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六代祖傳的瓷器,當地博物館花三千收購,今值40億元成國寶

在現存的中國國寶之中,有不少珍貴國寶都是來自民間捐贈或是上交的,如呂后印璽,就是咸陽的一個農民孔忠良上交的,還有武則天祭天金鐧也是農民撿到上交的。

一家六代祖傳的瓷器,當地博物館花三千收購,今值40億元成國寶

此外在民間還有一些家庭祖傳的寶貝,其中不乏一些國寶珍品,如今天我們要說的這件元代霽藍釉白龍紋梅瓶,它如今是揚州雙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只能隔著展臺遠遠的欣賞。

能成為鎮館之寶,必然有它的珍貴之處,瓷器在中國從來都是不缺的,不過完整保存下來的元朝瓷器卻是非常罕見,元朝只有不足百年,瓷器留存於世的自然少了。

揚州博物館的這件元代霽藍釉白龍紋梅瓶,其紋飾是一條白龍在追趕火焰寶珠,龍首上仰眼睛炯炯有神,在通體藍釉下整條白龍非常鮮明,有騰空之勢,呼之欲出。

更重要的是這種龍紋梅瓶存世量非常稀少,據說全世界只有三件,一件在法國吉美博物館,且有一定的缺陷,另一件在頤和園文物管理處,也有一定的殘缺。

唯獨揚州博物館這件完整無缺,而且比上述兩件都要大,其高度為43.5釐米,最大的腹徑為25.3釐米,完全稱得上是國寶珍品,不過它最初一直流落在揚州民間。

一家六代祖傳的瓷器,當地博物館花三千收購,今值40億元成國寶

這件梅瓶原本是揚州朱立恆的傳家之寶,這件寶貝是其祖先當官時從宮中得到的,一直視為傳家寶珍藏了600多年,傳到他手上是第6代了。

從他記事起,家人只在過年時才把這件傳家寶拿出來看看,朱立恆說,在1945年時,有人用18石米跟向她母親換這件傳家寶,後來被母親拒絕了,那個年代18石米不是小數目。

後來到了朱立恆手中時,他也是盡心盡力的保護梅瓶,當年為了避免被毀,甚至把梅瓶塗上墨汁,保存在床底下才倖免於難,可以說家人對它充滿了感情。

1976年,由於地震原因家人擔心藏在家中被毀,朱立恆就瞞著母親把梅瓶送到了文物商這裡,當時只賣了18元,文物商也只把它當成清朝不值錢的東西,束之高閣。

一直到1978年,在北京舉辦的文物展覽上,朱立恆祖傳的這件梅瓶去參展,引起了轟動,後來許多專家想將其收購,最終揚州博物館搶先以3000元的價格收購了。

一家六代祖傳的瓷器,當地博物館花三千收購,今值40億元成國寶

後來人們才知道,這件傳家寶是元代霽藍釉白龍紋梅瓶,它的價格也迅速飆升,一個香港商人想花3.4億元收購,法國甚至出價40億元收購,都被拒絕了,如今成為了揚州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