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的「酒泉三校」:帶你了解母校歷史

酒泉曾有三所國立、省立學校,分別是甘肅省立酒泉師範、國立肅州師範和國立河西中學,如今的酒泉中學、實驗中學即是在它們的基礎上改建而來。那這三所學校有怎樣的輝煌歷史,又有怎樣的後續發展呢?讓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

解放前的“酒泉三校”

甘肅省立酒泉師範

酒泉師範的前身是肅州中學堂。肅州中學堂是應“廢科舉、興學堂”的時代要求在酒泉舉院的舊址上改制的一所新型學校。光緒三十二年( 1906年)年初,酒泉舉院正式改為“肅州中學堂”。時有學生19名,設正教員一名。 就這樣維持到民國二年( 1913年),南京臨時政府對清末教育制度進行改革,內務部下令將甘肅劃為平涼、天水、蘭州、武威4個學區,將全省原有的10所中學堂撤併為4所省立中學,肅州中學堂即行撤銷。

這所短命的學堂,只送出的四屆畢業生就被撤銷了。中學堂撤銷後改辦小學堂,名稱為“肅州直隸州高等小學堂”,由是酒泉就沒有中等教育辦學資格了。直到民國六年,原來被撤銷的幾個中學堂先後被獲准改辦師範學校,曾在日本留過學的金塔人趙世英於是多方奔走、據理力爭,要求省政府在酒泉設立師範學校。獲准。

解放前的“酒泉三校”:帶你瞭解母校歷史

酒泉師範碑文

1918年3月12日,“甘肅省第九師範學校”在昔日的書院掛牌成立。趙世英具體負責、崔崇貴協理,當年招收一年制講習科學員 52名(酒泉16名,敦煌、安西、玉門、金塔、高臺、毛目各6名),經費由各縣籌措2000大洋充任,由此拉開了現代初等師範教育的序幕。

次年2月,省教育廳委派晚清舉人、皋蘭人李宗翰為師範校長,開始招收四年制簡師班。1920年,學校獲准成立附小,校方選中校門斜對過的四合院一一昔日的“千總衙門”作為附小(位置至今未變),首任校長王振家。1928年,寧夏從甘肅分出設省,本在寧夏的“肅省立第四師範”歸屬寧夏,酒泉師範遂補缺改稱為“甘肅省第四師範學校”。1936 年,師範更名為“甘肅省立酒泉師範學校”,隸屬於省教育廳管轄,直到酒泉解放。

1949年9月25日酒泉解放後,酒泉師範和肅州師範、河西中學三所中等學校的學生銳減(參軍、參幹、退學),政府決定將三校合一取名“酒泉聯合中學”,保留“師範教育”。

解放前的“酒泉三校”:帶你瞭解母校歷史

酒泉實驗中學(原酒泉師範,2011年拍攝)

1953年8月,師範班從酒中分出,在師範原址恢復“酒泉師範學校”建制至該校改稱“酒泉實驗中學”止。其中,“文革”期間曾先後改稱“酒泉地區有紅師範學校”、“酒泉地區五七紅專學校”,到1972年, 才更名為“酒泉地區中等師範學校”。粉碎“四人幫”以後,通過撥亂反正,教師政策得到落實,學校的正常教學秩序逐步建立,中考制度恢復後,教育教學工作步人正規。1987 年以後,學校積極改革辦學模式,開辦委託代培、自學輔導、衛電中師等自費形式的教學班,培訓了一批社會急需人才。

1990年,學校改革招生制度,開始在應屆畢業生中招收音、體、美特長生,加快了中,小學緊缺人才的培養步伐。1991年,經甘肅省教委批准,學校學制由三年改為四年,在開齊上足國家規定 課程的同時,增加了學生的選修課科目, 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提高了學生綜合素質。

