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關爲什麼叫「湖城」,原因你知道嗎?

嘉峪關為什麼叫“湖城”,原因你知道嗎?

湖城水潤嘉峪關

作者|劉恩友 毛富

生態環境是關係黨和政府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係民生福祉的重大社會問題。而水生態文明是生態文明的核心內容,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和重要保障。良好的水環境、水生態、水資源是提供給人民群眾最好的生態產品和最大的民生。

——題記

說到嘉峪關市,人們習慣叫一個熟悉的名字:鋼城。嘉峪關因企建市,因鋼而成名,此名名副其實。但現在,筆者倒覺得另一個名字更適合嘉峪關市,那就是——湖城!

經過幾代嘉峪關人傳承歷史、嘔心瀝血的奮鬥,特別是近些年來累計投入7億元建成了迎賓湖旅遊園區、東湖生態旅遊景區、森林公園、明珠文化公園、討賴河生態園、南湖文化生態園等一批公園綠地,全市公共綠地已經達110多處,大型生態湖公園七座,人工湖20多個。每到春夏季節,“草木飄香嘉峪關”是所有嘉峪關人共同的感受。

這讓來嘉峪關的外地人,有兩樣東西讓他們感到驚奇並撼動他們的心靈:

一是嘉峪關這個戈壁城市,到處都能期遇藍瑩瑩的湖水。“望九天,藍瑩瑩;望大地,綠蔥蔥。”張目四顧,藍天與湖水相映,如夢如幻,“半城草木半城湖”成為這座戈壁城市的一大奇觀。

二是這個以生產鋼鐵為主的重工業城市裡,怎麼會有那麼悅耳動聽的布穀鳥鳴呢?清晨傍晚,窗外的布穀鳥總是婉轉鳴唱,聽布穀聲聲,閉上眼睛彷彿置身於河湖環繞之中,與鳥兒共棲一片叢林。

難怪全國人大原常委會委員長吳邦國來嘉峪關時,看到處處泛波的湖水,欣然提筆寫下八個大字:“湖光山色,戈壁明珠!”

因此,筆者始終堅信,“湖城”這一稱謂將會在嘉峪關慢慢叫響。

在中國水資源分佈圖中,嘉峪關市位居“乾旱缺水帶”,年均降雨量僅85毫米、蒸發量卻高達2149毫米,那麼嘉峪關市是如何建成“水在城中、城在水邊”的“湖城”生態園林城市的呢?

嘉峪關為什麼叫“湖城”,原因你知道嗎?

嘉峪關為什麼叫“湖城”,原因你知道嗎?

嘉峪關為什麼叫“湖城”,原因你知道嗎?

嘉峪關,一座有湖泊的城市

“樹從根腳起,水打源處流。”追根溯源,嘉峪關是個水源良好的地方,湖是這座城市的底蘊。六百多年前的明洪武五年(1372年),徵西大將軍馮勝之所以選擇在嘉峪塬上建關設防,除了這一帶的山勢屏障外,嘉峪山下的九眼泉水則是供養守關將士的首選條件。

據《肅鎮志•山川》載:“九眼泉,嘉峪山下,水碧清不濁,沃田數頃。”九眼泉湖是世界文化遺產地萬里長城——嘉峪關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明王朝幾代人經過160多年的艱辛努力,建成“有水而後置關,有關而後建樓,有樓而後築城,長城築而後關可守”的三座巍然拱峙、明牆暗壁、城關深藏固閉、結構佈局奇巧的“天下第一雄關”,被稱為“河西咽喉”“邊陲鎖鑰”。在這座堅固關城的漫長修築工事裡,柔軟的水不能不說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九眼泉湖處於嘉峪關大斷層上。嘉峪關大斷層是一條間歇性活動的老斷層,北起黑山東麓的格拉子溝至大板河一帶,向東南延伸經磨子溝口、黃草營、何家莊、嘉峪關城樓、嘉峪關水泥廠至鱉蓋山、嘉峪關火車站、龍王廟、雙泉、文殊車站直趨文殊溝口,長達30多公里。第四紀以來,嘉峪關大斷層復活,造成嘉峪關高臺地形成。同時,嘉峪關斷層上盤翹起,又造成斷裂帶九眼泉湖周圍地下水以泉水溢出地表。

