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独大仍不满足,国产霸主以血诠释好战必亡!

从当初急功冒进,到如今低调转型,称霸彩电行业20年,长虹经历过大起大落,本以为休养生息过后便能够东山再起,谁知老对手越做越大,失去光环的它只能被迫隐姓埋名。

直到今天,当索尼、三星、LG等大批进口电视品牌牢牢占据中国市场,我们才突然怀念起20年前长虹扛着国产大旗,意气风发的模样。

国内每卖出三台彩电,其中就有一台出自长虹。1997年,长虹还是家喻户晓的明星,极高的产量与和品质不仅让它在国内市场大放异彩,出口国际同样备受好评。2009年,彼时的长虹已经保持了20年的销量冠军。

一家独大仍不满足,国产霸主以血诠释好战必亡!

“好战”的长虹

作为一家军转民的国企,长虹能取得如此成绩与其“好战”的性格脱不了干系。

1988年,国内彩电供不应求,抢购倒卖现象严重,普通人花几倍的牌价都很难买到彩电,顾客花钱多,厂家却不能及时得到资金补充。到了第二年,部分企业开始引进先进生产线,缺货问题得到了缓解,却因为用力过猛造成了严重的产品积压,其中长虹的问题颇为严重,仅上半年仓库就囤积了20万台彩电,资金周转不灵。

危机当头,时任厂长的倪润峰果断请示省物价局,开始了他的第一轮价格战。1989年,长虹彩电降价350块,这个幅度在其他厂商看来简直是天方夜谭。很快,长虹积压的彩电被销售一空,1990年,长虹首次成为彩电销售冠军。

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越来越多的进口品牌开始在国内安营扎寨。1996年,进口品牌25英寸以上的彩电,在北上广一线城市的市场占有率高达80%,而且价格奇高,每台卖到了8000—14000元,然而即便如此,国产品牌依然抢占不到市场份额。

面对进口品牌的威胁,倪润峰再次事实降价策略,同等的技术和质量下,长虹彩电的价格平均低于洋品牌18%。此举导致其他品牌纷纷降价,国产彩电在市场竞争中逐渐占据一席之地。索尼负责人甚至直言,未来将不会在低端产品上与中国品牌较量。

两轮价格战过后,长虹的销量只增不减,1996年创造了440万台彩电的销量的傲人纪录。1997年更是卖出了660万台。要知道,当时的TCL也不过销售了134万台,康佳同样不超过200万台。

屡次成功的经验似乎让长虹从价格战中尝到了甜头,为了彻底垄断市场,长虹凭借雄厚的资金一举拿下全国彩色显像管产量的70%,这样做的目的固然是好的,但显然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当时长虹的销售额600万台,计划产量却达到了800万,库存77亿元。

一家独大仍不满足,国产霸主以血诠释好战必亡!

致命的失误

国内发展面临瓶颈,长虹便决定从海外市场打开缺口。2001年,为解决库存压力,倪润峰决定实施“大市场大外贸”战略。经过考察,他决定与APEX公司合作,以“赊销”的方式在美国展开贸易。可是万万没想到,一批批彩电运出去后,货款却迟迟不能回收。2004年,APEX拖欠长虹4.63亿美元货款,仅收回1.5亿美元。这笔欠款最终成了坏账,2004年长虹亏损36.81亿元,业绩首次出现负增长。

如果把海外合作的失败归结于选错合作对象,那么真正使长虹一蹶不振的则是它的战略眼光。

2006年,彩电行业面临由传统的显像管向等离子屏、液晶电视升级的两难选择。长虹斥资20亿美元,收购韩国欧丽安等离子公司,随后又投资7.2亿元,成立四川虹欧显示器件有限公司,生产等离子面板。结果显而易见,如今液晶电视大行其道,等离子屏却因价格过高并未得到市场认可。

两次决策上的失误让长虹逐渐丧失了自己在彩电市场的霸主地位。2014年,互联网、智能化的浪潮席卷家电行业,海尔、美的、格力等新兴巨头纷纷转型,长虹再度落于人后。

一家独大仍不满足,国产霸主以血诠释好战必亡!

真正的繁荣?

直到2017年,长虹的营业额终于迎来了久违的增长趋势。去年前三季度,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2%,达到544亿元。然而收入增长的同时,利润却出现了严重下滑。仅从数据上看,难道长虹再度重蹈覆辙实施了价格战?

事实并非如此,财报显示,长虹此番利润下滑的主要原因在于原材料的价格攀升对相关行业盈利空间的挤压。有趣的是,长虹所谓的净利润中似乎还掺杂着一些“额外之财”。据了解,这些资金是长虹通过处置非流动资产、领取政府补助得到的1.3亿元、1.4亿元。曾经家电大佬沦落到依靠政府补贴勉强度日,比起行业的整体颓势这似乎更加值得让人反思。

如今,长虹也走上了属于自己的转型之路。或许是重返巅峰的心情过于迫切,相比大多数家电企业,长虹的扩张显得有些盲目。2017年,长虹有四项营收超过100亿元规模的产品,其中两项与家电无关。纵观近些年拓展的新兴业务,手机、IT、电池甚至房地产,用长虹自己的话说,多元化的发展是自身的选择,同时也是历史的必然。

“截至目前,整个家电占长虹销售收入的比重,只有1/3左右。预计后期这一比重会越来越小。”在长虹董事长赵勇看来,家电比重渐小,并不是产业萎缩,而是长虹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

未来长虹的定位是否还是家电企业我们不得而知,不过可以肯定,普遍撒网的布局反映出公司急于创造更多赢利点的决心。十年来,长虹旗下的子公司整整多出了一百家,却依旧缺乏真正的核心产品。对于模糊战略下四处求医的长虹而言,危机还在继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