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修炼者与人交手之道——技击(二)

由大圈到中圈到小圈再到无圈,不仅仅是指外形上的动作大小,也是锻炼层次的不同,本质上代表了对太极拳的认识水平。有圈与无圈,在现象上只是个形式,内容上是公转与自转,两者配合中成分大小的区别,本质上还是对太极拳理解程度不同。大圈,中圈,小圈时,还只是宏观到微观的单项处理方法,是有形的技术。到无圈时,已质变为包括意识,眼神、站位、距离在内的综合技术,变为无形的感觉。大圈到中圈时,可以控制自己的肢体动作:小圈时应该能精细地控制自己的骨骼;无圈时已能通过精确地控制自己的所有动作,做到“以无形之权衡权有形之迹象”,利用“绞缠”控制对方,在粘住对方的同时,实现由面到点的变化,面化点打。

太极拳修炼者与人交手之道——技击(二)

“薄弱才能乘虚而入,极端方能图谋转机”。化与打时,转几圈都没关系,而是以缠住对手为标准,在缠住对方的前提下,转得越少越好,也可在对方硬抗时直接绞缠击打。最后的圈要越转越小,做到“即引即缠,即缠即绞,即绞即进”,以只有自转的无圈最妙。化时粘住对方,不让对方形成肩肘手“化”的自由,而我最后则形成手肘肩“打”的形式,在得机得势之处,对对手形成“点打”。在完全化空对方劲力,在“转关”处,能不用力地击倒对手,且对手也很舒服地被击倒时打击效果最妙,当然,在此时用弹抖力或短劲打击效果也好。

绞缠时一般按指、掌、肘、肩顺序进行,实际是手、肘,肩各自转了一个圈。手转不动时掌根不要用力下切,而是小指、无名指、中指顺序前趴缠丝,趴完后拇指、食指呈八字手继续缠丝。“软绳能捆硬柴”。这里的关键是,手指先缠,各指按指尖,指中、指根的三节依次进行。能否缠住,主要看是否先走了指尖一节,这就是所谓的“走手”。手缠完后,肘、肩顺序画圈,对对方产生绞缠,否则就是硬转、瞎转。实际应用时,公转至对方臂直时即可自转缠丝进攻。接触部位要与对方形成最大的接触面和最大的可转动角度,形成最大的力矩或运动幅度。转动时要有领劲,劲力上相当于钻头工作时形成的钻劲,否则就是无原则地“转着玩”,浪费能量,不能形成有效打击力量。

太极拳修炼者与人交手之道——技击(二)

四、太极击技的步伐要求

交手时步法十分重要。“打”时一般同时上步,重心一步向前,脚前掌着地,有能踩死小害虫的意识。站立时两脚之间间距不要太大,重心要灵活转换,后脚能够提起。站立时两脚呈三角形,前脚朝向敌方,按脚膝胯顺序锲入对方防守圈内,看上去是先进脚后扭屁股。锲入时是按“滚动”原理“擦”着进,“挤”着进,而非“迈”着进、“推”着进。要身体上下一体前进,造成对手“顾上不顾下、顾下不顾上”的效果,否则自己必然上下脱节,与对手产生顶劲。注意是用脚“撬”(从下往上挤)动对方,而非靠膝、身挤压对方。不是靠后腿蹬地产生的顶撞力,而是靠身体的碾压力攻击对手,所以后脚不要蹬地。这样既可以步伐灵活转化,不被卡死,也能使后背不受力,对身体健康有好处。

“打”时有个手脚配合问题,上步的同时手臂搭上敌人身体,手臂放松,劲力直达指尖。击技时两手呈锐角三角型姿势此时手臂还起到防护作用。两手同时攻击对方时,抿肘,发力点集中于一点,产生合力并对对方形成绞缠。攻击时身体尽量中正,为了腰不受力,也可以头部前倾,紧贴对方身体,呈现医生“听病人心脏”的外形,对对方形成逼劲。在危险之时,可以先扭动对方身体至最大角度,后直击对方。为克服身体后仰的毛病并增加击技力量,头可以向同一个攻击方向前拱。击打时,最好击其肩部或胸部,形成最大的力量或力矩,“扭曲”对方身体。如只是击其手部或肘部,效果大打折扣。

太极拳修炼者与人交手之道——技击(二)

攻击对方时要用有节奏感的力,先调动对方一点而后打动。两手攻击时也要有节奏,不要同时用力,最好一手实一手虚,否则可能形成部分抵消的三角力,有后坐的负作用,也容易形成僵劲。形成合力时两肘朝下或往里抿一点,最好通过身体两个部位的“切”形成对对方的绞缠。如攻击对方上身,可使对手后仰跌倒;如攻击对方重心,可将对手平着击出:如加步伐攻击敌人下肢,则对手可能转着被击倒。实战中,打着何处算何处,用适当的方法把敌人击倒即可。所以,个人练拳时动作定型和重心随遇平衡特别重要。攻击时既可单手进行,也可两手同时攻击。但只要有了身体整劲,且能随意移动重心,手的作用就主要是防护了,进攻方面可基本不用劳驾两手。

打仗是一种感觉,不是看出来的。正式交手前,最好有个“对练”阶段,与树等“物”对练,产生距离感,与运动中的人对练,产生空间感。

“两强相遇勇者胜,两勇相遇智者胜”。交手时要与对手保持距离,侧面应对。交手是个斗智斗勇的过程,要练心、练脑、练胆,做到两个或两个以上敌人,还有个打击角度问题,要在打击一人的同时,让他起到靶子的阻挡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