嘉峪關酒鋼三中退休教師孫鋼老先生說,九眼泉湖位於嘉峪關城樓南側,過去叫南門湖,原有自然泉眼十餘眼,稱為“九眼泉”。“九眼泉”是取其泉眼眾多之意,而非僅有九個泉眼。“因為關城坡下有眾多泉眼,這裡成了一塊風水寶地。圍著大半個關城形成了好大一片沼澤,綠草如茵,無數泉眼湧出汩汩泉水,順坡勢流下,最後匯聚成一條水量可觀的湍急溪流。直衝水磨而下,然後朝向北面的田野流去。”

九眼泉洞裡還有天然野生魚類。據孫鋼老先生考證,這些生長在泉洞裡的魚是一種銀鱗閃閃的野生魚,形體狹窄扁平,體長10釐米左右,東北移民習慣稱其為“白漂子”。當然,泉洞裡除“白漂子”外還有泥鰍、水蝦、水蚤、水蛭等生物。

20世紀50年代前,匯流量可達0.6立方米/秒,冬夏澄清,碧波不竭,是嘉峪關村2000畝農田及生活用水的唯一來源,水渠上安置有兩處水磨,可見水流量之大。進入20世紀70年代後期,由於城市供水量大幅增加,導致地下水位下降,九眼泉水不再湧流。為了解決峪泉鎮鄉村和城區澆灌用水,市政府決定在九眼泉處開挖營造人工湖,調大草灘水庫水蓄用。20世紀80年代中期,築成了人工湖,從此九眼泉位置已被人工湖亦稱南門湖取代。如今,來嘉峪關旅遊的遊客,雖然無法看到往日九眼泉的自然景觀,但可以盡情觀賞雄偉的關城和湖邊美麗的景色。

“市區距人工湖有四五公里的路程,早晨騎自行車、帶儀器到工地,中午不回來,啃幹饃,喝涼水……再把引水管道伸進閘門洞內時,要用混凝土把閘門洞封死,才能把水引入管道。在沒有別的辦法的情況下,我們跳進水中,先用裝土的草袋堵住洞口,再用黃泥巴一塊塊地把孔糊住,然後再快速地灌入混凝土。在刺骨的冷水中,經過一天的奮戰,截流終於成功……經過一個多月的奮戰,終於將人工湖的水穿過西大橋,引入市區,解決了雄關西路以南區域綠化灌溉用水問題。”

這是嘉峪關市原建委主任潘慶鑑在回憶文中記述的情景,也是嘉峪關最早水務人工作情景的縮影。

水是一點一點引進市區的,就像一棵棵栽活的樹一樣,嘉峪關人從來沒有放棄對水的追求。多年來,嘉峪關人就是這樣持之以恆地興建水庫、引水入城。

如今的九眼泉湖掩映在柳樹叢中,湖堤柳枝低垂,綠蔭如蓋。坡下的蘆葦蕩一望無際,隨風盪出一波波沙沙的蘆花聲,也漾出一波波水花聲。在嘉峪關村八組長大的李建新告訴筆者,他爺爺曾經說:“在那片蘆葦蕩裡,有一片驚人的地下瀑布,在地面貼耳聆聽,就可以聽到瀑布的水流聲。”

再往遠裡說,漢代的絲路駝隊也是尋著水源走過嘉峪關的。“黑山峽內,有一股由西向東流的溪水,可作為穿越石峽的沿途旅行的補給水源,古代遊牧民族往來其間,漢至元代,東西往來的軍隊商旅必走此峽,為自酒泉通往新疆的要塞……”

嘉峪關為什麼叫“湖城”,原因你知道嗎?

現代最早的大草灘水庫,就在關城後面的黑山峽谷口,它西靠黑山,北臨懸壁長城,亦叫黑山湖,湖底就湧動著古時的那股溪水。守衛在水庫邊上的一位老職工告訴我說:“它是利用大草灘古河道的自然地形,於狹口起壩,從北大河渠首建長8公里、直徑3.2米的涵洞及3.5公里的明渠將水送至水庫的。庫底原有自溢泉水0.36米/秒,供黃草營農田灌溉和民飲,建壩後泉水與河水混合,庫容6.4萬立方米,每年分冬夏兩季引北大河水,專供酒鋼生產用水。”

“那靜臥的安詳彷彿沉睡千年的佛像,超凡脫俗,純美淡然,似一面水銀做得精緻的鏡子,鑲嵌在黑山斷隘之間,令人頓時神清氣爽。黑山湖漲了許多,漫到周圍低窪的戈壁灘上,形成大大小小極不規則的幾片湖。黑山湖沉睡著,狂風不能將它搖醒,黑山不能為它殷勤,戈壁不能奈何它……”這是一位外地遊客在網上詩意的留言。

