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CI2018丨基础研究成果交锋,共谋临床转化发展——全国青年医师优秀论文竞赛基础组(一)

CICI2018丨基础研究成果交锋,共谋临床转化发展——全国青年医师优秀论文竞赛基础组(一)

编者按:今天上午举办的第十五届心脏影像及心脏干预大会(CICI2018)“CICI青年论文竞赛”,吸引心血管基础研究领域的青年学者参加。陈韵岱主席代表主办方到场致辞,希望通过这种新颖的形式为青年学者搭建切磋技艺、彰显风采的舞台,以鼓励他们不断研发具有临床转化意义的基础研究成果。参赛者纷纷表示,基础科学研究必须要以临床应用为导向,通过本次竞赛单元,不仅让他们在与同道的交流中看到自身的不足,还能充分聆听杰出专家学者们近距离的教诲,这将激励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进步。《国际循环》对参赛作品进行整理,以飨读者。

杨峰:新型调控因子miR-22在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和血管损伤后内膜新生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CICI2018丨基础研究成果交锋,共谋临床转化发展——全国青年医师优秀论文竞赛基础组(一)

本研究的目标是探索miR-22在成熟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及血管损伤后内膜新生中的作用,并揭示其潜在的分子机制。

miR-22的表达水平在体内和体外都随着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而改变。过表达miR-22能显著增加平滑肌收缩基因表达从而抑制其增殖和迁移能力,而抑制miR-22能起到相反作用:降低平滑肌收缩基因表达并增加其增殖和迁移能力。之前文章报道过的甲基化CpG结合蛋白2(Methyl CpG–Binding Protein 2,MECP-2)在本研究中也被证实参与了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过程。转录因子和癌蛋白-热带病毒整合位点1(EVI-1)是miR-22所介导的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调控的另一下游靶点。更为关键的是,在导丝损伤的小鼠股动脉损伤模型中,通过损伤血管过表达miR-22能显著降低其靶基因EVI-1/MECP2的表达,减少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并最终抑制病理性内膜新生。最后在临床患者病变血管中我们发现,相比正常人的健康血管,其miR-22表达明显降低而靶基因EVI-1/MECP2表达显著上升。进一步的统计学分析发现,miR-22与其靶基因EVI-1/MECP2在健康人及病变血管中都存在明显的负相关。

本研究成功揭示了作为新型调控因子的miR-22能通过调控下游基因MECP-2和EVI-1,进而在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和血管损伤后的内膜异常增生中发挥重要作用。miR-22可能是治疗血管增殖性疾病的新靶点。

周浩: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调控与新内膜形成的新媒介——miR-22

CICI2018丨基础研究成果交锋,共谋临床转化发展——全国青年医师优秀论文竞赛基础组(一)

FUNDC1是新型的线粒体自噬受体,受到CK2α的磷酸化失活调控。我们通过在体心肌特异性敲除CK2α和FUNDC1,来观察CK2α-FUNDC1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我们的研究发现:CK2α主要在再灌注阶段显著上调,激活的CK2α诱发了FUNDC1的磷酸化失活,从而干扰了线粒体自噬的活性。在体敲除CK2α,可以恢复FUNDC1的活性,上调线粒体自噬,对抗线粒体碎片化、减轻线粒体氧化应急、恢复线粒体能量代谢、促进线粒体生物合成,减轻缺血再灌注诱发的心肌损伤。而在体同时敲除FUNDC1,可废除CK2α敲除介导的心肌保护,证实了CK2α敲除的保护机制是由于FUNDC1的线粒体自噬机制。我们的数据第一次揭示了FUNDC1调节的线粒体自噬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也确认了线粒体自噬对线粒体稳态的调节机制,阐明了缺血激活、再灌注失活线粒体自噬的分子过程,为线粒体心肌保护干预提供了重要的基础研究证据。该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基于线粒体动力学为中心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分子模式。FUNDC1是近年来由中国学者(中国科学院陈佺教授)首次鉴定出来的线粒体自噬受体,属于国人的原创系列研究。文章刊登在

Cell Death Differentiation杂志上,一经发表就被写入多篇线粒体自噬相关综述,受到了FUNDC1发现者陈佺教授的高度评价。

吴岳:人C反应蛋白可抑制AMPK-eNOS轴功能诱发内皮功能障碍和高血压

CICI2018丨基础研究成果交锋,共谋临床转化发展——全国青年医师优秀论文竞赛基础组(一)

