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怎麼懟人?跟著古希臘哲人學辯論

西方哲學的誕生地古希臘,非常擅長辯論,既有含著石頭苦練說話的演講大師德摩斯梯尼,也有百科全書式的人物亞里士多德。那個時候思想就是在辯論中產生的。

蘇格拉底,古希臘哲學家,被譽為“西方的孔子”。

擅長在辯論中給出自己的觀點,特點是先讓對方說出自己的觀點,然後依照這個觀點一步一步推理,最後得出這個觀點的錯誤,從而使對方認識到自己的不合理,啟發人們思考。這種方法被稱為“精神助產術”。

不知道怎麼懟人?跟著古希臘哲人學辯論

蘇格拉底之死

精神助產術

例如柏拉圖在《遊敘弗倫》裡記載的大意:遊敘弗倫認為尊敬神就是要按照神喜歡的做事,做了神不喜歡的事就是不敬神。

蘇格拉底:關於是非、醜惡、貴賤等問題方面,人是有分歧的,莫衷一是,是嗎?

遊敘弗倫:是的,這些問題確實存在分歧。

蘇格拉底:那神呢?(古希臘是多神教),眾神之間會有戰爭,也是因為他們之間存在分歧對嗎?

遊敘弗倫:是的。

蘇格拉底:那麼就會有同一件事物,有的神喜歡有的神不喜歡,對嗎?

遊敘弗倫:是的。

這段對話中,蘇格拉底沒有在最開始就反駁遊敘弗倫的觀點,而是通過層層發問,讓遊敘弗倫自己找到了觀點中的問題所在,其論點也就不攻自破了。


類似的方法也經常用在心理諮詢中,如果一個人對自己的想法有著偏執的追求,就可以用這種方法讓其認識到荒謬。

例如,一個人在工作中受到了委屈,認為領導對他不好,否認他的工作成果,否定他這個人。

這裡面就有幾個問題:

否定工作成果等於否定這個人嗎?

領導對你的批評等於否定工作成果嗎?

領導有資本否定你這個人嗎?

否定你的工作成果等於領導對你不好嗎?

......

等等這樣的邏輯漏洞,抓住一點剖析,讓其迴歸理性。

生活中很多時候人們會鑽牛角尖,把一件事情無限度地放大、聯想到其他事情,由一個前提推出無數結論,其實是庸人自擾。

亞里士多德三段論

不知道怎麼懟人?跟著古希臘哲人學辯論

拉斐爾《雅典學園》中的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

人都是會死的。

蘇格拉底是人。

所以蘇格拉底是會死的。

把這個用好了,在辯論中也是無敵的存在。

伊藤博文在甲午海戰之後到中國遊歷,見到了辜鴻銘,辜鴻銘贈送了伊藤博文一本《論語》。伊藤博文諷刺說:“你精通西洋學術,難道不知道兩千年前的孔子的教法,已經不適應於今天嗎?”

辜鴻銘回答:“孔子教人的方法,就好像數學的加減乘除,在兩千年前是三三得九,今天仍然是三三得九,不會三三得八”。

辜鴻銘的回答要點,就是利用

大前提:孔子教法與數學方法一樣,

小前提:加減乘除今天不變

結論:孔子之教今天也不變。

要想推翻辜鴻銘的論斷,就要從大前提入手進行駁斥才行。

不知道怎麼懟人?跟著古希臘哲人學辯論

辜鴻銘

一休哥里有一個故事。一休打碎了師父喜愛的茶杯,特別懊悔。這個時候老師進來了,一休把茶杯藏在身後。問老師:人為什麼會死呢?老師回答:世間的一切,都有生有死,這是自然之道。一休拿出茶杯:老師的茶杯也死了,這是沒辦法的事情,老師節哀。


老師知道上當了,但自己剛說出的話,怎好收回呢?也就沒有責怪一休。

不知道怎麼懟人?跟著古希臘哲人學辯論

聰明的一休

這段話的結構就是:

大前提:世間的一切都有生有死。

小前提:茶杯也包括在世間的一切之中

結論:茶杯是會死(碎)的。

可謂非常聰明瞭。

運用三段論辯論,重要的是摧毀前提,也就是將對方的前提否定,後面的也就不成立了,進行“前提批判”,例如伊藤博文可以辯駁說孔子之教與數學不相等同。

要麼就是換掉概念,師父可以說茶杯碎了跟人死了區別。

總之短時間內想到對方的邏輯並擊破,還是很考驗平時的積累和臨場反應能力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