從地理上講,嘉峪關的水屬於祁連山脈的一部分。這是一座雪水供養的城市,春夏秋冬都能看得見的祁連雪山,是嘉峪關強大的依倚。嘉峪關就像結在祁連山這根雪藤上的瓜,它汲取著雪水而生長。

黑山湖如一顆晶瑩誘人的寶石鑲嵌于山中。站在幽藍的黑山湖邊,環視四野,五顏六色的丹霞山體形成不同顏色的版塊交集,似一幅名家筆下的油畫,在藍天白雲下是如此美麗。

“嘉峪關的湖有很多,叫得上名字的叫不上名字的。只要走進這裡,映入眼簾的都是一汪汪波光粼粼的水面,像一顆顆珍珠一樣鑲嵌在戈壁灘上。”現在的嘉峪關城市,已形成湖泊部落群。當然這是現代人為改善生態而修建的人工湖。

已經成為嘉峪關人休閒之地的迎賓湖園區,南門在嘉峪關市迎賓西路,東門在文化西路,北門在建設西路,人們可以從不同的方向走進公園鍛鍊、消遣。這裡建有人工湖27萬平方米,總庫存140萬立方米,是引雙泉水入城灌溉綠地的調蓄中心。

總投資1.7億元的雙泉應急備用水庫,是嘉峪關市飲用水水源地西氣(油)東輸(送)管網帶下游水源井遷建項目的一部分。據瞭解,雙泉應急備用水庫為注入式水庫,工程主要由水庫、提水泵站系統、輸洩水管、南乾渠改遷建四部分組成,總庫容達325萬立方米。

雙泉應急備用水庫的建成,有效提升了嘉峪關市飲用水突發性事件的防範和應急能力,提高了城市供水的安全保障程度,有效消除了供水水源的安全隱患。目前,水庫輸水管線續建工程項目還在實施之中。

總面積達165萬平方米的東湖生態旅遊景區,是目前嘉峪關市第一大生態建設工程。始建於2002年9月,2006年8月完成,建有人工湖56萬平方米,總庫存315萬立方米,飄帶河640米,建設投資7200萬元。

漫步於這裡的樹木與湖水交融的林蔭道上,怎麼也想象不出這裡曾經是一片亂石灘。2006年東湖生態景區被國家體育總局確定為國際鐵人三項賽的專用賽場,並被指定為鐵人三項運動訓練基地,已連續多年成功舉辦了國際鐵人三項積分賽和亞洲鐵人三項錦標賽等重大賽事活動。

從2010年開始,市委、市政府又投資8億元,開始對砂石裸露、垃圾成山的討賴河嘉峪關市區段亂石灘實施生態環境治理。經過多年建設,6.5公里長的討賴河市區段現已形成連續的水面景觀,整體項目建設橡膠壩9座,23座跌水,營造水面97.5萬平方米,蓄積水量62萬立方米,親水平臺6座,控制泵站4座,總庫容248萬立方米。

討賴河湖群,像散落一地的珠子。討賴河公園湖群,地處嘉峪關南側,討賴河南岸,和“東湖”遙相呼應,人們習慣叫它“南湖”。

這個昔日的亂石灘,經過整治改造,現在是山水相依、人水和諧,藍天、碧水、雪山、綠地相融。人們在這裡擇水而憩、鄰水而商。

提起“南湖”,嘉峪關人就會無比的自豪。筆者就曾經多次領外地親朋好友來這裡觀賞,並介紹說:“這裡是我們嘉峪關市的‘上海外灘’。”客人哈哈大笑,在表示認同後都對嘉峪關這裡獨特的湖水景觀歎為觀止。

嘉峪關人從來都沒有放棄對水的追求。可以說,這些湖群,是嘉峪關人用心血凝聚而成的。多年來,嘉峪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水利建設,興建水庫、引水入城,連續20多年,先後建成21座人工湖,7座生態旅遊園區,人均水域面積達到27平方米的這些“城中湖”日常蓄水量達800萬立方米以上,成功支持著全市多達20280萬立方米的年用水量,為工業、農業、生活、綠化等多方面的用水提供了有力保障,也讓百姓生活更為幸福和浪漫。溪澗、溼地、水灣、群島、湖泊等形態各異的水體空間,凸顯了“水在城中、城在水邊”“隔窗能觀景、出門便遊園”的城市特色。

有人說,湖波是韻腳,河流是血脈。那麼嘉峪關的脈是什麼呢?

