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痛分娩的「痛」:生產必須要「受難」嗎?

分娩,對很多女性來說,是一生中最重要的時刻。早些年,我國剖腹產的比例在全世界排名前列。懼怕自然分娩時的宮縮陣痛,更多的人選擇“短痛”。但近幾年,很多人有了這樣的觀點:自然分娩帶給產婦和孩子的好處,都要高於剖腹產。也因此,在選擇自然分娩時,產婦和家人就要直面考驗。這時,一項能夠減輕自然分娩疼痛的技術“無痛分娩”,引發了爭議。

無痛分娩的“痛”:生產必須要“受難”嗎?

2018年6月22號,是夏仁珠的寶寶出生的日子,對這樣一天,大家還有一個說法:兒的生日,孃的苦日。生孩子對於女人來說,是人生中最大的一個關卡。夏仁珠的經歷,可以用一個字形容:痛。懷孕之初,夏仁珠打定注意,只要條件允許,就順產。這樣的心理準備,不能說不充足。可即將分娩時,她還是猝不及防。宮縮、嬰兒位置一點點下移帶來的劇痛,很快就擊潰了她心理和身體的防線。於是,在醫院待產時,夏仁珠決定,做無痛分娩。在夏仁珠看來,這個決定並不突然。很早以前,她就對無痛分娩有了瞭解,當時,她也有過做無痛分娩的想法。當初的打算,在家裡引起了一陣波瀾。無痛分娩是什麼?這個決定有幾分可信?家人對無痛分娩的不瞭解,導致了隨之而來的擔心。陪產的媽媽和婆婆也有同樣的疑問,甚至有些產婦的長輩,覺得現在的年輕人太嬌氣。事實上,無痛分娩在國內的普及還處於初期,儘管這項技術已經成熟,很多人卻不怎麼了解。

無痛分娩的“痛”:生產必須要“受難”嗎?

無痛分娩,有的市民說聽過,但不瞭解,有的市民則一無所知。當記者解釋了大概原理之後,大家首先表現出對產婦和胎兒健康的擔心。但是如果瞭解詳細,確定沒有影響之後,還是會考慮選擇。夏仁珠的家人就是這樣的情況,在她的解釋和醫生的介紹過後,家人同意了她的決定。

無痛分娩的“痛”:生產必須要“受難”嗎?

無痛分娩,簡單來說,就是使用各種方法使分娩時的疼痛減輕甚至消失。目前的分娩鎮痛方法,包括非藥物性鎮痛和藥物性鎮痛兩大類。非藥物性鎮痛包括精神安慰法、呼吸法、水中分娩等。藥物性鎮痛包括笑氣吸入法、肌注鎮痛藥物法、椎管內分娩鎮痛法。其中的椎管內分娩鎮痛,是迄今為止,鎮痛效果最確切的方法,這種操作一般由經驗豐富的麻醉醫師進行。李啟春是吉大醫院產科的一名麻醉醫師,在產科配有專門的麻醉師,這在東北三省,並不多見。

無痛分娩的“痛”:生產必須要“受難”嗎?

2012年,李啟春和另外兩名同事從吉大一院麻醉科調到產科,專門負責無痛分娩麻醉,培訓一年後的2013年,三人正式上崗。從最初,無痛分娩不到百分之十的選擇率,到現在的接近百分之五十。人們的意識在轉變,但李啟春覺得,這還遠遠不夠。2017的一份調查顯示,無痛分娩在我國推行了20年,普及率卻不足百分之十。有醫學專家表示,落後的生育觀是阻礙無痛分娩推廣的首要因素。有人認為,順產疼痛是應該的,注射麻醉劑會對胎兒造成影響。實際上,無痛分娩採用的硬膜外麻醉,所用的濃度只相當於手術麻醉濃度的1/5至1/10,到達胎兒的劑量微乎其微。難推廣的另一個主要因素,是麻醉師人才短缺。

無痛分娩的“痛”:生產必須要“受難”嗎?

下針位置精準,麻醉師將給藥管留置在產婦體內,另一端連接一個鎮痛泵,通過儀器設置麻醉劑量。儀器終端連在麻醉師的手機上,以便實時監測產婦用藥情況。其他醫院一般都是麻醉師兼無痛分娩麻醉,這樣一來,工作量就更加繁重。阻礙無痛分娩推廣的第三個主要因素,來自政策方面。因為沒有被列入經物價部門審核的單獨收費項目,醫院只能對實施無痛分娩中使用的麻醉藥品、器械等按價計費,而醫療服務,人工勞動等,就無法收費。無痛分娩不僅是鎮痛手段,更是“意外保險”。有些產婦在生產過程中,發生子宮脫垂、破裂等意外需要手術時,如果已經有椎管麻醉鎮痛基礎,就能立即接受剖宮產手術。出於這樣的考慮,吉大一院在順產產室隔壁設置了剖宮產手術室,降低了產婦中間輾轉的時間和風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