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区细柳街道初级中学教师刘杨为大家诵读《梁家河》节选

长安区细柳街道初级中学教师刘杨为大家诵读《梁家河》节选

长安区细柳街道初级中学教师刘杨为大家诵读《梁家河》节选

日前,纪实文学《梁家河》一书在全国公开出版发行,引发广大干部群众的学习热潮,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书中讲述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插队时的工作生活,再现了总书记由一名知青成长为大队党支部书记的人生历程,也真实记录了十几年来梁家河村发生的巨大变化。《梁家河》是一本承载着“大学问”的纪实文学书,更是一本坚定信念、锤炼党性的教科书。

按照区委的部署要求,区委宣传部组织开展《梁家河》诵读活动,长安电视台将党员干部群众的部分诵读内容录制诵读音频。从6月11日起,在长安宣传连续推送。

长安区细柳街道初级中学教师刘杨为大家诵读《梁家河》节选
长安区细柳街道初级中学教师刘杨为大家诵读《梁家河》节选长安区细柳街道初级中学教师刘杨为大家诵读《梁家河》节选

今天,由刘杨大家诵读纪实文学《梁家河》节选。

长安区细柳街道初级中学教师刘杨为大家诵读《梁家河》节选

刘杨:长安区细柳街道初级中学教师

他干活从不“撒奸儿”

乡村社会是淳朴的。乡村道德评价标准简单明了,能吃苦不“撒奸儿”,人实在,就会得到人们的尊重。在人们看来能吃苦意味着能过好光景,不“撒奸儿”意味着靠得住。

在梁家河,习近平干得最多的活是打坝。村里把不擅长田间耕种的年轻人组织起来,成立了一个20多人的基建队(农田基本建设队),专门打坝、修梯田。

打坝、修梯田源于黄河对岸的大寨,那个同样干旱少地的山村,在打坝、修梯田后粮食产量增长了七倍。当时,除了“阶级斗争”、“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是那个年代最响亮的口号。

打坝就是在小山沟分段横筑坝梁,挡住暴雨后的洪水,让泥浆沉淀成坝田;修梯田就是将山顺次斩下,形成一个个反坡条带。在梁家河,打坝造田通常从秋收后的9月一直持续到来年的二三月。

打坝造田寄托着人们对吃饱饭的渴望。陕北山多地少,干旱少雨,修坝田、建梯田不仅能增加土地,而且有利于保墒,提高粮食产量。在农业科技落后的陕北,这是人们唯一能够想到的增产思路。

知青们了解到这样一个数据:山东、河北小麦亩产可以达到数百斤,延川一带只有70斤左右。70斤,维持不了一个简单再生产的过程,何谈解决温饱和扩大再生产!

多年后,一位在延川县关庄公社插队的知青写下了这样的文字:劳动关真正难过的地方,在于它的无休止而且无效果。地越种越薄,生存环境越来越差,衣服补丁越来越多,而箱子却越来越空……

但打坝造田为增产提供了一个现实的解决方案。

当时农村没有大型机械,打坝要靠人力一层层把土铺好,再用很重的夯石把松软的土砸得密实起来。这是强度非常大的体力劳动。

“一人一天要推200车。”乡亲们说,八架子车才一方土。那时候谈不上什么劳动保护措施,没有手套,习近平直接用手抓住木夯用力往下砸,一天下来,手上全是泡。第二天再干,泡磨破了,开始流血。但不管多累多苦,“近平一直拼命干,从不‘撒奸儿’”,乡亲们这样评价。

回忆起习近平在基建队干活的情景,社员梁新荣记忆犹新:“他是真干呢!穿一件蓝色的旧棉袄,腰里系一根点炮时用过的导火索,没有一点儿书生架子。”

长安区细柳街道初级中学教师刘杨为大家诵读《梁家河》节选
长安区细柳街道初级中学教师刘杨为大家诵读《梁家河》节选长安区细柳街道初级中学教师刘杨为大家诵读《梁家河》节选
长安区细柳街道初级中学教师刘杨为大家诵读《梁家河》节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