嘉峪關為什麼叫“湖城”,原因你知道嗎?

嘉峪關,一座有河流經的城市

武漢有長江,蘭州有黃河,嘉峪關有討賴河;一座有河流經過的城市,是特殊而有福的。

嘉峪關的討賴河,屬黑河水系,古代文獻中稱“呼蠶水”。因發源於祁連山中的討賴掌,易名討賴河。“討賴”是匈奴語的譯音,有譯作“陶勒”“託來”“討萊”或“洮賚”等名稱。又因河水自冰溝口出峽谷後,經酒泉北側流下,人們也稱“北大河”。

討賴峽谷是歷經千年水流沖刷而成的自然景觀,河谷深近20丈,河谷裡終年流淌著祁連山的雪融水,晶瑩清澈。兩岸的河谷、古寨、兵營、墩臺,真切地描述了一個遠古的關外。

河流,是城市的血脈。

討賴河發源於託來山和託來南山之間,流經鏡鐵山樺樹溝、冰溝,冰溝口出山後造成由西南向東北傾斜的洪積沖積扇形洲。向東北流淌的河道在扇形洲上衝刷出一條80-120米深的峽谷,成為嘉峪關南翼的天然長城,百多里內只有天生橋可渡。

據多年研究嘉峪關歷史文化的市委黨史辦主任吳曉棠考證,長城的形態可分為人工牆體、壕塹、天然險三大類。而除過牆體、壕塹外的天然險長城主要是峽谷、崇山、湖沼等。討賴河峽谷、黑山、新城草湖、南山等天險就被古人當作長城,是防線的母體,也是主體,發揮著抵禦、阻滯外敵入侵的作用。

吳曉棠說:“這一段長城就是討賴河峽谷。討賴河峽谷在關城以南、祁連山北麓,是深陷地下的巨塹,是發揮長城作用的典型地理,是嘉峪關防線的上游和重要組成,而自峽谷北起通往關城的邊牆和牆壕是它的延伸。”

討賴河出山後有47%的水量滲入地下成為潛流。黑山至文殊山有條“西北—東南”走向的嘉峪關地質斷層,是地下潛流的泉水出露帶,沿線遍佈沼湖泉河,如黑山湖、大草灘、九眼泉、南門湖、卯來泉、雙泉、藥泉等。嘉峪關內域的官井、關外驛站用的清泉以及鱉蓋山下、西高橋下、安遠溝烽燧下都有泉水出露。

開發北大河水源從開始調查研究到建成供水長達7年之久。1988年初,市建委提出立項,於1993年12月投產使用,到1995年日供水能力為3.7萬立方米,不僅滿足了城市地方工業和居民生活用水需要,較好地解決了城市綠化和消防用水,還為酒鋼生產提供部分用水,城市缺水問題基本得到解決。

“湖泊休閒,幸福水岸”。市水務局局長汪軍告訴筆者:為使河湖水長流、澤及子孫,嘉峪關從2017年開始推進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採取“分級負責、屬地管理、條塊結合”的辦法,建立了湖長、河長制,在全國率先推行。

市建設局副局長張軍說,在水環境治理方面,嘉峪關市狠抓水源保護,水源地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已達到三類以上,城市規劃區地表水四類及以上水體比率達到100%。建成日供水10萬立方米淨化水廠,供水範圍覆蓋市域規劃區,並延伸到城郊居民區,用水普及率達到100%,城市管網檢驗項目合格率均達到99.1%。市城市汙水處理能力也逐年提高,處理率達到92%。

站在高高的氣象塔上,白天藍天白雲、清水綠岸、魚翔淺底、鳥語花香,夜晚繁星閃爍、湖泊閃亮。

通過建湖蓄水、開源節流、中水利用、滴管噴灌等節水技術措施,嘉峪關市從建設節約型園林城市入手,進行多元化節水。

細心的人們隨處可以發現,全市城區道路的道牙石都設有雨水收集口,每逢雨天,有關員工就會上路堵水,將有限的雨水全部收集到樹溝澆灌樹木。城市公園綠地也大多都採用滴灌、微噴、中噴等節水方式,大力推廣使用保水劑和防滲技術。

市園林局副局長劉斌介紹說,嘉峪關市園林綠化也充分採取節水措施,積極推廣和應用滴灌、微噴、雨水收集灌溉系統、透水透氣鋪裝材料,現在城市節約型綠地建設率已經達到97%。

