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企工作十二年如何不焦慮?

1996年,當時樂羽在讀中學,看到一篇報道,描述一個滬上名校的畢業生進入外企就拿到了十萬年薪,在她出生的那個小鎮上萬元戶都是很讓人羨慕的事情,她立志考入這所大學。

2006年,她如願從這所名校畢業,進入一家美企,也是年薪十萬,不過和十年前比,已經大大貶值,而且抬頭就能看到百萬級的副總裁們,很羨慕。

2018年,不經意間已經服務過四家公司,都是外企,有了期待過的頭銜和薪水。

但是,其實她很焦慮,因為職業生涯很長很長,才走過了三分之一而已。

十年前,還可以回到母校,介紹怎樣一畢業就去外企的經驗 - 英語、學績點和學生活動三駕馬車。如今,外企在中國已經不是讓人有幸福感和安全感的職業發展場所,更不要提優越感。十二年前,剛畢業的時候,就像奇葩說裡女總裁劉楠描述過的,住在幾百塊的租房裡,但是出入的都是五星級酒店,非常的不真實,很多人都知道這是一個彩色的泡沫,但是像她這麼有勇氣把它踩碎的不多,大部分都會像樂羽一樣,披上華美的衣裳,先舞上一段。可是一過三十歲,不用到四十,每往前走一步都更艱辛,而且不進則退,畢竟九零後都集體成年了。

外企工作十二年如何不焦慮?

過去一年,樂羽經常問自己,接下來的二十多年,該規劃怎樣的職業發展路徑?

她想起mentor介紹的《遠見》,讓她的思考變得清晰。

這本書把職業發展分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大概是畢業後十到十五年,要積累可轉移的技能和有價值的經驗

樂羽觀察了下週圍的同事、朋友,凡事做到了作者列舉的可轉移技能,並積累了所謂有價值經驗的,的確都有更好的發展前景。

哪些技能是可以轉移的?先來講一下什麼是不可轉移的,只適用於一個行業尤其是一個公司的專業知識或者技能,是不可轉移的,一旦被解僱,在人才市場上再找到機會的概率很低。處於職場第一階段的人要特別注意培養軟技能和情商,這些是可轉移到其他公司和行業中去的。

有價值的經驗,包括完成一些大項目,跨國的工作經歷,和互聯網相關的工作經歷,碰到這樣的機會,一定不要錯過。

第二階段,中間十五年,要聚焦長板

這是樂羽目前在打磨的部分。

書中有一個很好的公式,擅長的+喜歡的+市場需要的=可以聚焦的長板。

所謂擅長的,至少要一萬小時的積累打底,第二階段的成敗,和第一階段的積累密不可分。喜歡這件事太感性,我只想說如果愛請深愛,葉公好龍就是對自己不負責了。市場需要是個最大的挑戰,只有極少數的人在剛畢業的時候就有這種敏感度,大部分人要修煉十年以上才知道自己是誰,怎樣構建一個自己和市場的鏈接,而且我們生在市場鉅變的年代,樂羽畢業時世界500強的前十名現在都跌到不知哪裡去了,安全感本來就是虛幻的,只有擁抱變化才是最安全的。

第三階段,退休後,要優化長尾

按現在的醫療水平和平均壽命,退休後還要生活二三十,活到老學到老只是最基本的要求,算一算第一二階段積累的財富夠退休後的生活開銷嗎?就算物質是充裕的,人一直在高強度工作,突然停下來,就像高速上一直100碼前行突然剎車,會撞擋風板的。儘早規劃退休後能做什麼,有了準備,才會不焦慮。

樂羽發現一生很長,但很少是一條直線,不如從第三階段往回看看,也許能微弱的照亮現在,讓下一步該怎麼走清晰一點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