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柯:「洋蔥」與「韭菜」的區別

以絕大多數人的智慧看,國外投資者應該是比較聰明的,這個聰明倒不是因為他們賺錢本事有多大,而是他們知道如何趨利避害,而不是盲目投資。

日前國家外匯管理局有關人士表示,當前國內股市、債市的外國投資者持有份額還不足3%和2%,與主要發達國家和一些新興市場經濟體相比來說比例偏低,未來還有較大的增長空間。而就在此前不久,證監會就證券賬戶管理制度修改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擬進一步放開外國投資者參與A股交易的範圍。一時間輿論熱議,有人認為是好事,擴大了資金來源渠道,外資來當接盤俠了;有人認為這是雞肋,無非是國內“韭菜”不夠割了,要引進“洋蔥”來割。

先別說“洋蔥”願不願意來,即便來了,又如何?我們可以看看QFII,來了這麼多年,是不是就把海外股市賺錢的真經給帶來了呢?幾乎沒有。QFII重倉的股票其實表現都很一般,而是也是入鄉隨俗,幾乎每個QFII基金的重倉股和國內公募投資基金都差不多,它們也沒能挖掘出A股的蘋果和亞馬遜,或許A股就沒有這樣的標的。即便是很牛的海外投資機構,年化收益率也未必很高,股神巴菲特年化收益率甚至不足20%,這個收益率要放到A股來,很多人會嗤之以鼻。況且這還是年化收益率,也是持之以恆的結果,是海外股市長期持續上漲的結果,在A股這種“熊長牛短”的市道下根本不具備。

國外投資者賺錢本領其實並不高,他們更多是“傻子炒股法”,因為海外有很多值得長期投資的公司。而且很多基金還屬於對沖基金,從事量化交易,每年恆定收益率8-15%之間。在很多人看來,這樣的“洋蔥”沒有激情。

那麼,為什麼我們又要搞這些事情呢?從政策上放開外國人投資A股,更多並不是因為A股值得投資,能賺錢,而是為了對沖人民幣貶值預期下的資本外流。人民幣貶值厲害,資本外流趨勢嚴峻,多開幾個吸引外資的口子,防患於未然。很多人認為引進“洋蔥”是為了救A股,那只是一廂情願的想法,自娛自樂而已。

從現實的角度看,成熟穩健的資本對於投資的態度幾乎都是錦上添花,雪中送炭者少之又少,而且海外資金投資理念越成熟,越不容易去搞什麼“抄底”的活路,只有投機風險喜好高的資本才願意這麼做。A股如此疲弱不堪,有幾個“洋蔥”願意飛蛾撲火,你倒是想當英雄,一不小心就可能成為烈士。儘管一些外資投行口頭上喊A股值得投資,有“50%的上漲空間”,但你要看它怎麼做,唱多做空者為數不少。這也怪不到人家,一個買入即虧錢的市場,怎麼可能讓人家來當接盤俠?美國股市為什麼能節節高升,資金為什麼會前赴後繼,那是因為人家是牛市,屢創新高有強大的賺錢效應,光喊口號是不能賺錢的。

本文源自金融投資報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