除了政府管水形成機制,嘉峪關人更是出了名的愛水惜水。被評為全國、全省低碳環保“最美家庭”的戶主、市一中教師何伯俊,在低碳環保上始終踐行“說和做”:“說”就是在課堂上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樹牢低碳環保理念,特別是節水理念;“做”就是以身示範,上下班他看到道路兩旁澆水的管道漏水,便立即打電話給園林局,告訴他們漏水的位置,以便及時維修。

家裡用水,何伯俊也把廢水用大桶收集起來再衝馬桶,做到廢水再利用。在水房、衛生間、學生食堂看見浪費水現象,他必痛陳其弊;無意間經過水房,聽到漏水聲,他就會很快找到漏水點進行處理,自己處理不了,不管多晚,他都要打電話給主管領導,等到修好為止。

其實,這也是許多嘉峪關人的習慣。負責城市供水管網巡查工作的市供水管理處譚宏黨,多年來已經養成一種職業習慣,一旦在巡查中發現供水管線出現跑冒滴漏現象,他就立即想辦法解決,如果解決不了,就迅速聯繫相關部門人員儘快修復。他說:“節約用水對我們嘉峪關這座城市的意義格外重大,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在充分利用水資源的同時,做到最大可能地節約用水,最大可能減少浪費。”

除過湖泊、河流,嘉峪關還擁有另外的幸福嗎?

嘉峪關為什麼叫“湖城”,原因你知道嗎?

嘉峪關,一座有溼地可依倚的城市

溼地被譽為地球之腎。一座有溼地的城市,該是多麼有底氣、多麼幸福。

嘉峪關市還有一個讓這座城市惜之為寶的“嘉峪關草湖國家溼地公園”。溼地公園地處巴丹吉林沙漠和蒙新戈壁前沿,這是由討賴河、露頭泉水和地下水形成的天然沼澤溼地和人工庫塘溼地。溼地包括草本沼澤溼地、灌叢沼澤溼地和庫塘溼地,是嘉峪關市僅有的一片天然生態溼地,也是河西走廊重要的溼地之一。這片溼地不僅是嘉峪關的腎,也是嘉峪關的肺葉。前不久這裡還被中國攝影家協會命名為“中國攝影創作基地”。

因為特殊的地理和地質條件,歷史上這裡曾經是絲綢之路通向西域的第一個岔路口。明修《肅鎮華夷志•山水》有這樣的記載:“蒼兒湖,城北二十五里,大湖場也。花城兒湖,域北八十里,大湖一處,北虜常襲於此,地屬新城兒堡。”

蒼兒湖、新城湖和花城兒湖,歷史上都屬於新城堡所管轄,統稱新城草湖。草湖水盈草茂,湖泊成群,檉柳婆娑,葦草連片,魚遊鳥鳴。這裡,自古為廣袤的旱區溼地。

據《史記》《漢書》記載和考證,西漢以來,連接亞、歐、非三大洲的絲綢之路就從這裡通過,那時從酒泉走向敦煌和西域,都必須經過新城草湖溼地。

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造就了嘉峪關市新城草湖溼地內沙漠、綠洲、溼地、湖泊景觀共寓一境,藍天白雲、朝霞落日、星月烘托等氣象景觀,也孕育了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資源,草湖溼地內植被以沙生植物和水生植物群落為主,共有4個植被型組、6個植被型、22個主要的群系,有野生高等植物25科48屬66種;野生動物27目49科142種,以鳥類居多,鳥類又以水禽數量居多,草湖溼地因此也成了鳥類遷徙的重要停留地、棲息地、繁衍地,形成了一個較為完整的生物多樣性綜合體。

2013年,嘉峪關新城草湖、酒泉花城湖被國家林業局批准投資建設國家溼地公園。溼地公園總面積3000公頃,規劃核心區面積1379公頃,其中溼地面積488.6公頃,在新城草湖恢復建設的“草湖、蘆葦蕩、沙山泛沙泉、胡楊林、狼行灣、烽燧遺址、李陵碑、香太師拱北”等八大景觀,臨水而設,遇水而行。這裡,也成為第三屆“絲綢之路(嘉峪關)國際房車博覽會”的接納之地。

據多年來始終堅持研究嘉峪關本土歷史的吳曉棠考證,明代新城草湖是兵家必爭之地,國史曾多次提及。

新城草湖之畔的古堡築於明永樂之後,明洪武、永樂兩位皇帝為結盟西域諸部落國首領和貴族,以高於時價數倍的價格和“賜贈”大量絹帛的手段接受“貢馬”。而馬進關以後就收養於新城草湖。

新城溼地的水草,供養過九萬匹馳騁疆場的軍馬。我們可以想象一下那曾經演繹過的歷史壯觀場面:九萬匹奔馳的駿馬,像水一樣在新城溼地上漫過去,會是怎樣一種排山倒海之勢!

