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周笃文 古典诗词丰润一生

大家|周笃文 古典诗词丰润一生

本刊记者 王海珍

2018年6月15日上午,第二届“中华诗词有奖征集”活动新闻发布会在中央电视台梅地亚中心隆重举行。来自新闻界各大媒体的记者、在京著名诗人以及社会各界知名人士100余人参加了发布会。

在发布会上,著名诗词专家周笃文说:盛世昌诗,古今同例。今天的中国,万象更新,进入了新的时代。周笃文还即兴赋诗:“国运兴隆诗运昌,中华文化焕奇光。端阳佳节传佳讯,万马潮头气慨慷。”引起现场阵阵掌声。

周笃文,字晓川。历任中国韵文学会常务理事、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华诗词编著中心总编辑,原中国新闻学院教授,中外文化研究所所长,已从事古典文学及文献学教学与研究50年。早年曾师从词学名家夏承焘、张伯驹诸先生,于宋词研究、敦煌文献及医学古籍、文字训诂之学有专门研究。系中国韵文学会、中华诗词学会创始人之一。

“我一生能与中国古典诗词结缘,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周笃文老先生坐在家中的书房里,悠悠地回忆起自己与诗词结缘的一生。他上午参加完“中华诗词有奖征集”新闻发布会,下午在家接待了两三拨客人。一整天高强度的工作量,并没有在他脸上显现出任何疲惫。因为,“做的都是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古典诗词养人呐。”他微笑着说,全然看不出他已经85岁高龄了。

《韵律》带他走入诗词殿堂

周笃文祖籍湖南汨罗,是读书世家。“我家谈不上很大,但是世代读书,也出了一些名人,家中不乏作诗风气。”周笃文说。

周笃文11岁时,也就是1945年日本投降后,他父亲在最高法院湘粤分庭任职,他在桂阳一小念书,那时的他就喜写点小诗文。有一次上课时看《镜花缘》,看得欢喜时便在书上题了首诗:“何来才子生花笔,尽述人间欢乐篇。灯火三更声寂静,梦魂颠倒镜花缘。”当时的先生是个秀才,见周笃文上课时看小说,很不高兴,没收了他的书,并叫他下课后去找他。小周笃文很害怕,以为闯祸了,要挨批。谁知何先生并没有批评他,只是指着这首诗说:“这首诗是你写的?”周笃文说:“是啊,我瞎写的。”他说:“不错嘛。”他问周笃文知不知道诗律,当时他并不知道韵律具体是什么,那位先生就赠送了一本当时刚出版的《诗词正韵》给周笃文。至今,他还记得这位先生的名字:何朗轩。

“那本《韵书》真正开启了我的诗词之旅。”周笃文回忆起少年恩师依然深情满满,“得到老师的厚爱,我后来越来越爱好诗词。这本书伴随我到朝鲜四年,都没把它丢掉,至今仍常翻阅。为不负老辈的厚望,应当在诗词上多下功夫。由于这个原因,我与诗诗词结缘一生,至今不怠。”

1949年,解放军过江,那时周笃文小学毕业,中学还没有开学,他去私塾读了半年《孟子》,自觉终生受益。他认为,《孟子》是先秦散文中最好的,讲浩然之气,讲恻隐之心,讲良知、良能。从人的天性中开出善来。讲恻隐之心、羞耻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是人的天性,这个天性经过培养就可以使人成为君子、贤人。“孟子讲内圣外王,是很了不起的思想家,发展了孔夫子的思想,后来王阳明又接着讲致良知,在自身上唤醒良知,以达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这是孟子对儒学的一大发展与贡献。”周笃文回忆起那段经历,还很激动,“西方人与中国人不一样,中国人认为按照儒家的三纲八目可以修炼成为圣贤了。所以,张载讲:‘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很了不得,儒家思想讲天下为公,可以直通共产主义。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讲要建立文化自信、制度自信。至今没有过时’”。

大家|周笃文 古典诗词丰润一生

1976年,周笃文(后右三)与钟敬文、夏承焘、张伯驹等先生摄于香山农舍

人生路上得遇良师

抗美援朝时,周笃文作为志愿军入朝。那时,他才16岁。在朝鲜战场的经历,历练了他沉勇坚毅的另一面。1956年从朝鲜战场归来,报考大学,最终走入北京师范大学,“为什么要报考北京师范大学呢?因为当时黄药眠老师在师大,还有黎锦熙、钟敬文老师都在师大,这三个一级教授都是我很佩服的。受他们影响,一心就是想做学问。”

这也是周笃文一生的志趣所在,一心向学,远离政治。

周笃文笑言自己是典型的湖南人性格,直率,大胆、霸蛮。想做的事情就去做,也没什么顾虑,所以,在他年轻时,就有缘拜会很多名家,在名家那里受益匪浅。“刚入学,进了北京师范大学,当时我们一帮人搞了个刊物,名字定不下来,有人想叫《蓓蕾》,有人想叫《百草园》。大家意见不统一,就写下来去找郭沫若老先生,请他定夺。郭老问,为什么叫百草园呢?大家就说鲁迅先生家里有个百草园。后来郭老虽然用了《蓓蕾》,但写了一首诗鼓励大家。”

