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果行業發展困境

水果行業發展困境

相關數據顯示,上年度我國水果總產量已達到1.82億噸(不含瓜果類)。目前,我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水果生產國和消費國。但是,高產量和高消費完全對接嗎?答案肯定是否。目前水果市場上出現了嚴重的供需不匹配,甚至是部分產品供過於求的危機。同時,進口水果的大量湧入導致本就飽和的市場負重過度。大環境影響下的水果行業舉步維艱,對於不同地域、環境、層級的水果行業從業者來說,下一步該如何走好,變成了值得考慮的問題。


豐收不增收的生產災難


對於水果生產者來說,滯銷似乎已經成為了大概率事件。從播種的那一刻起,滯銷的伏筆就已經埋下,究其根本,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人為因素。由於信息獲取的不及時、不對等而帶來的盲目擴大種植的行為和惜售心理,直接導致了大量水果囤積,尚未完善的物流鏈更是雪上加霜,只能就近銷售的水果如果“遠走”就要考慮高額的物流費用以及水果損耗費用。二是自然因素。今年年初,我國多地遭遇低溫凍害,自然災害不僅會使得大量水果絕收,也會使得“倖存”水果的品質和口感大打折扣。


沒跟上新需求的舊市場


今天人對於水果的需求早已不是“有的吃”這麼簡單,那麼,如何滿足今天人們對水果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的追求就成了新的問題。就現狀而言,目前我國水果綠色生產方式推行緩慢, 綠色水果產量僅佔水果總產量6%。相當數量的水果由於盲目種植、粗放管理、標準化難以統一等問題,品質無法達到優質化水平。就水果品牌而言,我國水果大多數為區域公用品牌,比如靜寧蘋果、庫爾勒香梨等等,卻沒有知名的企業品牌,在這種情況下,一家水果的質量不足以代表整個市場的水果質量。並且,一種水果出現問題是很難問責到責任主體的,想要建立穩定的價格體系,更是不敢想象。同時,為謀求生存,也很少有企業致力於一種水果的推廣,水果特色化寸步難行。


在走訪了了幾個不同級的水果批發市場後,記者瞭解到目前的水果經營模式基本為多種類、進口國產混合的模式。


批發市場距市區距離遠,價格優勢在市民內無法宣傳


在走訪距離蘭州市區約30公里的三級市場“蘭州國際高原夏菜副食品採購中心(以下簡稱高原夏菜市場)”的過程中,記者瞭解到一些水果經銷商的經營難題。


不難發現,該市場距市區較遠,距離遠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客流量。除了主要的下級批發商之外,小型的客源市場很難拓寬,這使得以價格為優勢的批發市場的價格優勢很難為市民所知。換句話說,由於不瞭解行情,很多采購量不大的商戶以及個人寧可選擇距離較近的四級市場。但是就實際情況而言,四級市場的價格和品質和三級市場相去甚遠。距某精品果行的王先生表示,“在我們這裡購買水果,有的水果價格甚至是市場上水果一半的一半。”以國產甜瓜為例,在該市場上採購這種甜瓜一斤只需要一塊多,而在水果店裡則可以賣出十幾元一斤的高價。


產生這樣的價格差還受到市場層級的影響,轉手越少價格必定越低,但是,毫無疑問的這樣的價格差和地租密不可分。這也就是為什麼想要把大型的果行搬進市區中心地帶顯然是不切實際的。進口水果的儲存本身就需要租金高昂的冷庫,這樣,一個處在城市邊緣地區的水果批發行每年已經需要支付幾十萬的租金了。市區內不僅地租高,也確實沒有條件空出這麼大的地方組織集約型的水果儲藏冷庫。


物流渠道仍然無法暢通,主要存在信任問題


目前的困境是,採購商不方便“走進來”,批發商不容易配送上門。在這一方面,受水果行業獨特性的影響,主要困難就是信任問題。對於消費者而言,我沒有親眼見到水果,怎麼知道你給我配送的水果品質如何,如果不好的話,我該找誰負責。對於經銷商而言,我負責給你配送,路上的損耗算誰的。同時,到底是應該貨到付款還是先付款後交貨。出現這些問題的關鍵並不在於信任的缺失,而是在於市場的配送秩序尚未完善。


如果考慮建立一條完善的線上物流體系,甚至於開拓網店,又會出現新的問題。很多精品國行多為家族經營,在人手上本身就存在短缺。從業者們大都早上4 、5點便開始工作,其辛苦程度可見一斑。如果開拓網店,勢必要有新的人力投入,但是人力本身就是一個缺口。基於最簡單的信任問題,更不可能把自己辛辛苦苦經營出來的口碑和聲譽交給一個靠僱傭關係維繫的員工,讓他代勞開拓線上市場。因此,對於水果經銷商來說,開拓線上市場一方面亟需解決,一方面卻又實在無能為力。


