,而不是成為引導課堂“旁逸斜出”的“導火索”。從這個意義上說,教學過程中對於學生思維困惑點的聚焦,除了“集中專門處理”的意思之外,還應該包含“聚焦於相應教學內容”的意思在內。學生所有的思維困惑都會成為他們學習的起點,而集中於相關教學內容的思維困惑,則會成為他們在德育課堂實現精神成長的關鍵點。

李晓东、米安然:课堂教学如何关注学生的思考

三、明確學生情感的昇華點

德育課程的教學指向,應該致力於學生的精神成長。而體現這種成長的根本,並不在於學生對於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而在於學生通過德育課程的學習,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進步。從某種意義上說,只有在教學過程中自覺實現了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育,教育的“育”才真正落到了實處。因此,關注學生的思考,就必須在課堂教學中實現提升,明確學生情感的昇華點,採取恰當策略,助力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中的昇華。

米老師在教學的最後,在這方面也有一個比較值得稱道的設計。在學生的討論漸入佳境之後,米老師給了學生一個如下的情境:初一同學小E是一個韓國明星的忠實粉絲,追隨這個明星三年不離不棄。但是最近聽到這個明星所屬公司明確表態支持在韓國部署“薩德”反導系統,因此小E的偶像在中國的很多活動被取消。作為小E的好朋友,這時你有什麼建議?在學生說出對“支持韓國偶像和愛國並沒有什麼關係”“建議不要追星”等問題的看法之後,教師進一步引導:“作為個人的我有小的是非心,我有‘粉絲’之心,對於大的事件來說,我們也有大的是非之心。韓國媒體之前發表了一個調查,這個調查結果也反映了我們的心聲,說中國很多‘韓粉’在這個現實面前雖然糾結,但還是都選擇了愛國。這就是我們在愛國和愛偶像之間做出的選擇。在大是非和小是非面前,我看到很多同學都選擇了大是非。”在允許學生充分表達觀點之後,教師明確提出了“小是非”與“大是非”的比較,並明確提出了“很多同學都選擇了大是非”的價值取向,對學生的總體表現給予肯定,這就為學生的愛國自豪感昇華提供了重要基礎。之後,再讓學生討論“我很愛國,所以我看到有人在樂天瑪特超市裡購買商品的時候,我就去指責人家、罵人家;看到有同學追韓國明星的時候我就不分是非地去辱罵同學……這些做法合法嗎?”這個問題可以讓學生理解“愛國也要合法,堅持理性愛國”的重要性,同時不僅對應該愛國有了充分的認識,更對如何愛國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從這個課例我們可以看出,德育課程對於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昇華,既要有充分的基礎,又要有恰當的角度和合適的程度。從充分基礎來說,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昇華,不能“平地起高樓”,用高大上的抽象命題,生硬地直接拋給學生結論。從恰當角度來說,要從學生的視角出發,從學生“在想什麼”說起,引導學生實現“該想什麼”的方向定位。從合適程度來說,就是要將教化隱於溫和的故事之中,注重學生的生活體驗和實際感受,“說生活事,喻深刻理”,實現教育的“春風化雨”。按照這個方式實現的德育教學,才能真正體現德育課的魅力,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在某種意義上說,這種無痕教育,正是德育課程追求的方向。

需要說明的是,不是上升到國家文件層面的教育才可以實現情感昇華。從學生成長的角度來說,所有能讓學生有所觸動的東西,都可以作為情感昇華的“點”,落實於教學之中。特別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方面的內容,都不是靠抽象的口號和教條化的記憶打動學生的。所以,在學生情感昇華點的確定方面,不一定用宏大敘事的“大場面”“大事件”和“大道理”,其關鍵在於找到學生情感共鳴的關鍵點,並在此基礎上落實德育課程的主要任務。

end

北京師範大學哲學學院、未來教育高精尖創新中心 / 李曉東

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朝陽學校 / 米安然

本文刊載於《福建教育》總第1172期

在這裡,打開教育生活

鼓屏16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