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圖的洞穴比喻:你會怎樣對待那個知道真相的人?

如果有一天,你身邊的一個人悄悄跟你說,你周圍的一切都是假的,你的工作、你的生活都是演給別人看的(《楚門的世界》)或者你的存在其實是滿足別人的一種工具,你看到的都是虛幻(《黑客帝國》),你會怎樣看待這個人?第一反應是不是,他瘋了?進而排斥他?

柏拉圖的洞穴比喻:你會怎樣對待那個知道真相的人?

《楚門的世界》

兩千多年前,柏拉圖在《理想國》中講了一個故事。

設想有一個洞穴,一群囚犯從小就住在那裡,被禁錮著四肢不能動,頭也不能動,他們只能看面前的洞壁。

在囚犯身後有一堆火,在火與囚犯之間有一條路,路邊築有一道矮牆,一群人在矮牆下面的路上走過,手裡舉著假人假獸假物。

柏拉圖的洞穴比喻:你會怎樣對待那個知道真相的人?

這些人舉著的物體反射在洞壁上,囚犯們看到的就是這些陰影,就連這些人說話的聲音,囚犯們也會認為是從洞壁上傳來的。跟皮影戲相似,不同的是囚犯們把皮影戲的那些影子當成世界實在的事物,牆上的陰影是他們看到的唯一現實。

假設一名囚犯獲得了自由,來到了洞外,看到了太陽,他明白太陽讓他看清了這一切,明白自己原來看到的不過是幻影。

如果你覺得熟悉,是因為很多電影都在用這樣的梗,例如,《黑客帝國》。

柏拉圖的洞穴比喻:你會怎樣對待那個知道真相的人?

醒來並知道真相的尼奧

柏拉圖強調,這些囚犯是和我們一樣的人。柏拉圖所謂受過教育的人,就是指理性的人。

柏拉圖在這裡表達了他的哲學思想,即我們看到的日常事物都是“影子”,真實的是外面的光,是理念,理念的存在才讓事物成為事物本身。

例如,一個美女之所以美,在於分有了“美的理念”。(本號文章討論柏拉圖的愛情觀,有這方面的介紹。被誤解的柏拉圖式愛情)

柏拉圖洞穴比喻,表達的是認識的每一個階段,都伴隨著努力和痛苦。

柏拉圖的洞穴比喻:你會怎樣對待那個知道真相的人?

柏拉圖的洞穴比喻

第一階段敘述人們被囚禁於洞穴中,但周圍所有的人都一樣被囚禁著,把影子當成真實的東西,並沒有什麼不好。這一階段也有點像禪宗的“看山是山”的階段。

如果有人突破了束縛,來到了第二個階段,囚徒可以扭頭轉向,看見有人在他背後舉過去的那些事物本身。

火光使他眩暈、痛苦。

雖然他看到了跟陰影不同的東西,但炫目的光讓他不舒服,一切都處於迷亂。他可能會認為,過去所看到的陰影比現在看到的東西更真實。這一階段有點類似“看山不是山”的階段。

柏拉圖的洞穴比喻:你會怎樣對待那個知道真相的人?

看到火光之後會眩暈、不適

雖然這個得到解放的人現在看到了不同於陰影的其他東西,束縛的解除帶來了解放,但是他還沒有完全自由。

真正的自由在第三階段,即他來到陽光之下,事物才不再是眼花繚亂的火光中的晃動的呈現,而是以它們本來的外觀的樣子呈現出來。這一階段就是發“看山還是山”了。

柏拉圖的洞穴比喻:你會怎樣對待那個知道真相的人?

陽光下的一切才是真實的

這每一步都非常的困難,而對那個經歷並克服了這些困難的人來說面臨著難題:

既然知道了真實世界的樣子,他就不願意再回到洞穴。

但是他又不得不回去,回到那個人們習以為常生活的地方,在返回的途中,眼睛需要再一次適應黑暗,而且回到了原來的位置,跟其他囚犯說道外面的世界,會不被相信,其他囚犯們認為他出去一趟眼睛出現了問題。

柏拉圖的洞穴比喻:你會怎樣對待那個知道真相的人?

獲得自由的囚徒內心是痛苦的

這是一個悲傷的故事,故事的悲傷不只在於出去的囚徒所面臨的窘境,還有知道真相的痛苦。

在這個故事中,如果人要突然看見洞穴背後的火、光,就立即會被這不同尋常的光芒弄的眼花繚亂不舒服,會寧願回頭繼續看陰影,因為陰影是他適應的東西,比他看到的模糊的光要清楚的多。

我們可以認為柏拉圖的老師蘇格拉底就是那個出去了又回來了的囚犯,最終被其他囚犯們處以死刑。

柏拉圖的洞穴比喻:你會怎樣對待那個知道真相的人?

蘇格拉底之死

我們生活的世界是不是也是一樣,每個人都有自己生活的圈子,很多上了大學之後回去的人會發現跟家裡的人、親戚無法溝通,就相當於看見了後面的火光。

常年習慣了洞穴生活的人們,不可能猜度這樣一種可能性,即他的現實世界根本上就是虛幻的陰影。

這個時候我們面臨是兩種困境:要麼回到原來的圈子,不再想洞口、火的事情,要麼走出去,索性看看外面的世界。

柏拉圖的洞穴比喻:你會怎樣對待那個知道真相的人?

向著光明前行

那個獲得自由的囚徒最後的結局是悲劇的,但並不能就此認為提升自己是錯誤的。

正如柏拉圖在《理想國》的結尾說:

讓我們永遠堅持走向上的路,追求正義和智慧。這樣我們才可以得到我們自己的和神的愛,無論是今世活在這裡還是在我們死後(象競賽勝利者領取獎品那樣)得到報酬的時候。我們也才可以諸事順遂,無論今世在這裡還是將來在我們剛才所描述的那一千年的旅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