談及為什麼不考慮在市區建立水果零售店,然後直接將自己的水果放在零售店裡去賣的問題時。劉先生表示,撇開人手問題不談,如果我們這樣做,那我們肯定會比從我們這裡批發水果的商戶出售的價格低很多,如果這樣的話,可能會直接導致市內部分水果店失業,這些水果商本來是我們的客戶,現在就變成了無力競爭的對手。在這一點上,記者認為,就短期而言,如果水果批發商自己代替了零售環節去做零售,勢必會造成對水果零售商的衝擊,短期內可能會導致水果經銷商出現客源零散的困境,但是長期而言,如果真正的取代了中間環節,對於消費者而言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如果真出現此種情況,受到波及的應該還有低級的水果批發市場以及市區內的水果市場。


抬不高的國產水果價格


國產水果面臨價格危機,受品牌意識薄弱和小規模等因素的制約。


其一,沒有形成規模化。據瞭解,相當數量的果農會將自己當季種植的水果直接交付給當地的水果批發商。如果數量多、品質夠好,批發商會將這(一車)些水果以很低的價格收購。如果數量不夠多、品質一般這些水果則會被果農選擇“代辦”,及付給批發商一些存儲和幫忙買賣的費用,全權受理其幫忙賣出。這些水果吸引批發商和消費者的唯一優勢便是價格低廉。這一行為雖然可以是消費者獲益,但就發展角度而言,國產水果形不成規模,價格是沒法上去的。同時,部分地區還品牌意識差,包裝與進口水果有相當大的差距的問題。相比於進口水果給不同的水果以及不同企業的水果打上好看的“logo”,我國的水果企業很少有自己的獨立品牌,至於果農方面,就更加談不上品牌意識了。


其二,受當下消費心理的影響,即使進口的水果看起來並不比國產的在品質上有什麼突出優勢,但是在差價不多的情況下,消費者仍會選擇進口水果。劉先生告訴記者:“有的顧客看見火龍果和他認為的越南火龍果有色差,便會認定這是雲南的火龍果,而不會考慮購買。”但是就口感和健康性而言,進口水果未必會比國產水果強。


拓不寬的出口市場


受世界經濟放緩、中美貿易戰、關稅和國內生產成本和人民幣升值等因素的影響,我國水果出口呈現出出口增長放緩,出口率較低的趨勢。以2008年的金融危機作為分界線,自1998至2008年,水果出口年均增速可達15%,而到2013年時,增速則僅為2.4%。2017上半年,出口水果總額僅為13.5億元,比近五年年均增速低了15.5%。儘管目前官方尚未明確今年的出口水果總額,但是前不久才剛打起來的中美貿易戰勢必會對出口水果造成不小的影響。


國產水果出口,價格一直是個痛點。拿我國出口總額最大的水果蘋果作為例證,近年來蘋果的生產成本節節攀升,尤以物質服務費用和人工成本增長最為顯著。相關報道稱,2005-2011年全國蘋果畝均成本中的物質投入與服務費用從559元上漲為1918元,人工成本從605元上漲為1944元。隨著生產成本的增加,蘋果的產地價格不得不增,每千克售價從1.54元也上漲為4.46元。再加上出口認證以及運輸成本的增加,出口的鮮蘋果以及蘋果深加工副產品價格大幅上漲,使得我國蘋果及其加工品價格競爭力下降。水果品種也是價格上不去的一大問題。我國傳統的出口水果品種為蘋果、柑橘等。我國出口蘋果均價為3.5元/斤,出口柑橘為4.5元/斤,相比於國外高端水果,如美國蛇果18.8元/斤,就算是同一種水果,也會因品種不同而產生很大的價差。


通常情況下,我們進口的水果多為高價水果,而出口的水果則多為低價水果。但是這些低價水果如果在其他成本上價格提升,那就像中國傳統的製造加工行業一樣,我們遲早會競爭不過有同等種植條件的不發達國家。因此,生產高品優質有價格優勢的水果應當作為我們下一步發展的方向。此外,我國的水果深加工、水果高附加值產業發展仍處於低級階段。目前我國出口水果中,佔據較高比重的仍為鮮冷凍水果。如何生高附加值的水果副產品也是需要水果行業從業者思考的問題。


同質化導致惡性競爭


上文已經提到,很多果行都是多種水果混合經營的。這就直接導致別人有的水果你也在賣,那麼同等品質的情況下,為什麼選擇你的水果就成了一個新的問題。這一點,劉先生表示,惡性競爭不可避免。就算是無休止的壓價,也要保住客源。而對於更低層次的水果批發商而言,情況就更不容樂觀了。在面對市場競爭時,這些水果商戶只能依靠買進水果時誰的價格較低,買進低的人在當日的這批水果上便有了話語權。這使得水果批發市場陷入了與“靠天吃飯”的果農們如出一轍的銷售困境。


今天的水果行業還處在迷茫的“現代化”進程中,傳統的水果行業想要突破今天的困境任重道遠。但是艱難不意味著無路可走,相信今天每一個水果人對自身所處環境、從業規範以及轉型升級的思考必將會使得整個水果行業推動一場現代化的行業革命。屆時,我們將會看到更完善的物流體系、更規範的市場秩序和更平衡的供求生態。這一天一定不會太晚到來。


《水果觀察》原創文章,轉載請與我們聯繫,關注《水果觀察》獲取更多行業資訊及行業深度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