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年湖北江陵出土一國寶,18年後,又出一國寶,兩者千年前是仇家

江陵,位於湖北省中部偏南,地處長江中游,江漢平原西部,南臨長江,北依漢水,西控巴蜀,南通湘粵,古稱“七省通衢”,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春秋戰國時期,江陵曾是楚國都城——郢的所在地。

上世紀60年代前期,湖北省江陵地區連續兩年遭遇了乾旱。政府決定從荊門漳河修一條水渠,引水灌溉那一帶的部分農田。

65年湖北江陵出土一國寶,18年後,又出一國寶,兩者千年前是仇家

上圖僅為網絡配圖

所以,1965年冬,湖北省荊州地區漳河水庫開展清理河道工作,湖北省博物館等有關部門配合工程進行文物勘探,在江陵縣境內的紀山西麓和八嶺山東麓一帶工程範圍內發現大大小小古墓50多座,其中的望山四號墓是湖北省首次發現的較大型楚墓。由於江陵地區地下水位較高,墓坑積水較多,土質情況不良,坑壁極易崩塌。而且時逢冬季嚴寒,常有雨雪,給發掘工作帶來許多意想不到的困難。

考古工作者們頂風冒雪,群策群力,僅用了三個月時間便順利完成了田野間的發掘工作,共計出土文物2000餘件。而在這2000多件出土文物中,最驚人的收穫是來自望山一號墓中的一柄寒光閃閃的青銅劍。此劍的出土,震動了海內外史學界與考古學界。

65年湖北江陵出土一國寶,18年後,又出一國寶,兩者千年前是仇家

上圖僅為網絡配圖

大家都很熟悉,這把寒光閃閃的青銅劍就是越王勾踐劍。此劍是春秋時期最後一位霸主越王勾踐的自用劍,寒氣逼人、鋒利無比,歷經兩千四百餘年,仍然紋飾清晰精美;加之“物以人名”,歷史文化價值很高,被當世之人譽為“天下第一劍”,堪稱我國國寶。

而在18年後的1983年,湖北江陵地區又出土了一國寶級文物,在離越王勾踐劍出土地僅兩千米的江陵縣馬山五號墓,同樣出土了一件絕世青銅矛。這把青銅矛長29.5釐米,矛身飾有黑色“米”字幾何花紋,線條平滑,鋒刃銳利。其冶鑄精良,花紋優雅,保存完好,可與越王勾踐劍相媲美。

65年湖北江陵出土一國寶,18年後,又出一國寶,兩者千年前是仇家

上圖為越王勾踐劍

考古工作者同樣在這把矛身上發現基部有兩行八字錯金銘文。這次解讀毫不費勁,“吳王夫差,自乍(作)用□(最後一字尚未定論)。”專家考證,此矛為吳王夫差所有,被世人稱為吳王夫差矛。

值得一提的是,越王勾踐劍和吳王夫差矛雖然同在楚地被發現(至於兩者為何都流落到楚地,考古界尚無定論),但在兩千多年前,兩者其實是水火不容的“仇家”。

65年湖北江陵出土一國寶,18年後,又出一國寶,兩者千年前是仇家

上圖為吳王夫差矛

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吳王夫差和越王勾踐有著刻骨銘心的仇恨。公元前494年,勾踐越軍被夫差吳軍大敗於夫椒,被迫向吳求和。後臥薪嚐膽三年,趁夫差興兵參加黃池之會之機,興兵伐吳。夫差倉卒與晉國定盟而返,與勾踐連戰慘敗,不得已與越議和。後來,勾踐再度率軍攻打吳國,幾年之後,攻破吳都,迫使夫差自盡,勾踐也因此成了春秋時期最後一位霸主。

65年湖北江陵出土一國寶,18年後,又出一國寶,兩者千年前是仇家

上圖為吳王夫差矛

越王勾踐與吳王夫差是敵人,形同水火,勢不兩立,而作為兩人的貼身兵器,越王勾踐劍和吳王夫差矛在千年前自然也是一對“仇家”。雖然是世仇,但命運有時就是這麼神奇,這兩個“仇家”不知因何種原因都流落到楚地,也同樣成為了殉葬品,在兩千多年的時間裡“比鄰而居”,又在短短十幾年時間裡相繼出土,重見天日,驚煞世人。

獲取更多刀劍知識,可鎖定微信公眾號:龍泉寶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