长期的慢性炎症可导致血管功能紊乱及高血压,人C反应蛋白(hCRP)是非常重要的炎性生物标志物,其升高是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但关于人CRP究竟是“旁观者”还是“始作俑者”,至今仍存在争议。同时,人CRP在内皮功能失调和高血压中的作用及机制仍不清楚。本文旨在阐明人CRP在内皮功能和血压控制中的作用,为探索防治高血压的新策略提供新的分子细胞学证据。

用AAV-hCRP转染大鼠肝脏,发现高血压表型;然后建立人CRP转基因大鼠模型,以探讨人CRP在高血压和内皮功能障碍中的作用;检测人CRP对eNOS敲除小鼠的血压调节和血管功能的影响;机制上,用蛋白质磷酸化组学分析检测重组人CRP处理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不同时间点蛋白磷酸化水平的差异,并在体外实验及离体实验证明其结果。同时,用二甲双胍给予人CRP转基因大鼠和WT大鼠,测定大鼠血压和血管功能,证明二甲双胍改善高CRP患者血管功能受损的潜能。

AAV-hCRP转染的大鼠收缩压、舒张压均升高;人CRP转基因大鼠表现为自发性的高血压、心肌肥厚和心肌纤维化,和对照组相比主动脉直径扩大以及血管舒张功能紊乱。此外,人CRP转基因大鼠eNOS活性及磷酸化水平降低。值得注意,人CRP干预的WT小鼠血压升高、血管功能下降,但人CRP对eNOS敲除小鼠血压及血管功能均无显著影响,进一步表明eNOS介导了人CRP诱导的高血压和血管功能障碍。蛋白质磷酸化组学分析表明,人重组CRP在HUVECs显著抑制AMPK-eNOS信号途径。随后,此结果在体外细胞实验及离体实验中得到验证。在体实验中,人CRP转基因大鼠内皮AMPK磷酸化水平降低,而二甲双胍可激活AMPK,改善内皮功能失调,并降低血压。总的来说,运用人CRP转基因大鼠和蛋白磷酸化谱分析,阐明人CRP在高血压发展中的作用和确切机制。我们发现人CRP可抑制AMPK的磷酸化从而抑制eNOS活性,值得注意的是,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的AMPK激动剂二甲双胍,可部分地预防和逆转由人类CRP诱导的高血压和内皮功能障碍。

研究结论主要有两点:首先,人CRP通过抑制AMPK磷酸化导致高血压和内皮功能紊乱;其次,二甲双胍有望成为临床上治疗高CRP相关的血管功能受损性疾病的治疗手段。

马强:含褪黑素的PLGA-mPEG纳米颗粒可保护移植于梗死心脏组织中的脂肪干细胞

CICI2018丨基础研究成果交锋,共谋临床转化发展——全国青年医师优秀论文竞赛基础组(一)

间充质干细胞(ADSCs)移植为治疗心肌梗死后心功能不全提供了一种潜在可行的手段,然而定植在梗死区的干细胞往往因心肌梗死区缺氧、炎症、应激等因素发生大量的凋亡和坏死。褪黑素为内源性氧自由基清除剂,具有明显的抗氧化应激作用。但褪黑素在体内极易被分解、半衰期短,造成其应用受限。纳米药物载体能保护药物免受机体快速降解,并控制药物的释放,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我们使用PLGA-mPEG作为纳米药物载体包载褪黑素,在体内和体外水平观察褪黑素纳米药物载体对脂肪ADSCs的保护作用,并着重从线粒体p53-CypD信号通路探究褪黑素减少缺氧复氧诱导的ADSCs凋亡和坏死的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制备的褪黑素纳米微粒缓释效果明显,且较单纯褪黑素干预能更明显的保护线粒体功能,减少凋亡蛋白的激活。褪黑素抑制了p53蛋白在氧化应激环境下由包浆向线粒体的转位并与CypD蛋白的结合;小动物活体荧光成像等实验也表明褪黑素纳米微粒预干预的ADSCs在梗死区域存活数量更多。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褪黑素纳米微粒较单纯褪黑素具有更有效的保护ADSCs氧化应激损伤作用。2)褪黑素通过线粒体p53-CypD通路抑制线粒体通透性转移孔的开放,发挥抗缺氧复氧诱导的ADSCs凋亡和坏死作用。3)经褪黑素纳米微粒预干预的ADSCs具有更强的心肌梗死微环境存活能力。

版权属《国际循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之内容须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国际循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