夾在寒衣中的一首詩,成就了一對金玉良緣

夾在寒衣中的一首詩,成就了一對金玉良緣

唐玄宗時期,往往全民動員,為邊塞將士縫衣做鞋,特別是寒冬來臨之前,為將士們趕製寒衣,更是全民參與,為的是讓將士們能夠抵禦嚴寒,安心戍邊。李白的《子夜秋歌》就描寫了這種動人的情景: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秋風颯颯,黃葉紛紛飄落,寒冷的冬天就要來了。唐代實行府兵制,軍人的衣食很大部分是由各自家裡提供的。所以每逢秋天來臨,家裡的女人總忙碌地繳納軍糧,為遠方的親人準備寒衣。那些戍守邊塞的軍人,夜裡在外面站崗放哨,氣候寒冷,特別需要厚實的冬衣禦寒。此詩就是寫長安的軍屬們趕製軍衣的情景。

所謂搗衣,就是把織好的布帛,鋪在平滑的砧板上,用木棒敲平,以求柔軟熨貼,以便縫製衣服。瞭解了這一點,就能懂得為什麼古代詩詞裡常常有搗衣之事。

長安的秋夜,在一片皎潔的月光下,婦女們好像是一齊約好的,大家都在忙碌地搗衣。她們這樣急急忙忙,為誰趕做衣服呢?秋風越來越涼了,她們的心早就飛到了邊塞的丈夫的身邊。雖然平時總常常思量,但時令變換,嚴寒將臨,這時就更加想念了。邊塞早寒,他們站在哨位上站崗放哨,豈不寒冷?一到冬天,那就更不得了的寒冷,衣服穿少了,手腳都可能凍壞。於是她們群情激奮,紛紛忙碌起來,趕著把衣服做好,搗軟,熨平,縫得嚴嚴實實,讓去邊塞的兵士及早帶走,早一些穿在他們身上。

這是多麼賢惠的女人啊!難道她們一點也不埋怨朝廷嗎?難道她們不希望閤家歡聚,享受天倫之樂嗎?人心都是相同的,她們也常常苦苦地思念親人,盼望他們早些回家,也在心裡責怪朝廷久久不讓邊塞的將士換防;但敵人不消滅,他們哪能回來!所以,這些女人心中最大的願望就是及早將敵人打垮,使他們再也不敢窺視中原。這樣,邊境安寧,親人們也可以及早歸來,天下所有的家庭都能夠享受天倫之樂了。

這首詩用樸素的語言,通過明麗環境的描繪,刻畫了一群深明大義,熱愛親人的婦女們的形象。如果沒有她們為國家作出犧牲,將士們會奮勇殺敵立功嗎?

玄宗也夠身體力行的,不僅動員民間婦女為征夫製衣做鞋,而且發動宮中的女人一齊動手。那些宮女們在做衣服的時候,聯想豐富一些的,往往從那些征夫長久戍守邊關,不能與家人團圓想到自己的遭遇,不能回家看望父母,終身大事沒有下落,真可謂“同是天涯淪落人”啊!

夾在寒衣中的一首詩,成就了一對金玉良緣

詩情一夜到邊關。於是就有了孟棨《本事詩》記載的一個故事:

開元中,賜邊軍纊衣,制於宮中。有兵士於短袍中得詩曰:“沙場征戍客,寒苦若為眠;戰袍經手作,知落阿誰邊?蓄意多添線,含情共著綿;今生已過也,重結後生緣。”兵土以詩白帥,帥進呈。玄宗以詩遍示宮中,曰:“作者勿隱,不汝罪也。”有一宮人,自言萬死。上深憫之,遂以嫁得詩者,謂曰:“吾與汝結今生緣。”邊人感泣。

由於邊塞衛戍將士缺少寒衣,唐玄宗立即動員後方婦女竭力為前方將士準備禦寒冬衣。突然間,他想起後宮三千佳麗,也是一支巨大的力量,不是能做更多的棉衣嗎?於是,就命令宮女們人人動手趕製棉衣。這是一項政治任務啊,宮女們紛紛忙碌起來。其中有一個宮女做棉衣時,在裡面夾帶了一首同情將士艱苦奮鬥的情詩。這首詩表示了自己對前方將士們的體貼與關愛。詩的意思是——

征戰沙場的人們啊,你們長期與敵人周旋,本來就十分艱苦;現在又是寒冬臘月,在極北之地,你們怎麼能夠抵禦嚴寒的侵襲呢?而我們卻在宮中,飽食終日,與你們相比,我們應該感到慚愧。這衣服是我親手做的,不知道會穿在誰的身上。穿這件衣服的人啊,你為了大唐的江山,離鄉背井,義無反顧去戍邊,我真的非常佩服你。因此,做這件寒衣時,我存心縫得密密的,多加了幾道線;還多添了些棉絮,裡面寄託著我對你的真誠的情意。可惜我們不能相見,這輩子算完了,下輩子我們重新結緣吧。

玄宗也是一條有情有義的漢子,他得悉這件事情後,並不因為宮女是自己的禁臠,居然做非非之想而雷霆大怒,而是讓宮女自己主動承認,並不僅僅想到詩裡包含著這個宮女對長期幽閉於深宮而想得到真愛到渴望,更看到了她對前方將士的體貼關心,不禁對“今生已過也,重結後生緣”反思起來:自己佔有這麼多的女人,毀滅了她們的美好歲月,這宮女這樣做,也在情理之中啊。於是,他命管事太監告知六宮所有宮女:“是誰寫的不要隱瞞,承認了朕不加罪。”有一宮女含羞上前,跪在玄宗膝下,說:“臣妾萬死。那件棉襖是臣妾所制,詩是臣妾所寫。”玄宗一看,宮女年歲已長,尚未婚配,有思嫁之心也並不奇怪,就命將此宮女嫁給軍中得詩之人,並對她說:“你詩裡說‘結取後生緣’,朕給你結今生緣!

宮女和在旁的人聽後,都感動得哭了。

這個宮女姓甚名誰,史無記載。

夾在寒衣中的一首詩,成就了一對金玉良緣

(文中圖片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