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冷兵器譜之諸葛連弩,是被神話了還是實至名歸?

諸葛連弩,相傳是三國時期蜀國的諸葛亮發明的,又稱作元戎弩。因為生產很複雜,所用的箭矢也必須特製。所以沒大量生產,後失傳。

古代冷兵器譜之諸葛連弩,是被神話了還是實至名歸?

早前有歷史愛好者經多年努力,試製成諸葛連弩。還在電視上介紹、演示。後來又有人根據演示的情形,紛紛仿製,投入市場盈利。我在電視上和市場上,都見過。其射速,可達一分鐘數十支。若成百上千的弩,構成弩陣,爆發齊射。其箭雨之密,可想而知。恐怕射程以內,飛鳥都難逃過。

古代冷兵器譜之諸葛連弩,是被神話了還是實至名歸?

只是這種類似玩具的物兒,型體玲瓏,尺寸緊湊。手持操作,力道射程都有限。但其原理,貌似還科學。這種弩弦半自動張弛,箭盒扣在弩槽上,箭支自動入槽的半自動發射原理,比較可行,符合實際。

古代冷兵器譜之諸葛連弩,是被神話了還是實至名歸?

若按演示的實物,做大做強。使之成為可以在地上固定的弩床,或車載機動的弩車,威力會更大。射程超百米,甚至兩百米以上,完全可能。這種連弩,佈置在騎兵馳騁的要道上,威力可想而知。

難怪,三國志書或演義上,諸葛亮北伐,多是野戰殲敵,斬獲可觀。射張郃,斬王雙,都是中道埋伏,堵截,大獲全勝。而遇上堅城死守的硬茬,連弩的優勢便難免大打折扣。往往無功而返。

古代冷兵器譜之諸葛連弩,是被神話了還是實至名歸?

公元228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馬謖守街亭,棄道就山。張郃只圍不攻,讓連弩無用武之地,難怪馬謖陷於被動。馬謖眼看山上無水無糧,兵難久存。情急之下,驅軍下山,要連弩之兵急速衝鋒。還異想天開,說是居高臨下,銳不可擋。這不是脫離兵器裝備實際,以己之短擊敵之長嗎?不敗才怪!

公元234年,諸葛亮在定軍山困司馬懿。一心要激怒司馬懿出兵野戰。可司馬懿硬是不上這個當,其中原因,無疑是畏懼諸葛連弩的威力了!

古代冷兵器譜之諸葛連弩,是被神話了還是實至名歸?

亮六次北伐,連弩兵一共才3000人名為赤甲軍,但是依然能發揮極大的作用。曹魏曾繳獲過諸葛連弩,魏國的科學家馬鈞對諸葛亮的連弩進行了改良,威力應該比諸葛弩更強,這武器沒有被淘汰,明朝研究過也用過,這武器之所以沒有被普及,一是操縱性不強,二是容易損壞。

古代冷兵器譜之諸葛連弩,是被神話了還是實至名歸?

從戰國的秦國弓箭手開始只要是列裝過弩,弓箭手和步兵都會配備這個裝備。也是攝於諸葛連弩的威力,古代盔甲、護心鏡等才會應運而生。

不過也有學者認為諸葛連弩的威力並沒有那麼強,也沒辦法一次連發多支箭。小編認為,如果不能多發,那還能叫連弩嗎?不知各位讀者有什麼看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