1996年,學校辦學體制更加靈活多樣,四年制中師和二年制民教班以及多個自費專業班齊頭並進,共同發展。1998年, 學校順應改革發展需要,嘗試開辦了“3+2模式”的教學班,延至2001年,甘肅省教育廳批准該校正式開辦五年一貫制專科教育。 時有教職工130人,專兼職教師80人,高級講師15人,講師35人,形成一支師德良好、 業務過硬、愛崗敬業的教師隊伍。

酒泉師範,是酒泉小學教師的搖籃,其歷史貢獻勿用嘮叨、婦孺皆知。如今雖改為高級中學建制,但“師範”的名稱和資質還保留著。

國立肅州師範

是如今酒泉中學的前身,最初的名稱很響亮,名叫“中央政治學校肅州分校”,隸屬南京中央政治學校本部。1935 年9月,國民政府徵用鐘樓寺東側的武廟、藥王廟以及靠近倉后街的文昌宮建立中央政治學校肅州分校,名譽校長蔣介石。七區專員曹啟文為主任,陳吉增、韓道三為幹事,王大才為軍訓教官。該校設簡師(三年制)、中學(六年制)、小學(六年制)三部,面向全省招生,實行軍事化管理,學生的課本、伙食均由學校供給。圖書儀器充足,僅圖書館藏書就達五萬餘冊,其中不乏珍本,尤以《四庫備要》為省內孤本。

解放前的“酒泉三校”:帶你瞭解母校歷史

酒泉中學舊校門(1973年拍攝)

該校師資力量雄厚,特別是盧溝橋事變後,內地不少知識分子紛紛來酒,因而該校擁有眾多的名流任教,其學養、人品深受學生尊崇。1938 年,中央政治學校包頭分校併入,學校遂改稱中央政治學校附設邊疆學校肅州分校”。並用部分耕地置換徐、張、趙三姓花園,擴大了校園規模。

1941年8月,該校由教育部接管,更名“國立肅州師範學校”。學校增加了簡師班,逐步取消中學部,並將位於文昌宮的小學部改為“肅州師範附屬小學”,首任校長景國品。不久,該校又增設三年制中師班,當時稱“後期師範班”。1944年秋,簡師班改為四年制“邊疆師範班”。酒泉解放後, 以肅州師範為基址與酒泉師範、 河西中學三校合一改稱“酒泉聯合中學”。附小撤銷,師生合併到專署街小學。

國立河西中學

是酒泉解放前在城內唯一的一所完全中學,是在南臨石佛寺破廟、北倚五涼城隍廟和高臺城隍廟後的空地上建造的,隸屬於“中英庚款董事會”。

該校籌建於1938年8月,到1939年8月除禮堂、飯廳外,中學和附屬小學一併建成開始招生,暫稱“中英庚款董事會肅州中學”,首任校長吳亮夫(教育主任張素,副主任兼訓育主任何令德)。

何謂“中英庚款董事會”?中英庚款董事會,是1931年4月8日在南京成立的。董事會由中英兩國人員混合組成,具體管理英國政府向中國退還的“庚子賠款”支出。1938年8月,董事會利用“庚款”利息在西部落後省份籌建了三所中學(貴州安順、青海西寧和甘肅酒泉)。

國立河西中學時期,校長張素,教育主任溫步魁,訓育主任王明仁。吳亮夫、張素同為安徽人,故校中微籍教師為多。吳曾留學英國,因之所部教師業務水平較高,如英語教師鄭宏寬,數學教師沈不浮為留英學子,歷史教師謝鏡寰為留菲律賓學子。其素質之高,為人稱道。該校面向全省招生。前期招生曾在蘭州、酒泉兩地分設考場,被錄取的學生免交伙食費和課本費;每年招收1個高中班,兩個初中班。1942 年後,每年招收1個高中班,3個初中班,中學部共12 個班400多名學生。

解放前,該校共培養高中畢業生30多人、初中畢業生800多人。1950年春,師生合併到由“肅州師範”改稱的“酒泉聯合中學”。位於南半部的中學部劃歸酒泉地區幹校,後來擴建為酒泉軍分區;位於北半部的“酒泉縣立河西實驗小學”,則改名為“酒泉縣專署街小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