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的洞穴比喻:你会怎样对待那个知道真相的人?

如果有一天,你身边的一个人悄悄跟你说,你周围的一切都是假的,你的工作、你的生活都是演给别人看的(《楚门的世界》)或者你的存在其实是满足别人的一种工具,你看到的都是虚幻(《黑客帝国》),你会怎样看待这个人?第一反应是不是,他疯了?进而排斥他?

柏拉图的洞穴比喻:你会怎样对待那个知道真相的人?

《楚门的世界》

两千多年前,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讲了一个故事。

设想有一个洞穴,一群囚犯从小就住在那里,被禁锢着四肢不能动,头也不能动,他们只能看面前的洞壁。

在囚犯身后有一堆火,在火与囚犯之间有一条路,路边筑有一道矮墙,一群人在矮墙下面的路上走过,手里举着假人假兽假物。

柏拉图的洞穴比喻:你会怎样对待那个知道真相的人?

这些人举着的物体反射在洞壁上,囚犯们看到的就是这些阴影,就连这些人说话的声音,囚犯们也会认为是从洞壁上传来的。跟皮影戏相似,不同的是囚犯们把皮影戏的那些影子当成世界实在的事物,墙上的阴影是他们看到的唯一现实。

假设一名囚犯获得了自由,来到了洞外,看到了太阳,他明白太阳让他看清了这一切,明白自己原来看到的不过是幻影。

如果你觉得熟悉,是因为很多电影都在用这样的梗,例如,《黑客帝国》。

柏拉图的洞穴比喻:你会怎样对待那个知道真相的人?

醒来并知道真相的尼奥

柏拉图强调,这些囚犯是和我们一样的人。柏拉图所谓受过教育的人,就是指理性的人。

柏拉图在这里表达了他的哲学思想,即我们看到的日常事物都是“影子”,真实的是外面的光,是理念,理念的存在才让事物成为事物本身。

例如,一个美女之所以美,在于分有了“美的理念”。(本号文章讨论柏拉图的爱情观,有这方面的介绍。被误解的柏拉图式爱情)

柏拉图洞穴比喻,表达的是认识的每一个阶段,都伴随着努力和痛苦。

柏拉图的洞穴比喻:你会怎样对待那个知道真相的人?

柏拉图的洞穴比喻

第一阶段叙述人们被囚禁于洞穴中,但周围所有的人都一样被囚禁着,把影子当成真实的东西,并没有什么不好。这一阶段也有点像禅宗的“看山是山”的阶段。

如果有人突破了束缚,来到了第二个阶段,囚徒可以扭头转向,看见有人在他背后举过去的那些事物本身。

火光使他眩晕、痛苦。

虽然他看到了跟阴影不同的东西,但炫目的光让他不舒服,一切都处于迷乱。他可能会认为,过去所看到的阴影比现在看到的东西更真实。这一阶段有点类似“看山不是山”的阶段。

柏拉图的洞穴比喻:你会怎样对待那个知道真相的人?

看到火光之后会眩晕、不适

虽然这个得到解放的人现在看到了不同于阴影的其他东西,束缚的解除带来了解放,但是他还没有完全自由。

真正的自由在第三阶段,即他来到阳光之下,事物才不再是眼花缭乱的火光中的晃动的呈现,而是以它们本来的外观的样子呈现出来。这一阶段就是发“看山还是山”了。

柏拉图的洞穴比喻:你会怎样对待那个知道真相的人?

阳光下的一切才是真实的

这每一步都非常的困难,而对那个经历并克服了这些困难的人来说面临着难题:

既然知道了真实世界的样子,他就不愿意再回到洞穴。

但是他又不得不回去,回到那个人们习以为常生活的地方,在返回的途中,眼睛需要再一次适应黑暗,而且回到了原来的位置,跟其他囚犯说道外面的世界,会不被相信,其他囚犯们认为他出去一趟眼睛出现了问题。

柏拉图的洞穴比喻:你会怎样对待那个知道真相的人?

获得自由的囚徒内心是痛苦的

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故事的悲伤不只在于出去的囚徒所面临的窘境,还有知道真相的痛苦。

在这个故事中,如果人要突然看见洞穴背后的火、光,就立即会被这不同寻常的光芒弄的眼花缭乱不舒服,会宁愿回头继续看阴影,因为阴影是他适应的东西,比他看到的模糊的光要清楚的多。

我们可以认为柏拉图的老师苏格拉底就是那个出去了又回来了的囚犯,最终被其他囚犯们处以死刑。

柏拉图的洞穴比喻:你会怎样对待那个知道真相的人?

苏格拉底之死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不是也是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生活的圈子,很多上了大学之后回去的人会发现跟家里的人、亲戚无法沟通,就相当于看见了后面的火光。

常年习惯了洞穴生活的人们,不可能猜度这样一种可能性,即他的现实世界根本上就是虚幻的阴影。

这个时候我们面临是两种困境:要么回到原来的圈子,不再想洞口、火的事情,要么走出去,索性看看外面的世界。

柏拉图的洞穴比喻:你会怎样对待那个知道真相的人?

向着光明前行

那个获得自由的囚徒最后的结局是悲剧的,但并不能就此认为提升自己是错误的。

正如柏拉图在《理想国》的结尾说:

让我们永远坚持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这样我们才可以得到我们自己的和神的爱,无论是今世活在这里还是在我们死后(象竞赛胜利者领取奖品那样)得到报酬的时候。我们也才可以诸事顺遂,无论今世在这里还是将来在我们刚才所描述的那一千年的旅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