嘉峪關為什麼叫“湖城”,原因你知道嗎?

戈壁湖城,註定是一個奇蹟

用生態理念搞建設,是嘉峪關的理念,也是中國未來發展的精神內涵。思維在變,站位在變,朝向在變,戰略在變,佈局在變,而水生態文明建設也是一場全方位的變革,嘉峪關這座城市註定會因水生態的改變而發生不可抗拒的變化。

“盡說西湖足勝遊,誰信東湖更清幽?”

水,可以聚財,可以啟智。有人說,“何為財富?山清水秀,國泰民安,家和業興,心誠體檢,前代所遺,後世所依。”

正是奔著這樣的理念,嘉峪關市綜合考慮水生態空間、水資源條件、河湖聯通、水系自然完整性以及文化保護的需要,充分考慮水量和水位需求和當地水資源條件,堅持綜合協調,科學構建河湖健康新水系,先後實施了討賴河嘉峪關市區段生態環境治理工程、討賴河岸線景觀、龍王灘遺址溼地保護工程、雙泉水庫、南市區“兩湖一河”供水工程等多項重點水利項目,把建設與恢復不同歷史時期的水文化、水景觀融入水生態文明建設之中,實現了人水和諧,河湖溼地與城市文化定位和諧一致的目標,不僅為老百姓留住了鳥語花香,也進一步優化了水資源配置,使水工程、水科技、水生態、水文化、水經濟得到較快發展。

幸福是一種狀態、一種感受,也是一種追求、一種主張。

“楊柳灘頭漁下鉤,芙蓉花外客登樓。”這些年,嘉峪關還實施了最大規模的農業高效節水灌溉項目,共發展高效節水面積9.04萬畝,每年節水2000多萬立方米,年增加作物800萬公斤,年增加經濟效益2300萬元,農業綜合經濟效益大幅提高。通過農業節水工程,還打通了城鄉水系,將農業節約的水資源調配到工業領域,極大地緩解了城市生產生活和生態環境用水矛盾。

窗前布穀聲聲鳴,路邊槐花淡淡香。每年5月至10月,恰是嘉峪關最美的生態季——走上嘉峪關街頭,布穀鳥婉轉鳴唱,燕子在細雨中低飛盤旋,珍珠般的槐花沿馬路延伸,大街小巷處處綠色滴翠、花香四溢。良好生態已使嘉峪關成為具有國內國際影響的“城市會客廳”,特別是在“唱響交響絲路,暢遊如意甘肅”的“第八屆敦煌行•絲綢之路國際旅遊節”期間,讓國內外嘉賓不僅在這裡感受到了神秘厚重的人文歷史,也體驗到了戈壁湖城的獨特風貌和人文魅力。

“梧高鳳必至,花香蝶自來”。在四周被戈壁包圍的環境裡,一座生態園林“湖城”誕生,這是一個奇蹟!這個奇蹟屬於祁連山,更屬於吃苦耐勞的嘉峪關人民。作為祁連山生態安全屏障重要支點的嘉峪關,一座被湖、河、溼地潤澤的城市,就像一片水韻無限的肺葉,讓絲綢之路黃金節點嘉峪關更加充滿活力……

嘉峪關為什麼叫“湖城”,原因你知道嗎?


作者介紹:劉恩友,多年來致力於挖掘嘉峪關深刻的文化內涵、歷史變遷和發展變化,通過更多的弘揚嘉峪關本土文化的文字,向更多的人宣傳嘉峪關,讓更多的人瞭解嘉峪關,熱愛嘉峪關,在《人民日報》《詩國》《甘肅日報》《飛天》《陝西文學》《青海湖》《中國文學》《視野》《讀者欣賞》等20多種報刊發表多篇嘉峪關題材的散文、詩歌、報告文學、隨筆等文學作品。他的“嘉峪關九部曲”系列報告文學《燕鳴嘉峪關》《絲綢路上的雄關文化之火》《走在城鎮化的大道上》獲甘肅新聞獎副刊作品一二三等獎,散文《嘉峪關的綠》也被評為二等獎。出版詩集《聆聽鄉村的寂靜》等。今年他還被中國報協命名為“中國報業領軍人物”。

嘉峪關為什麼叫“湖城”,原因你知道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