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决定命运,《道德经》的一句话,神奇的预示了楚汉相争的结局

乱世出英雄,这句话是没有错的,特别是在秦末这样的乱世。

刘邦和项羽之间的纠葛,被后人津津乐道了一千多年,留下许多著名的历史故事。同时也留下了很多争议,争议最大的,就是公元前204年,刘邦单方面撕毁“鸿沟协议”,将项羽追杀到了乌江边上,项羽自刎的这一节。

项羽该不该过乌江?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依东台来看,过不过乌江,项羽的结局早已经注定。为什么这么说?

东台先来聊聊这个故事的前因,再来说说后果,诸君就明白了。

性格决定命运,《道德经》的一句话,神奇的预示了楚汉相争的结局

历史上对于西楚霸王项羽的评价,基本就是“神勇”这个定位。这个定位是很有意思的,“羽之神勇,千古无二”,一方面是高度的褒扬,一方面人物的结局早已经注定。

比项羽刘邦早几百年,也是公元前517之后,到公元前417年之间,出了个圣人,叫李耳,史称“老子”,这个圣人写了本书,叫《道德经》。里面有一句话,丝毫不差的点出了刘邦和项羽的结局,这么神奇?那到底是一句什么话?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项羽应了前半句,刘邦应了后半句。

项羽从小就不爱读书,喜欢习武,天生的神力,这样的成长环境下,养成了项羽靠武力解决一切的潜意识,为自己最后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性格决定命运,《道德经》的一句话,神奇的预示了楚汉相争的结局

刘邦不同,刘邦从小就是个混混,终日和那帮以后陪他打天下的兄弟厮混,啥坏事都干,养成了一种无赖的个性,非常唯利是图,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

公元前204年,项羽带着楚国的士兵已经和刘邦的汉军连续作战了4年,这4年里,项羽的补给,就一直没有稳定过。在这种双方胶着的战局里,刘邦是动了心思的,搞了小动作。刘邦有个发小叫陈平,他给刘邦出了个“离间计”,搞了一支特务小分队,拿了刘邦黄金四万斤,跑到楚国去搞事情。

项羽手下有个大将,叫钟离眛,是一员虎将,立下了赫赫战功。被刘邦的特务作为离间对象,说钟离眛有野心,项羽的性格很直,信以为真,果然疏远了钟离眛。

性格决定命运,《道德经》的一句话,神奇的预示了楚汉相争的结局

疏远一员大将,失去的是战斗力,还不至于使项羽彻底失败,但更可怕的是,作为项羽的楚国集团的大脑--亚父范增,也被离间。耿直的项羽再一次中计,在已经在刘邦围困在荥阳时,居然发了驴脾气,就是死活不肯范增的建议强攻荥阳,导致刘邦成功逃遁,范增被气得干脆辞职,想回彭城,结果在路上病发身亡。

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何况是领导着大半个天下的项羽,但他就是这样硬生生的自断臂膀,将身边的文臣武将都赶走了。

到了这个地步,项羽如果狡猾一点,不再和刘邦对峙,找个机会撒丫子跑路,赶紧回楚国去,应该也没有很大的问题。可项羽偏不,还和刘邦在鸿沟一带死磕,直到发现军中粮草辎重不足了,才勉为其难的将刘邦的老父亲和老婆还给刘邦,签了个一厢情愿的“鸿沟之约”,打算和刘邦,划沟而治。

性格决定命运,《道德经》的一句话,神奇的预示了楚汉相争的结局

刘邦是个什么人?刘邦是个有坚定信念的人,是个唯利是图的人,刘邦也想放项羽一马,但刘邦手下的人可没有跟着一起犯糊涂,而是力谏如何对项羽“趁他病,要他命”。

刘邦不傻,一拍脑门,对啊,现在不下手,就等于放虎归山啊。于是点起人马,一路追杀,生怕不能一战定乾坤,还对韩信和彭越忽了一大悠,将还没有攻占的楚国领地,许诺给了这两个手握重兵的诸侯,几路人马有了共同的利益目标,项羽的回国之路,自然凶险重重。

这是项羽自刎乌江的前因,项羽被追杀到东城的时候,和下面的军士说:今天是老天是亡我,不是我不够神武,不会打仗,我今天就要证明给你们看看。

性格决定命运,《道德经》的一句话,神奇的预示了楚汉相争的结局

到了这个时候,其实基本可以确定,项羽的结局没有办法改变了。他没有将失败的原因总结为谋略上的失误,战略上的错误,而是单纯的认为是天要亡他,此时他的向死之心早已经定了。

也就是说,此时的项羽,就没有想着回去了。后面兵分四路,杀出东城,他并没有急慌慌如丧家犬,而是在汉军中杀进杀出,尽情的展示着自己的盖世无双。和自己的子弟兵汇合以后,还说:怎么样?杀出来之前,我说过要斩杀汉军的一员大将,现在你们看到了吧?

真的叫人哭笑不得,堂堂一个楚国的领导人,通过这种方式来证明自己,而且还是证明“是天要亡我,不是我不行”的这样一个观点。

性格决定命运,《道德经》的一句话,神奇的预示了楚汉相争的结局

至于突围到了乌江边,东台认为,这纯粹是战斗中的本能,而不是由战略思想去指导的行为,从后面他拒绝乌江亭长的请求,重新杀入汉军,直到碰到汉司马吕马童,才自刎的行为就可以看出来。

项羽根本就没有想活着回去的打算,拒绝乌江亭长的请求,是他清楚认识到,从此以后,他根本没有和刘邦再去争夺天下的可能了。

会有读者老爷说,乌江亭长不是说了吗: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大家想想,气盖山河的西楚霸王,怎么可能会委屈的呆在这么小的地方,战战兢兢的等待汉军的铁骑?

就算渡江而去,身边的文臣武将一个没留,连心爱的女人虞姬都已经自刎,项羽又真的靠自己的力量再来一个东山再起的神话?而且有个细节,不知道诸君注意到没有?

性格决定命运,《道德经》的一句话,神奇的预示了楚汉相争的结局

项羽自刎乌江后,有个城市,拒不投降汉军,这个城市叫鲁城,就是今天的曲阜,这个城市是忠于项羽的。刘邦听说有这么个城市,居然气冲冲的带兵亲自来攻打,虽然后来刘邦感慨鲁城百姓的忠义,没有攻打,但是可以想象,如果项羽逃回楚国,短时间怎么可能组织起有效的反击力量?

刘邦的大军又怎么可能被一条窄窄的乌江拦住?又怎么可能放任这么好的机会流失,看着项羽再一步步的做大?

至古至今的强者,谁会愿意去做功亏一篑的事?

所以,东台认为,项羽不肯过江东,一方面是没有了争斗的信心了,认命了。一方面也是不愿意再次将战火带到生他养他的江东去。所以才会慷慨赴死,留下一个神武无比,悲壮凄凉的结局给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