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周年|1978—2018,昌吉人看病發生著怎樣的變化?

改革开放40周年|1978—2018,昌吉人看病发生着怎样的变化?

激盪前行四十年 改革鋪就健康路

——自治州醫療衛生事業改革發展掃描

改革开放40周年|1978—2018,昌吉人看病发生着怎样的变化?

從1978年到2018年,改革開放邁入第40個年頭,回首我州各個領域翻天覆地的變化,醫療衛生領域絕對稱得上日新月異。從最初看病依賴聽診器、血壓計、體溫表“老三樣”,到使用螺旋CT、核磁共振等先進醫療設備精確診斷;從鄉村群眾患病找“赤腳醫生”醫治,到簽約家庭醫生享受上門服務;從看病遠看病難到覆蓋城鄉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立……自治州醫療衛生事業改革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讓各族群眾有了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

改革開放以來,我州衛生計生事業從單純的救治走向加強預防、注重保健,從單一的醫療衛生服務走向醫療預防保健為一體的全方位健康服務,衛生基礎建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人才隊伍不斷髮展壯大,衛生資源更加優化,醫療科學管理日益規範提高,醫療水平進一步走向現代化前沿,各類重大傳染病得到有效控制,促進居民人均期望壽命大幅度增長。

截至2017年,自治州醫療衛生機構總數達1202家,較改革開放初期598家翻了一番。全州醫院53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1106個,基本形成了以州級醫療衛生機構為龍頭,縣、鄉、村三級網絡齊全,覆蓋全體城鄉居民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

四十年滄桑鉅變鋪就健康路,醫改增進民生福祉,動力更加澎湃,成為新時代庭州大地上的奮進強音。

改革开放40周年|1978—2018,昌吉人看病发生着怎样的变化?

家庭醫生為城鄉居民撐起健康“保護傘”

6月13日上午9時許,呼圖壁縣五工臺鎮十戶村村醫李強換上白大褂,開始了一天的工作。給村民看病、開藥、針灸……37歲的他做得遊刃有餘。

李強的父母都是十戶村的村醫,作為一個時代的符號,李強的父親李祟文年代的“赤腳醫生”們帶有那個時代特有的光環。

“自行車、藥箱是父親出診時的標配,方圓5公里兩個村約5000人的健康就是靠這套裝備來守護。那個年代,沒有醫療保障體系,鄉村醫生解決了大部分農村人看病的難題。”李強說。

受父母的影響,從烏魯木齊軍醫學院畢業後的李強義無反顧的回到家鄉,繼續為鄉親們做健康守護人。

一間平房、自行車、藥箱裡面裝著聽診器、血壓計、體溫表“老三樣”,2003年李強參加工作時,幾乎和父親行醫時的裝備相同。而今,更新升級的十戶村村衛生室90平方米,診斷室、治療室等5室分開,也增添了不少醫療器具。

去年,李強成為一名家庭醫生。 讓他感覺工作輕鬆不少的是,遇到疑難問題直接可以與上級醫院聯繫,村民轉診有了“綠色通道”。

2013年,昌吉市在全疆率先探索開展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工作,2015年開始在全州各縣市全面推開。目前共建立“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團隊525個,普通人群簽約覆蓋率達33.1%,重點人群簽約覆蓋率達63.2%。

人人免費享有基本公共衛生服務

“現在的國家政策好,小孩子一出生就能免費打疫苗。”家住昌吉市綠洲路的黃阿姨是一名退休職工,她的小外孫今年一歲半了。黃阿姨告訴記者,小外孫剛出生時,她家附近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就通知可以免費打疫苗了,“政府推行這樣的免費服務很貼心,老百姓身體健康了,幸福指數也更高了。”

疫苗接種,也就是老百姓常說的打預防針,是預防傳染病最有效的方法。據統計,自治州城鄉傳染病網絡直報覆蓋率達到100%,法定傳染病報告發病率由改革開放初期的1900/10萬左右下降到500/10萬以下,適齡兒童免疫規劃疫苗接種率保持在95%以上,全州已連續31年無白喉病例報告,連續30年保持無脊髓灰質炎狀態、無人間鼠疫發生,連續21年無霍亂疫情發生。

2010年,自治州全面啟動9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向全體城鄉居民提供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包括居民健康檔案的建立、健康教育、傳染病和慢性病的防治,兒童保健、老年人保健等。時至今日,服務項目已增加到14大類55項,農牧區居民建立電子健康檔案率達96.6%。

我州醫改推出的一系列公共衛生服務項目中,婦幼健康服務能力持續提升,孕產婦死亡率由改革開放初期的900/10萬左右下降到現在的25.84/10萬以內,嬰兒死亡率由88.5‰下降為2017年的5.17‰。婦女常見病防治力度不斷加大,全州婦女常見病檢查率達到54.49%。

全面推進醫療聯合體建設

62歲的昌吉市民馬桂芳頭暈的老毛病困擾了她兩年多。去年,馬桂芳在新醫大一附院昌吉分院診斷出患有特發性室性心動過速,經過射頻消融微創手術,三天出院,至今再也沒犯過。

“以前有個疑難雜症都要去烏市看病,新醫大一附院託管了咱市裡的醫院,看病太方便了。”近日,馬桂芳提起這段就診經歷仍十分感慨。

2014年,昌吉市第二人民醫院整體託管給新醫大一附院管理,成為新醫大一附院的分支機構,通過4年的託管,提高了新醫大一附院昌吉分院的管理能力、技術水平和服務質量,幫助該院培養了一批優秀專業技術人才,兩家醫院還開通轉診綠色通道,為當地居民提供高效、優質的醫療服務。

將三甲醫院搬到了昌吉市民的家門口,實現區級優質醫療資源下沉,新醫大一附院昌吉分院的運營模式為我州醫療聯合體建設提供了有效借鑑。

今年1月,阜康市人民醫院副院長餘江平來到滋泥泉子鎮中心衛生院擔任常務副院長。和他一樣,該院先後派出內、外、婦科等專家入駐滋泥泉子鎮中心衛生院,全方位扶持衛生院業務發展,使其醫療設施和醫療技術水平得到快速提升。今年與上年同期比較,門診人次增加了30%。

近年來,我州全面推進城市醫聯體、縣域醫共體、跨區域專科聯盟、遠程醫療協作網等4種形式的醫療聯合體建設,逐步實現市、區縣、鄉鎮、村四級診療信息整合共享,看病難、看病貴問題逐步緩解,在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目標上邁出堅實步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