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贊李光地「一代完人」,爲何有人卻認爲其「蠟丸案」是醜聞

先說什麼是“蠟丸案”。

康熙九年,李光地高中二甲第二名進士,被選為庶吉士。康熙十一年被選為翰林編修。康熙十二年當會試同考官。也就是說,李光地一直是清朝的朝廷命官。

雍正贊李光地“一代完人”,為何有人卻認為其“蠟丸案”是醜聞

(李光地像)

康熙十二年五月,李光地請假南下福建看望自己的父母。他的運氣不太好,一回去,就遇上耿精忠造反。同時,福建又是鄭成功的兒子鄭經活動的地方。李光地知道後,趕緊帶著家人,逃到山谷中藏起來。耿精忠和鄭經分別寫信招安李光地,但是李光地堅決回絕,而且給康熙皇帝寫了一封密摺,表達自己對清政府的忠心,藏在蠟丸中,偷偷讓人傳給康熙,康熙深為感動。

康熙深受感動,後人卻有人評議這是“醜聞”。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認為,是因為有人認為這是李光地喪失了漢人氣節的表現。不過,其實並不能這樣認為。為什麼這麼說呢?

一者,當時清朝已經平定天下,耿精忠等人是擁兵作亂,造成新的動盪。李光地拒絕耿精忠,並非喪失漢人氣節,而是維護國家和平穩定。

二者,李光地本來就是清朝的官員,他效忠清朝,也是很正常的。反而他要是投降耿精忠,投降鄭經,才是失節。

而雍正後來之所以讚揚李光地為“一代完人”,還不僅僅是李光地做了這件事,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雍正贊李光地“一代完人”,為何有人卻認為其“蠟丸案”是醜聞

(耿精忠像)

第一,李光地純孝。

李光地之所以會被耿精忠、鄭經招安,就在於他很孝道,回家看望父母。後來又遇上父親去世,他在家為父親守孝。他在福建山谷中顛沛流離的七年裡,就是為了行孝道。否則的話,他就偷偷回京城任職了。

康熙二十一年,李光地請假送母親回去。康熙二十六年,李光地又因母親生病回去照顧。康熙二十七年,恰好孝莊文皇后去世,李光地趕緊趕回來,因延誤了時間,被人彈劾。但康熙體恤他在家照顧母親,並沒有治他的罪。康熙三十年,李光地母親去世,李光地申請回鄉守孝。但是康熙重用他,對他實行“奪情起復”,只同意他九個月。

清朝是“以孝治天下”的。李光地不貪戀官位,而始終堅持盡孝,這體現了他純正的品質。

第二,李光地純忠。

上面所說的“蠟丸案”,就體現了李光地最為忠心的一面。耿精忠投降後,李光地本來要回京。後來又遇到父親去世,只得繼續在家守孝。可這時候,又遇到蔡寅打著“反清復明”旗號,組織上萬人造反,攻打安溪。而李光地一邊守孝,一邊招募鄉勇斷起義軍的糧草。後來,又遇上鄭經派人攻打,李光地依然組織人馬和鄭經抗衡。

雍正贊李光地“一代完人”,為何有人卻認為其“蠟丸案”是醜聞

(施琅劇照)

​李光地回朝廷以後,又推薦施琅擔任平定臺灣的將領,順利收復臺灣。李光地的同科進士陳夢雷被耿精忠俘虜,李光地秘密聯繫陳夢雷,和他商討從內部反叛耿精忠的計劃。如果是一般人,為了避嫌,堅決不會做這樣的事。但是李光地這樣做,卻表現了他一心為清的這種最純粹無私的忠心。

第三,李光地純臣。

康熙皇帝在晚年的時候,由於立太子的問題,讓他對很多黨附皇子們爭儲的大臣們很不滿,處置了不少大臣,甚至不惜把他一生倚重的索額圖處死。但是,康熙卻從來沒有就這個問題指責作為內閣宰相的李光地。為什麼呢?

其一,李光地從來不黨附哪一個皇子,也不在立儲問題上多言多語。

其二,李光地在晚年的時候,不留戀官位,多次提出致仕回家。儘管康熙不同意,他依然要反覆提出來。以至於康熙說出“見到卿的奏摺,朕心中慘然。回想當年一班舊臣,今已杳然而去。像卿這樣的,不過只有一二人還在朝中,現今朕也老了,實在不忍再多說什麼”這樣動情的話。

正因為李光地是這樣一個人,康熙雍正兩代皇帝才會那樣高度肯定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