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灭亡跟张之洞的去世有没有关系?

河苦


清朝的灭亡与张之洞之死没有直接的关系,但张之洞之死却与清朝的灭亡有直接关系。

张之洞算是被摄政王载沣活活气死的。

宣统元年七月初六(1908年8月21日),张之洞病重,具折奏请开去一切差事在家养病。摄政王载沣前往视疾。载沣是皇帝的本生父,又是朝中第一权贵,他的到来其实相当于皇帝亲临。自古以来皇帝亲临大臣家中视疾有两重含义:一是该大臣将一病不起,在弥留之际了,皇帝亲临表示慰问和优容。二是来送行,接受大臣的遗愿。被视疾的大臣也都非常重视,要把临终遗言说给皇帝听。

(署理两江总督时的张之洞,当时袁世凯是直隶总督)

张之洞是重臣,是大清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死关乎国运和根本,他即将要说的话非同小可。如果放在雍正和乾隆朝,皇帝会打起百倍精神听他说话的,会听他对国是有什么安排、举荐谁接替自己的位置。皇帝也会赐陀螺经被,给他的后代准备些恩典,当他的面告诉他。如果他真死了至少会辍朝三天。

张之洞一生堪称人臣之极,他死了绝对应该倍极哀荣。他是中国百年一遇的人杰,一生为官,鞠躬尽瘁,从来没有大过失。他是慈禧太后钦点的探花郎。掌清流,办洋务,宦海沉浮,随便截取哪一段人生经历都是经典。


(张之洞塑像。他手里拿的是他亲手创办的汉阳兵工厂出的步枪。后来的汉阳造就是在此基础上改进的。抗战时期汉阳造是中国军队打日本的主力步枪,蜚声中外。)

那几天,他是整个大清国第一要紧的人物。他要死了,一定是提前很久就做好了准备。新政、立宪、海军、用人之道、为君之道等等,拳拳忠爱,张之洞有一肚子话要对摄政王说。

张之洞开口了,先说最要紧的立宪问题。他建议不要与南方的民众冲突,不要激化矛盾,为立宪争取时间。

可少不更事的载沣不假思索,张口就来。“不要紧,有兵。”一句话就把张之洞给怼回去了。自古以来,没有哪一个朝代的君王不怕激起民变的,唯有载沣。而且自恃有兵在手,竟大有要故意找茬的样子。大清国是怎么亡的先不说,载沣这话却是地道的亡国之言。

张之洞气的目瞪口呆,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当天晚上就咽气了。可以说,张之洞就是被载沣气死的。

晚清人才凋敝。张之洞和袁世凯两人是硕果仅存的国之重臣。载沣家里与袁世凯有仇,他当摄政王的第一件事,是要杀袁世凯。



张之洞苦劝:主少国疑,杀重臣不祥。载沣还算是听进去了,他令袁世凯回家养足疾。袁世凯逃过一劫,可张之洞就此在朝中孤掌难鸣了。载沣处处为难他,他也处处被掣肘。

当时载沣那么霸气,其实是心里有底的。那个时候的载沣,正踌躇满志,自我感觉良好。

出乎大多数人的想象,清廷那个时候不算是山穷水尽。由于几十年洋务运动的成果开始显现,清末的财政收入连续三级跳。1899年年入突破一亿两白银,1908年突破两亿两,1911年更是突破三亿两。年增长率为50%以上,增长率为当时世界之最。康乾盛世时也才年入三四千万两。虽然有辛丑条约的赔款,但由于财政收入增长的幅度较大,基本上没有什么影响。

《辛丑条约》有一万条罪状,但有一条好处。那是李鸿章拼了老命争来的,也是他在庚子之乱时与刘坤一、张之洞共同维持的东南互保的成果:没有割地,也没有涉及中国主权。晚清巨变中列强的在华利益发生了巨变,绝大多数列强乐于见到中国的新政改革和立宪。

(张之洞的名著《輶轩语》)

