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物喻理之文的讀寫範本

借物喻理之文的讀寫範本

借物喻理,是寫文章的一種方法。此法常常借一個事物說明一個道理。這種寫法,表面看好像是以描述事物為主的,其實它的根本目的是為了說明某種道理。

要寫好這類文章,須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需要虛構一個通俗簡單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情節力求生動有趣。因為生活哲理需要一個寄託的載體,沒有一個生動有趣的故事,哲理就沒有一個安身的地方。其次,讓故事蘊涵一個深刻的道理是這類文章的宗旨和致力點。蘊涵一個怎樣的道理,既要根據作者的創作意圖,又要依據故事情節的發展來決定。

下面是幾篇寫得十分精彩的借物喻理的文章。作者將動物擬人化,用之構思故事情節,使富有教訓意義的主題或深刻的哲理在情節高度凝練的故事中得到揭示。讀讀這些文章,對你寫借物喻理這類作文是有較大幫助的。

借物喻理之文的讀寫範本

好習慣是無價之寶

牟丕志

獅大王決定選拔一名衛隊首領。它採取公開報名的方式,通過各種考試和試驗等程序,進行層層篩選,優中選優。許多動物很快就被淘汰出局了。只有野豬、獵狗、猴子進入了最後的角逐。它們個個都是十分優秀的。當然,在它們之中,只能有一個動物能夠笑到最後,成為一名成功者。

虎大王交它們出了一個十分簡單的題目:要求它們各填一個坑。

它們都十分聰明。顯然,這個看似簡單的題目並不簡單。它們都挖空心思地琢磨虎大王到底是想考驗哪一點。

野豬想:虎大王一定是想試一試誰的力氣大。於是,它使盡了全身力氣,第一個把坑填滿了。它心裡甜滋滋的。它盤算著,這一關自己肯定贏了。

獵狗是一個細心的傢伙。它想,虎大王肯定要求把這一件事做實。所以,它在填完大坑之後,又將大坑裡的新土上面灑上了水。水滲光了之後,大坑陷進去一大塊。這時,獵狗又弄來許多土,將大坑填實。它感到自己的做法很到位,會得到虎大王認可的。

猴子天生是講求完美的動物。它得到虎大王給出的題目之後,不假思索地幹了起來。它發現坑位於路邊,而路邊恰好缺一棵樹。於是,它就弄來了一棵樹苗,將它栽在了坑裡。它還向虎大王提出,自己要負責保護這棵樹,一直到它成活為止。

考試結束了。虎大王逐一點評了它們的答卷。

它說:“野豬毛毛草草,凡事求快,不可重用;獵狗雖然做得比較紮實,但不夠深入和細緻;猴子是一個追求完美的動物,這是它的習慣。它是值得信賴的。”

猴子當上了虎大王的衛隊首領。

【感悟】

猴子之所以能力挫群雄,當上了令大夥都豔羨的虎大王的衛隊首領,主要是它凡事都追求完美的好習慣。一個好習慣使它笑到了最後,成為一名成功者。印度有句諺語:“播種行為,收穫習慣;播種習慣,收穫性格;播種性格,收穫命運。”可見,好習慣對人的重要。習慣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漸形成的,要想培養出對自己有益的好習慣,必須從今天做起,從點滴做起。

翅膀只屬於鳥

戴建強

有一天,兩隻井底之蛙對造物主說:“請你幫我們離開這個巴掌大的地方吧。”造物主:“行,現在給你們兩條路供你們選擇:其一、給你們延長20年的壽命,你們大概需花10年的時間苦練跳躍之功,等有朝一日依靠雙腿的力量跳出井底後,就可以自由自在廣闊天地;其二、用你們的雙腿換取一副翅膀,能像鳥一樣飛翔,但是必須一直飛下去,不能作片刻停息,否則,落地之時即為死亡之時。”

