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农行年中党建和经营工作会议精神评论(一):深耕实体经济 夯实发展根基

点击标题下「中国城乡金融报」可快速关注

■本报特约评论员

农业银行2018年党建和经营工作会议强调,要聚焦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进一步加强乡村振兴、精准扶贫、小微企业和新经济等领域金融服务,更好地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多样化的金融需求。这一重要部署,贯彻了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新要求,为全行做好下一阶段金融服务工作指明了方向。

做好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金融服务,是履行国有大行政治责任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各界对银行担当社会责任、服务实体经济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年初以来,整体信用环境收窄,实体经济融资承压,党中央、国务院和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缓解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的政策措施。广大人民群众也对更加便捷高效和低成本获取普惠金融服务,提出了新的期待。做好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金融服务,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农业银行作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必须更加积极主动做好这项工作,履行好党和国家赋予的政治责任。

贯彻农行年中党建和经营工作会议精神评论(一):深耕实体经济 夯实发展根基

做好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金融服务,是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助推经济转型升级的有力举措。近年来,我国金融资源总量大幅增长,但金融资源配置不均,承担经济转型重任的新兴产业、小微企业以及“三农”和民生等领域相对配置不足。当前,重点是加大对“三农”、普惠金融和创新驱动等领域的支持力度,特别是在中美贸易摩擦升温背景下,我国大量以出口为主的小微企业由于缺少核心技术,面临较大冲击,需要在研发创新等方面加大投入,对金融支持的需求也更加迫切。加强这些领域的金融服务,是支持我国经济新旧动能转换和转型升级的务实之举。

做好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金融服务,是夯实发展基础、培育发展动能的重要抓手。在经济高速发展期,我国银行业长期习惯于赚“快钱”“容易钱”,信贷资源更多向大客户、大项目集中,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去杠杆”深入推进,这种信贷“垒大户”模式已无法持续。同时,在社会各方合力扶持下,“三农”、小微企业等国民经济薄弱领域面临历史性发展机遇,做好这些领域金融服务,是银行拓展新客户、培育新的业务增长点的有力抓手。

贯彻农行年中党建和经营工作会议精神评论(一):深耕实体经济 夯实发展根基
贯彻农行年中党建和经营工作会议精神评论(一):深耕实体经济 夯实发展根基

“三农”、小微企业和新经济等领域大多具有风险高、成本高、专业性强等特征,对银行服务能力的要求也更高。农业银行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满足有效需求为核心,找准金融服务的发力点和突破口。

一是深入了解客户实际需求。经济转型升级期,企业生产模式、商业运作方式都在发生巨大改变,特别是大量新行业、新业态更是和传统行业、传统业态迥然不同,基层行不敢做、不会做的情况还比较普遍。这就要求各级管理行深入市场、深入企业,积极研究客户新变化,了解客户真实需求,使开发的产品和服务能够精准抓住客户的难点、痛点,为基层业务拓展提供有效指导和有力抓手。

二是积极调整信贷和客户结构,加大金融资源倾斜力度。在当前融资回表背景下,表内贷款作为融资主渠道的地位更加凸显,银行信贷资源十分稀缺,迫切需要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特别是对“两高一剩”行业、僵尸企业、房地产等领域,该退出的应加快退出,该压降的应坚决压降,把腾出的资源用在最能支持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企业和项目上。特别是要摒弃“轻民企、重国企”等惯性思维,更加重视支持那些经营活力强、市场反应灵敏、产业前景好的小微企业、新兴行业。

三是加快产品和服务创新,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和效益。一方面,应积极借助互联网手段,针对不同类型行业和客户,发展各种“金融+互联网”模式,通过线上化、场景化、批量化运作,降低金融服务成本,提高业务审批效率。另一方面,应积极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创新构建智能化的风险防控模式,提升风险监测和防控水平,确保风险可控和商业可持续。

文章刊于《中国城乡金融报》7月18日A1版

编辑:农银报业新媒体中心 李彦赤 李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