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鮮電商實則是僞命題

近日傳聞每日優鮮合夥人兼CMO離職,與此同時,每日優鮮旗下無人貨架業務便利購正在經歷一輪大裁員,主要針對去年推出的無人貨架業務便利購,其中運營、銷售、市場是重災區。

一位接近便利購的人士稱,4月初,便利購就一次撤下了9個城市的點位,像廈門、福州這些城市。"便利購是每日優鮮孵化的辦公室無人貨架項目,2017年年中成立,年底分拆成獨立子公司,單獨融資。2017年12月,每日優鮮曾公佈5億美金D輪融資,但並未公佈投資方,隨後證實其中2億美金實際上屬於便利購業務。這也是無人貨架領域金額最高的一筆融資。

曾經,速度被視為無人貨架早期的生命線,去年下半年,各家都在猛撲點位。為了搶佔點位,每日優鮮便利購的擴張速度也遠遠快於每日優鮮主商城,也就是說有的城市只有貨架、沒有商城,單靠便利購的銷售額難以支撐前置倉等基礎實施的成本。自今年1月開始,風雲突變,眾多無人貨架頭部公司收緊戰線,有的甚至傳出即將解散傳聞。顯而易見,每日優鮮欲以無人貨架突圍生鮮電商困局似乎又成了看不見出路的戰場。每日優鮮作為生鮮電商的後起之秀近年來一直宣傳火力強勢,更是在2017年下半年對媒體宣稱已實現盈利的“罕見”利好消息,可以算是全國屈指可數的已盈利生鮮電商之一。與其他生鮮電商相比,每日優鮮走的一步好棋在於:採取前置倉+最後一公里配送自建方式,極大的提高了配送速度(一小時內到達),但同時也增加了履約成本過高的壓力。據官方此前給出的數據,80%左右配送員是每日優鮮員工,在雙十一、促銷等訂單高峰期有第三方運力介入,前置倉的初期投入在6-10萬不等。一位業內人士稱每日優鮮每一單履約成本在40-50元之間。但缺憾是每日優鮮商城的訂單過分集中在北京,到了上海就業績平平,且面臨盒馬鮮生的競爭激烈。

自2011年起,各大媒體就不厭其煩的宣傳著生鮮電商是電商零售的最後一塊藍海,時至今日,歷經數年打磨,生鮮電商市場滲透率依舊未超過10%。

生鮮真的適合做電商嗎?

據2016年統計,全國4000多家電商中,只有1%盈利,4%持平,88%虧損,剩下7%鉅額虧損,已在局中和新入場的玩家前赴後繼的倒下,如今仍舊活躍的只剩下易果,天天果園,本來生活,每日優鮮等,他們或被巨頭注資,或轉變業務模式。眾多媒體點評人直指生鮮電商難在最後一公里,難在不夠標準化。事實果真如此嗎?

低毛利高損耗是生鮮最大痛點,每每看到某某地水果滯銷,西紅柿滯銷新聞,我們都覺得產地價好便宜,零售端太黑了,呈幾何倍數的賺錢,殊不知即便是像永輝超市這樣的大型綜合商超,其生鮮毛利也才只有10%,幾乎是所有SKU中毛利最低的。作為大眾日常消費的水果蔬菜,低毛利是其天然屬性,任何以高成本運營方式的模式去售賣生鮮果蔬都是找死的節奏。目前國內一線城市城市化程度高,對生鮮電商及生鮮超市是利好消息,消費者難以享受到出門臨街就能買菜買水果的諸多選擇,只能選擇超市或網購,但是除了一線城市,身處二三四線城市的流動攤販、社區菜市場可以以其極地的成本打敗所有水果門店,超市及電商,雖然流動攤販和社區菜市場SKU不多,但消費者本身也沒什麼忠誠度,便宜,好吃,方便是唯一選擇標準,即興消費是常態。這一點生鮮電商和餐飲面臨的情況類似,如果消費者在一家餐館吃過一次覺得不好吃,一定不會去第二次,同理如果消費者在某個生鮮電商購有過一次不好的購物體驗,例如水果不好吃,或損壞程度高且沒有滿意解決方案,那這個消費者第二次光顧的幾率接近於零。與此同時,近年來,微商亦搶佔了生鮮電商的很大一部分市場,線上流量不便宜,線下房租也很貴的局面,讓生鮮新入局者都面臨盈利困境。是因為玩法不對還是方向不對讓生鮮電商陷入如此困局?

其實根本原因是:純粹的生鮮電商實則是偽命題!

只要觀察最大幾家純粹生鮮電商或含有生鮮的電商的盈利狀況及業務模式即可發現,目前純粹生鮮電商總體來說幾乎無一盈利,而稍有盈利的有以下幾種情況:一、轉型2B,面向水果店供貨,或面向企業團購供貨。這一點從易果轉型B2B,本來生活轉型B2B可見一斑。二、包含生鮮的電商,生鮮只是所有SKU中的一部分,其作用類似於絕大多數小賣部都賣煙一樣,作為客戶引流必備品,雖然不賺錢,但是既然進來買菸了也會順帶買點別的。尤其生鮮屬於絕對的高頻消費品,其引流作用不言而喻,但實則賺錢的以非生鮮類產品為主。這一點不僅適用於電商,也適用於線下實體店。以永輝超市為例,目前永輝超市是當下所有超市中生鮮佔比最多的,約為45%-50%左右,毛利約10%,刨除各種成本其實不賺錢,但是這恰恰是永輝超市的優勢,“永輝超市的生鮮食品新鮮又便宜,早上的蔬菜也是最新鮮的而且早上量快,所以人們都喜歡在早上 9:00—11:00 這個時間段逛超市買蔬菜。”這段話摘自《商聯資訊》一篇《永輝超市如何做到客流量爆棚》的新聞中,這其實是大多數消費者對永輝超市的評價。生鮮為永輝超市帶來了巨大的人流量同時,也促進了其他SKU的銷量。

由此可見,生鮮更適合作為引流標配,高頻次低毛利消費必需品帶動低頻次高毛利產品銷售,從而實現總體盈利。面向普通大眾的生鮮零售,無論是電商還是實體店形式其綜合運營成本都無法打敗街邊攤販或社區菜市場。但生鮮零售也可通過產品差異化來提高贏利點,例如永輝超市的自營蔬菜彩食鮮就已經實現盈利,彩食鮮定位高端,其售價都是普通蔬菜的好幾倍。再例如美國著名連鎖超市COSTCO,其生鮮產品以有機為主,COSTCO被譽為全美最大有機菜市場。隨著消費升級,中國越來越多的中產階級也傾向於消費有機果蔬,對於有機果蔬的採購,消費者們更願意選擇規模較大的零售商,此時生鮮電商和大型商超就更加容易贏取消費者的信任度,畢竟不管街邊攤販還是社區菜市場無論其如何吆喝,消費者們也不會相信他們所售賣的果蔬是真的有機。但小眾的需求自然難以帶來量的巨大提升,只做有機果蔬顯然不能撐起華麗的財報。

綜上所述,終將被綜合零售所融合可能是純粹生鮮零售無論電商還是連鎖水果店的最終宿命,正如亞馬遜於2017年收購WholeFoods(全食超市),後者是主打有機健康食品的高端零售連鎖超市,其2016年淨利潤只有3.2%。

《水果觀察》原創文章,轉載請與我們聯繫,關注《水果觀察》獲取更多行業資訊及行業深度報道。

生鮮電商實則是偽命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