甲蛙選擇了第一條路,從此,他臥薪嚐膽,拼命練習雙腿的彈跳力;乙蛙選擇了第二條路,從此,它飛離井底,翱翔於天地之間。

10年後,甲蛙憑著健壯的雙腿,終於躍出井底,放眼四周時,發現乙蛙正躺在井口不遠處呻吟,看樣子以無生還的希望。原來,失去雙腿的乙蛙,以為擁有了翅膀就可以彌補自身的缺陷,很慶幸地享受著飛翔帶來的快樂,但時間一長,他漸漸感到無休止的飛翔非常單調乏味。到後來,它愈來愈覺得,沒有歇息的飛翔比囿於井底更叫人窒息,終於在甲蛙躍出井底的這一天,它下決心,明知落地即亡,也要讓拍打的翅膀停下來。

乙蛙至死也沒明白,翅膀畢竟只屬於鳥。

【感悟】

乙蛙之所以跌落在地失去生還的希望,主要在於它不能認清自身的長處,以盡力發展自己的長處,卻讓非分的念頭主宰了它的命運。鳥的翅膀雖然比腿飛得高,但它只屬於鳥而不適用於蛙。文章告訴人們,要彌補自身的短處回劣勢,最好的辦法是努力化己之短為己之長,力求使自己的長處具備超凡的優勢,切莫心存不適合自身的想法。

借物喻理之文的讀寫範本

雞窩裡的雕

徐娜

這是一個傳聞,似乎又不是。北美的一個印第安人把一個雕蛋放入雞窩中。小雕和雞雛們一起孵化出來,共同成長。對於從雞窩中長大的小雕來說,它覺得自己就是雞,而且它的行為和其他雞沒有什麼不同。它從泥土中尋找種子和昆蟲充飢。它的叫聲也是“咯咯”的。遇到危險的時候,它也只能像其他雞一樣慌張,短促地拍打幾下翅膀,飛不了幾英尺又掉了下來。

幾年過去了。雞窩裡的雕上了年紀,它長得與眾不同了,但是他還是覺得自己是隻雞,只是長相特別罷了。一天,它看到在蔚藍的天空上有一隻展翅高飛的大鳥,那鳥的翅膀十分強壯,在陽光的照耀下呈現金色,優雅而威嚴地在強大的氣流之上翱翔。

“多麼漂亮的鳥!”雞窩裡的雕對它身邊的一隻老母雞說,“它叫什麼?”

“雕!它是鳥類的酋長。”那隻老母雞回答道。“莫看你和它長得像,不過你天生就是雞。不要指望自己能像它那樣自由翱翔。”

雞窩裡的雕輕輕嘆了口氣,繼續心安理得地做雞,再也沒有什麼奢望,到死都認為自己不過是一隻雞。

【感悟】

老死雞窩的這隻雕,同雞雛一起孵化,共同成長。於是它覺得自己就是一隻雞;上了年紀的雕,雖也發現了自己的與眾不同,但僅僅覺得自己是一隻長相特別的雞;當老母雞說它天生是雞,別指望翱翔於天空之後,便繼續心安理得地做雞,直到老死尚未自覺。造成雕一生無所作為的悲劇,在於它不能認清自己是雕的本質,沒能開發自身翱翔天空的潛能。

與老虎競爭的猴子

王廣田

猴子發現老虎向山上走去,心想,山上一定有鮮美的桃林,否則,老虎就不會離開家園,不辭辛苦地向山上爬的。

猴子抄近路,飛一般地搶在老虎的前面。翻過一座山後,果然有一片桃林出現在眼前。猴子怕老虎跟上來與它爭桃子,趕快爬到樹上,抓著樹枝把桃子全搖落下來,然後轉移到草叢中。

猴子躲在一旁的大樹後面偷偷觀察著老虎的行動。而老虎從這裡經過之後仍然一步一個腳印地走著。猴子又暗暗嘀咕起來:前面一定有更美好的桃林,要不,老虎還會繼續前行麼?