周笃文回忆的匣子打开,曾经的名师身影一个个闪过,“还有一次拜访黎锦熙先生,他是我们湖南的。他住的那个地方叫烟筒胡同,就是卖烟筒的,他自己不这么叫,他叫‘淹通胡同’,‘淹博’的淹,‘通达’的通,他说:‘我自谓为淹通的学者。’一进门的客厅中,有齐白石先生给他画的一棵桃树:‘三千年开花,三千年结果。’他看到我们家乡人来,很感兴趣,对我们鼓励有加。那时我们就有这样的勇气和胆识,敢于向老前辈请教。带着请教,老先生不责备,求知欲望极为强烈。所以,在师大,我跟老前辈接触很多,黎锦熙先生有书送给我,黄药眠先生送的更多,钟敬文先生、启功先生这些老辈,对我们后生厚爱有加。”

而他记忆最深的老师是夏承焘老师和张伯驹老师,“我跟夏承焘先生十几年,跟张伯驹先生十几年,是他们是把着手教我,才能略有长进,还不算饭桶吧。就由于当时看得比较通透一点,自己持的态度比较谦和一点,对老辈比较尊敬。”

毕业后的周笃文曾在北京中医学院古文教研室任职,也就是在那时,他与夏承焘有了更深的情谊,夏承焘是温州人,被尊为一代词宗。他在做词学研究的同时,还写了不少奇思壮采的创新之作。在周笃文任职北京中医学院之时,夏承焘身体不好,“文革”中处境困难。周笃文就想办法以治病为名让他来到北京,辛勤照料。夏承焘的最后岁月是在北京度过,周笃文常伴其右。夏承焘弥留之际,周笃文随侍在侧。他对周笃文说,我死时,你们不要哭,只要在我耳边吟诵我的《浪涛沙》词就好。词云:万象挂空明,秋欲三更。短篷摇梦过江城。可惜层楼无铁笛,负我诗成。杯酒劝长庚,高咏谁听?当头河汉任纵横,一雁不飞钟未动,只有滩声。这种夐绝人寰的境界令人感佩。正如余世存所评价:每一时代,中国人的精神、心灵都在寻找它的安慰和救济,在理性不能救赎的时候,诗者、歌者担当起了这一使命。前贤以身殉道,今人致意前贤。这就是中国文化之道。有人说,这首词传递的不是伤感、孤独、寂寞,而是一种涵蕴文化至高之美的沉醉。

周笃文与张伯驹的师生情谊长达10余年。特别是晚年为推动诗词事业之发展,张伯驹更是费尽心力,百折不挠。早在1956年张伯驹就与章士钊、叶恭绰诸上书中央申请成立。反右时,叶、张都受波及,遂止。改革开放之初,张伯驹又重拾旧题,与夏承焘、周汝昌等上书文化部,力请成立韵文学会。周笃文曾经撰文专门写此事,“几经周折,终于获得中宣部、文化部批准,中国韵文学会于1984年成立。可惜伯老已不及见了。今日诗词感况,溯本寻源,与伯驹老人之贡献悬有关系的。由于老人的努力,终于撬动了新诗独大的板结的吟坛,为传统诗词开出新机,带来了井喷般的兴旺景象。带来了万花骄春的诗词盛况。”中国文化瑰宝的传统,离不开一代又一代学人的传薪。

大家|周笃文 古典诗词丰润一生

2003年,周笃文(右一)与李锐、刘征、林锴摄于灵渠

诗词吟诵以开诗词之境

说起古人先贤对他的滋养,周笃文如数家珍,屈原、苏轼、辛弃疾……那些名字笔下的诗词,他都如此熟悉,仿佛与古人通过诗词神交已久。而周笃文又因考据出屈原故里所在地,再一次引起学界关注。

屈原的故乡在哪里?大多数人会认为是湖北秭归。周笃文发表了自己多年潜心研究、考证的结果:屈氏的封地是在湖南临湘。他从《山带阁注楚辞》至《四库全书》,跋涉了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获得一条前无古人的重要线索:湖南临湘是最早的屈氏封地。2006年6月5日,周笃文在中国当代文化大散文创始人之一、著名学者、作家、评论家李元洛等人的陪同下,实地考察了岳阳临湘后,更加坚定了屈原故乡是临湘这一论述,并著述《屈原的首丘情结及屈氏封地考略》一文。

周笃文既是著名的学者,又是诗人、词赋家,2014年他为北京雁栖湖国宾馆所撰的《雁西湖会都赋》己刻碑塔中。

在周笃文的书房里,满满两柜的书,一边是难得的线装书,一边是近年来出版的各种诗词,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他编著的,可谓著作等身。他靠在椅子上,侃侃而谈诗词之美,说到兴奋处,忍不住轻声吟诵,“吟诵可以使读诗词具有美感,且帮助记忆和背诵,还能使自己心灵愉悦开朗。吟诵把诗词具体化、意象化为读者心里的东西”。他不断地向世人推荐诗人吟哦之妙用,并身体力行推进中华吟诵学会的成立。“叶嘉莹先生曾领函我们十个人给李克强总理写了一封信,讲到开展‘诗词吟诵’,培养少年君子,让他们自小就接受到传统文化的美的教育,有多大的意义。克强总理很快就给我们做出答复,同时还给教育部文化部做了批件。”很快,吟诵学会成立,周笃文又不顾高龄,舟车劳动,去各地吟诵活动现场助阵,为弘扬诗词之美,传承吟诵文化,教化人心不懈努力着。

被诗词滋养的周笃文,由内到外都洋溢着一种优雅的美。无论是性情还是生活态度,都有被诗词浸润的温润。风趣,幽默,达观,神采飞扬。

孔子曰:“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周笃文有知音,有内心至爱。诗词是他内心最丰饶的营养,而他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作品滋养着世人。

大家|周笃文 古典诗词丰润一生大家|周笃文 古典诗词丰润一生

中华儿女

家国天下,民族脊梁

长按二维码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