1909年载沣的弟弟载洵以海军大臣名义访德,一次性定购了八艘战列舰、二十艘巡洋舰。把德国皇帝都惊呆了。这个大手笔只有今天的天朝才能与之相比。此外,他还在意大利和奥匈帝国的兵工厂签了大量的订单,令整个欧洲咂舌。

手中大权在握,又有雄厚财力支撑,载沣有点飘飘然。这从载沣在清廷立宪事宜的表现中能看出来。

宣统皇帝登基后,清廷下诏重申预备立宪。1911年5月,裁撤军机处,成立新内阁。

新内阁里,庆亲王奕劻任总理大臣。在13名国务大臣中,汉大臣4名,蒙古1名,满族8名。其中皇族5人,开创了有清一代皇族参与中枢人数之最。此前的军机大臣都是满汉各半,皇族成员最多一个,一般都是直接回避。

他的宗社党也把持了军权和财权。

满人铁良担任陆军部尚书。后又调铁良为江宁将军,改荫昌为尚书。载沣的弟弟载涛掌军咨府(总参谋部),亲贵良弼掌禁卫军。他的另一个弟弟载洵任海军部尚书。另一个亲贵辅国公载泽任度支部尚书。


(以庆亲王奕匡为首的皇族内阁)

载沣倒行逆施,后果非常严重。

清朝从咸丰初年开始,就形成了外重内轻的格局。在外交、军事和内政上,汉大臣是绝对的中坚。这种格局不能轻易打破,晚清以慈禧太后之精明,也从来没有动这个格局。不是不想,是不能也。突破了这个格局会有灭顶之灾。

从载沣执政开始,他就不断收权,把督抚手中的兵权、财权都尽量收上来,让自己的兄弟和满洲亲贵掌管着。以至于地方汉大臣都普遍意识到清廷已经不再信任他们了,也不再需要和依赖他们,需要另寻出路了。

载沣的做法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地方督抚离心离德。这也是辛亥革命爆发后,地方军政大员纷纷宣布独立的重要原因。


(载沣的中央军委,里面只有一个汉人)

此外,载沣的做法还实际上削弱了清廷的军事实力。铁良、良弼等人号称知兵,实际上志大才疏,花架子而已。载沣的两个弟弟更是不懂军事,他们执掌陆海军,毫无建树,只是担当虚名。另一方面,晚清的新军兵制和练兵方法实际上培养了一批彪悍的军阀,他们肯定不是新建一个陆军部和军咨府所能辖制的。

辛亥革命爆发,前线的枪声一响,载沣的兄弟们才意识到自己对于军队的掌控能力基本为零。所谓知兵的人身边竟连信得过的亲兵都没有一个。到良弼挨了一个炸弹,他们都噤若寒蝉,没一个敢出头的。

这时候再请袁世凯出山,让他组阁。老袁大刀阔斧,把以前的满人和皇族全部赶走,换了一个清一色汉人内阁,载沣和他的兄弟们连个P也不敢放了。可笑皇族内阁不过是载沣兄弟们做的一个梦而已。

载沣这个人其实不坏,他继承了他父亲的厚道和谨饬。但他糊涂。而且因为少不更事,做事太孟浪了。那个时候他身边有个张之洞这样的智者教导他就好了。所以,与张之洞过不去,怎么看载沣都欠揍。


国史馆


没有绝对关系!

我们先回顾下清朝自嘉庆皇帝开始的帝国衰落史。

嘉庆时期

——清朝自嘉庆年间国力开始衰退,尽管嘉庆皇帝在位期间也曾经励精图治,意图挽回清廷颓废趋势,终因积重难返,直到嘉庆去世也没有大的改变。整个王朝仍旧走上了下坡路。

道光时期

——道光皇帝继位之后,面对帝国的日渐衰落,为挽救这一局面,也曾像其父亲嘉庆皇帝一样也做了一些努力,比如整顿吏治、整厘盐政、通海运、禁鸦片、平定准格尔叛乱……虽然这些改革措施对帝国的颓废起到了一定缓解作用,但仍旧还是只停留在表面上。

虽然道光皇帝本人厉行节俭,对于政务也是勤勤恳恳。但是作为一个帝王,他本身资质、能力有限。加之当时社会弊端日渐显现,而清王朝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也日益增多。所以在其统治的这段时间内,清廷继续在下坡路上行驶。

