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校外培訓,「白名單」思路能否奏效

記者從杭州市教育局獲悉,自從去年12月底對校外培訓機構治理動真格後,杭州市已經取得了初步的治理成果,並針對校外培訓機構治理推出了一項新舉措——選聘市民監督員。同時,杭州市教育局彙總發佈了全市中小學文化課程類培訓機構的首批“白名單”,2000多家機構中有629家上榜。(7月20日《錢江晚報》)

整治校外培訓,“白名單”思路能否奏效

正常情況下,校外培訓的本意是對學校教學的有益補充,當然無可厚非。但問題是,現實中的校外培訓卻嚴重異化成升學競爭教育。校外培訓機構往往以高強度培訓、大量做題、提前教育、全民奧數等模式,培訓學生的“應試”技巧,裹挾家長帶著孩子拼命搶跑,違背教育規律和青少年成長髮展規律,影響了學校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造成學生課外負擔過重,增加了家庭經濟負擔,社會反響十分強烈。

正是基於這樣的認識,為了切實減輕中小學生課外負擔,才有了今年年初教育部、民政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家工商總局聯手重拳治理校外培訓機構之舉。但是,“應運而生”的校外培訓機構也有著頑強的生命力。此前雖多次“嚴打”,效果卻並不明顯。以筆者之見,之前的“嚴打”之所以效果不彰,關鍵在於兩點:一是對校外培訓機構的監管規範不到位,甚至往往是“運動式”整治;二是沒能有效斬斷校外培訓機構與中小學校招生的關聯。而四部門聯手重拳治理,致力於研究制定加強校外培訓規範管理工作的長效機制,對症下藥,動起了真格。杭州率先發布的“白名單”,無疑是其中的得力舉措,值得借鑑推廣。

要想進入“白名單”,首先辦學場地必須符合要求,不僅面積要達標,而且要進行租賃備案,通過消防審批;招收14週歲及以下孩子的教學點,所在樓層不能高於3樓……一道道硬槓槓一出臺,很多培訓機構都折在這一關上。

此外,師資要求也非常嚴格,至少要有三位持有教師資格證專職老師,校長則必須具有中級及以上職稱,且有5年以上教學管理經驗,杜絕了在編老師有償補課問題。正是這種嚴格的規範,2000多家培訓機構只有629家進入首批“白名單”。

為了實現對培訓機構的常態化監管,除了選聘市民監督員之外,對校外培訓機構的基本信息、開設的課程和時間、招生對象、師資情況、獎懲情況、學員家長點評、有關統計、年檢等數據信息實行統一歸集、動態更新,便於市民查詢與監督,確保公眾知情權。

當然,除了研究制定加強校外培訓規範管理工作的長效機制之外,還需要釜底抽薪,切斷校外培訓機構與中小學校招生的關聯。校外培訓種種無序和違背規律的各種亂象,很大程度上只是表象,中小學校招生入學明裡暗裡的條件要求的助推,才是幕後“主使人”。

(胡欣紅 燕趙都市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