猴子又抄近路,飛一般地搶在老虎前面,果然,又一片更大更好的桃林出現在它的面前。它趕快搖落了樹上的桃子,藏在草叢中。

老虎仍然一步一個腳印地走著自己的路。在一座四周極開闊的山頭上,老虎停了下來。它四下張望,山上山下所有動物的活動情況都盡收眼底。它選準了自己要獵取的目標、一股風暴般地撲了下去……

這時,躲在不遠處偷看的猴子才明白:原來老虎所要尋找的並不是桃子。因此,猴子趕快順著原路向回跑。可是,那藏在草叢中的一堆堆的桃子已被螞蟻、蟲子糟蹋得不成樣子,有的已被雨水浸蝕腐爛。

猴子後悔極了。

【感悟】

本文中的老虎和猴子,一為肉食動物,一為草食動物,屬種不同。因此,再鮮美的桃子對老虎來說,是產生不了興趣的。猴子卻推己及人,與老虎展開了一場爭搶桃子的無所謂競爭。結果,只能是以喪失猴子原本可以得到的東西而告終。看來,認清競爭的對象和價值是決定是否參與競爭的必要前提。

借物喻理之文的讀寫範本

一隻試圖追求自由的豬

佚名

豬過著豐衣足食的生活。然而,它被困在豬圈裡,沒有自由。豬圈很小,四周被牆圍著,十分簡陋。這裡冬天冷,夏天熱。再者,在雨季,豬圈裡總是泥水混雜,臭氣沖天。這些,豬隻得忍受。

麻雀經常向豬講解追求自由的思想。

麻雀說:“世界上最可貴的東西是自由。沒有自由的生活就是地獄。”

豬漸漸地明白了,如果沒有自由,同行屍走肉沒有什麼區別。它感到苦惱極了。它想到自己窩囊不堪的生活。心想,如果再繼續這樣下去,真的不如死了。

於是,它尋機逃走。有一天,它趁主人不備,跳出了豬圈的圍牆,跑到了樹林裡。

豬高興極了。它心裡盤算,自己夢寐以求的目標終於實現了。這樣,就不用再過監獄一般的生活了。

可是,它的興奮心情很快便消失了。它發現,自己十分飢餓卻找不到食物。

它在森林裡亂竄,只見到處是紛亂的雜草,還有一些不能吃的蘑菇。天黑了,它已經一天沒有吃東西了。它餓得眼冒金星,身體像散了架子似的。

不僅如此,它還發現自己沒有住處。天氣很冷,它凍得渾身發抖。它想找一處四面都有牆擋風的地方,卻找不到。

它想,如果在豬圈,主人已經三次給自己餵食了。那食物都是它最愛吃的東西。吃完了之後,它就會躺在地上曬太陽。天一黑,它就美美地進入夢鄉了。

它從心裡恨麻雀。它認為麻雀給自己出了這麼一個歪主意。自由是什麼,難道自由就是無家可歸,自由就是捱餓,自由就是挨凍嗎?

此時,它從心裡十分痛恨自由。

無奈之下,它找到了一個樹洞當做臨時的家。它十分疲勞,很快就睡著了。

忽然,它聽到了洞外的吼叫聲:“大膽的肥豬,竟然敢侵佔我的家,趕緊給我滾出去,不然我就吃了你。”

豬睜開了眼睛。它發現黑熊正張著大口,向它撲來。它害怕極了。它從來沒有碰到過這樣的危險。它趕緊爬起來,從黑熊的胯下鑽了過去,狼狽地逃跑了。

豬來到了一棵大樹下休息。它驚魂未定。此時,它不經意地看到了不遠處一個場面,令其毛骨悚然。只見一頭獅正撕扯著一隻野豬,吃得津津有味。

野豬是它的同族兄弟呀。它萬萬沒有想到,外面的世界如此殘酷。它嚇壞了。

天亮了。豬返回到它的主人家裡。它又過上了不自由的生活。

【感悟】

要個獲得較為自由的廣闊空間,必須要有過硬的本事。麻雀能在空中自由地飛來飛去,是由為它有一對能飛的翅膀;獅子能在曠野裡自由自在地生活,是它具有追逐、獵食其他動物的本事……文章告訴人們:要追求自由而美好的生活,需要你具有十分過硬的本事。否則,就不要談自由講幸福。生活中,沒有條件的自由和幸福是不存在的。

借物喻理之文的讀寫範本

(文中圖片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