公元1840年(道光二十年),为抗议清政府的封禁鸦片政策,英国舰队在广东海面集结,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面对远道而来且拥有现代化战舰的英军,清廷没能抵抗到最后,最终被英军打败。战争结束之后,英国迫使清政府签订了近代中国第一份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自此古老中国的大门被打开,列强开始侵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也开始形成。
(被英法联军焚毁的圆明园遗址)

咸丰时期

——道光皇帝去世之后,咸丰皇帝继位。初继位的咸丰皇帝也像其祖父、父亲一样,大手笔对朝政进行改革。为挽救日益严重的统治危机。咸丰皇帝任贤去邪,企图重振纲纪。重用汉族官僚曾国藩等人。但此时的大清朝依旧处在外忧内患之中,国内太平天国等农民起义接踵而至;国外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清廷又一次大败于西方列强。而作为帝国的统治者——咸丰皇帝在外出避祸期间,客死承德避暑山庄,留下同治皇帝等孤儿寡母。

同治时期

——同治皇帝从其父咸丰皇帝手中接手的是一个危机四伏、内忧外患的烂摊子!此时的大清朝犹如行驶在茫茫大海中的一叶孤舟,面对惊涛骇浪,随时都有倾覆的危险。大清帝国也开始呈现出一副夕阳西下的残景。


(晚清时局图)

我们再回头看处在晚清乱世时的著名汉臣——张之洞。

(晚清名臣张之洞)

张之洞,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生于贵州。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顺天府解元;十八岁中举人;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中探花。是清末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洋务派代表人物。

张之洞初期是清廷清流派健将,后期转化为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其在仕途任上,大力倡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治学理念。张之洞一生注重教育,对清末教育有很大的影响!曾先后任清廷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军机大臣等职位,是后期洋务派的重要首领。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为晚清“四大名臣”。

纵观张之洞一生,其概括起来主要做了三件大事:

(1)办新式教育;

张之洞在其仕途经历之地,大力兴办学院和各种新式实业学堂。如著名的山西太原令德堂,就是张之洞在出任山西巡抚时所创办。

(2)创办实业;

张之洞的实业主要有两件,一件时督办芦汉铁路(卢沟桥——武汉);另外一件就是把武汉打造成为清末中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此外张之洞还创办了近代著名的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


(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

(3)编练新军。

张之洞是继曾国藩、李鸿章之后,洋务运动的重要领袖人物。其为中华民族重工业、轻工业及近代军事工业的发展都做出了开创性贡献。

公元1909年,张之洞逝世。

张之洞作为清末汉臣中的杰出代表,其一生始终恪守儒家倡导的“忠君、爱民”思想。穷其一生都在凭一己之力力保晚清这艘“破船”不会沉没。但是张之洞忘了一个基本的道理那就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即便张之洞不在清朝灭亡之前去世,清朝也会很快垮台!因为为政只要在于人心,而晚清人心已尽失。此时的清朝灭亡只不过是时间问题,亦不是有一两个张之洞可以左右的!


小司马说


清朝的覆灭是必然的,但是清廷在1912年覆灭就有很大的偶然因素,这其中跟张之洞的离世存在一定的关系

清朝在经历太平天国起义之后,所依仗的八旗铁骑就基本上宣布凉了。在此后的半个世纪中,支撑起清廷大梁的就是一些效忠于满清的汉族大员。

其中,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是为帝国力挽狂澜的四大肱骨之臣,史称“中兴四大名臣”。

(光禄大夫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张之洞)

曾、李、左三人年纪要大张之洞不少,前三人为帝国相继平定了太平天国运动、捻军起义、西北回乱和新疆叛乱,并发起救亡图存的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旅程。

可以说,若无这三人,帝国早已作古。

因为年龄上比起前三位小了至少十来岁,张之洞步入官场的时间较晚,但起点要比前三位都高。

张之洞出身于进士探花,也就是全国统考第三名,“学历”是中兴四人中最高的。其进入仕途之时,又正值晚清汉臣势力崛起之际。

因为学历高,所以起点也高,张之洞以谏官身份进入朝廷,深得慈禧太后器重。之后擢拔外放,历任湖广总督、两江总督、两广总督、军机大臣等职。

他在地方任职之时积极参与了曾李的洋务运动,创建了汉阳铁厂、大冶铁矿、湖北枪炮厂等军事工业。此外,他还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今天武汉大学的的前身自强学堂,南京大学的前身三江师范学堂等都是由他建立的。

(汉阳铁厂旧照)

张之洞虽然本人未曾亲自带兵上过战场,但也前后参与了中法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其中在中法战争时,张之洞主战,与李鸿章观点相左。而在八国联军侵华之时,张之洞却与李鸿章站到了同一战线上,与列强签订《东南互保条约》,力保江南免于战火。

作为晚清的重臣,张之洞为清廷立下了汗马功劳。特别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相继离世,张之洞更是成为清廷最具威望的人。

在进去20世纪之后,张之洞积极推动立宪运动,努力发展民权。1908年,慈禧太后和光绪帝先后辞世,清廷已是风雨飘摇。

宣统元年(1909年),张之洞病重,奏请开去各项差额,摄政王载沣亲临探视。

临终之时,张之洞念念不忘天下安危,希望朝廷能积极回应民愿,早开国会,力避冲突。

但摄政王载沣却回复道:“不怕,有兵在。”

张之洞听罢,再无一语。

(摄政王载沣,清廷入关始于摄政王,也终于摄政王)

1909年10月4日,张之洞在“国运尽矣”的独自哀叹中去世,清廷赠谥“文襄”。

张之洞死后,清廷再无一人可威服天下。

张之洞死后仅时隔一年,武昌起义爆发,各省一时纷纷独立。清廷环顾四周,竟寻觅不到一位愿意“挺身而出”之人。

1912年2月12日,隆裕皇太后在“举目无亲”的绝望中下诏退位,清朝灭亡。


千佛山车神


清朝的灭亡和张之洞没有必然联系,和清政府腐败无能有关系,和清政府慈禧乱政有关系,和清政府闭关锁国妄自尊大有关系,和清政府官员贪污腐败有关系。任何一个朝代的灭亡都不是孤立一个人造成的,而是各种势力联合绞杀和内部原因而造成灭亡的。


秉烛读春秋


没有关系的。张之洞长期是地方上的封疆大吏,担任两广总督、湖广总督等要职,后来又短暂的担任军机大臣。

作为一名汉臣,又长期在地方,张之洞对满清整体决策并没有太大的影响。他对满清政局的影响也远远不如李鸿章。连李鸿章都保不住大清,更何况张之洞呢。

真正能够影响满清命运的,是那一小部分满人统治者,比如慈禧太后、摄政王载沣等。李鸿章、张之洞等,不过是高级打工仔而已。


国史拾遗


任何王朝的灭亡不是个人的原因,而是各种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的爆发。

封建社会其实就是一场轮回再现,王朝不过三百年原因就是在于以土地兼并这个主要问题夹杂着其他诸如利益集团老化与扩张的问题。

清朝灭亡时已经268年了,各种社会矛盾已经是积重难返了,已经到了正常王朝寿终正寝的时期。

所以清朝灭亡压根跟张之洞去世没关系。


宋安之


个人观点,张之洞去世和清朝政府灭亡没有关系。张之洞是晚清中兴名臣之一,汉阳铁厂创办人,洋务运动的支持者。他在世时候重视教育,创办了不少学堂,政治上“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支持康有为的“戊戌变法”,镇压义和团运动,是一个和李鸿章媲美的朝廷重臣,为稳固清朝末年统治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清朝政府的灭亡是封建君主专制的必然结果,多少个中兴名臣都挽不回的。


醉後之愛


没有太大的关系,若说有什么关系,在于张之洞对于东南地区的稳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清廷后期,张之洞主政中南地区,因此中南地区是近代工业发展最早的地区,民意觉醒也最早。因此,张之洞死后,武昌首义也迅速获得了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