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丧礼中的“五服”是什么意思?

青年史学家


所谓“五服”,就是死了人之后,参加丧礼的人所穿的专门的服装,应该叫做“丧服”比较合适。这对于现代人来说,似乎是难以理解的,因为现代人去参加丧礼的时候,是不用身着专门“丧服”的,无论是死者家中亲近的人还是外人,参加葬礼的时候是不会身着专门丧服的,充其量在死者下葬的时候,参加丧礼的人身着的服装颜色深沉一些。

不过,如果看电影和电视剧的时候,有的时候是可以看到参加丧礼的场面,国外的丧礼参加的人几乎是以黑白色为主调,国内的丧礼如果是民国(含)以前的丧礼,只要不是现代的,大多数时候可以看见披麻戴孝的装束,几乎都是套在外套衣服的外面的,不是正式服装的一些麻衣的披挂。

我们看见的那些影视中的人,他们身着的麻衣,其实就是专门的丧服。有的电视剧中让参加葬礼的人身着白色布料的衣服,想表现的是丧服,但那些不是丧服,只是作者自以为是的丧服,在中国历史上,并非如同某些影视剧中那样将白布衣裳作为丧服的。真正的丧服是用粗麻做成的,所以才有成语叫做“披麻戴孝”,并没有“披白戴孝”的说法和传统观念。

中国传统的丧服,首先,它必须是麻布做成的;其次,它是有五种式样,代表着五个等级;其三,根据与死者之间的关系,来确定参加葬礼的人应该穿戴哪个等级的衣服;其四,穿不同丧服的人需要在葬礼仪式和之后的相关活动中的付出是不一样的。

“五服”,从外形上看,就是五种不同式样的丧服,但是,这个外在的形式反映了内在的活人与死者之间的关系,从而也就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礼仪,是中国传统礼仪在丧葬中的具体反映。

五种不同的丧服,也就是合起来称的“五服”,它们各自有一个名称:

1、斩衰,2、齐衰,3、大功,4、小功,5、缌麻。

它们不是谁都可以随便穿一件的,而是根据参加葬礼的人与死者之间的关系来穿的。比如,如果是老人过世了,这位老人的儿子,一定要穿“斩衰”,从礼仪上,这个式样的丧服代表最重等级的丧服。女儿或者关系稍微远一点点的,那就穿戴次重的丧服“齐衰”,后面的就以此类推了。制作越粗糙的丧服礼仪越重,孝义越重,反之愈轻。

五服礼仪的兴起,是从商朝开始的,不过只是整个祭祀活动中很小的一个部分。殷商时代,因为当时的人特别信奉鬼神,所以有专职的人员,形成了一个阶层,人们将祭祖、事神、办丧事、当司仪的人称作“儒”,并称之为“术士”。这些“术士”(儒生)熟悉当时社会的祭祖等典礼和仪式,很受世人尊重,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这当然是指最最原始的“儒”。由于他们善于操办红白喜事,是非常专业的专家,其工作内容部分犹如西方的“教士”,所以可以归结为“教士儒”。

其实,儒原本就是一种职业,在殷商是高级职业,相当于今天的白领。后来,由于周灭商,社会发生变革,商的典礼和仪式过时,请他们操办红白喜事的贵族越来越少,儒与时俱进,适者生存,另寻出路,因为有文化,一部分人演变为专职(或兼职)的官学系统的先生,向周的贵族学生传授“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完成了从“宗教”系统向“教育”系统的转变,此时期可以将他们归结为“教师儒”(公办,兼职,比如负责礼仪的官员),也还算可以的职业。

再后来,到了春秋时代,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官学垄断教育的局面难以为继,教师人员大量裁减,儒落民间,重操旧业,干起了专门的丧葬一类的事(没有了高雅的祭祖、事神等内容),成为一种带有糊口性质的低贱之业。“儒”在当时名成为社会上的一种带有技能性质的职业,称为“小人儒”,其业务跟现代的丧葬公司比较接近——因为死了人之后有许多礼节、规矩(比如五服以及丧葬之礼),社会上一般的人不一定搞得懂的,所以,这一职业就兴旺发达了起来。

孔子成名之前,就是替人家做丧葬活动的,是一个职业性质的活动。

所以,后人才把孔子创立的学派称为“儒”。孔子和他的学生从来没有、也绝不会自称“儒”,因为会让当时的人联想到“丧葬”;联想到“低等”、“不高雅”。

到了汉朝,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将“五服”与时俱进,发扬光大,“五服”从丧葬礼仪发展成为了治理国家和处理与番邦之间关系的政治和外交的思想。

到了后世,渐渐的人们就只知道儒家,很少人知道“五服”以及曾经的尴尬与辉煌……

答疑人:今日头条年度历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特邀撰稿人悬疑大师/文(原创)


夜狼文史工作室


简单的说就是一个人去世后,他的所有亲人根据亲疏远近不同,分别穿的五种丧服,越亲的人穿的孝服就越重,服丧的时间就越长。五服丧葬制度是儒家设计出来的,十分的繁琐,也不实用,平民百姓是用不起的,现在基本不用五服丧葬制度了。

所谓五服分别是: 斩榱、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五种丧服。人们普通认为五服之内是亲戚,出了五服就不是亲戚了。


一, 斩榱

斩榱上衣下裳都用最粗的本色生麻布制成的,是用刀剁成的不能缝边的很粗的生麻布做成的丧服,意思是最亲的人死了,无心讲究,表示悲痛。这是最亲的人才穿的孝服。

父母去世后:儿子儿媳、孙子孙媳、未出嫁之女穿斩榱,服丧三年,不得婚娶;丈夫去世后:妻子得服丧三年。天子驾崩后,大臣也得服丧三年。

二、齐衰

用本色精生麻衣制成,可以裁剪,缝边等。出嫁的女儿为父亲服丧一年;儿子及未出嫁女为母亲(母死父在)服孝一年;丈夫为亡妻服孝一年。

三、大功

用熟麻布制作的,质料比“齐榱”用料稍细,可用剪刀剪裁、缝边。为伯叔父母、为堂兄弟或未嫁的堂姐妹、已嫁的姑姑或已嫁的姐妹、妻子为丈夫的祖父母,以及已嫁女为母亲、伯叔父、兄弟服丧都要穿这种“大功”丧服。大功服丧时间九个月。

四、小功

用较细的熟麻布制作的,可用剪刀剪裁、缝边。这种丧服是为堂伯叔父母、未嫁祖姑、堂姑、已嫁堂姐妹、兄弟之妻、重堂兄弟、未嫁重堂姐妹,以及为外祖父母、母舅、母姨等服丧而穿的。小功服丧时间五个月。

五、缌麻

用稍细的熟麻布做成的,现在大多用漂白的布做成,可用剪刀剪裁、缝边。凡为族伯父母、族兄弟姐妹、未嫁族姐妹,和外姓中为表兄弟、为岳父母、为女婿、为外甥、为外孙穿孝都在这个档次。缌麻服丧时间三个月。


五服丧葬制度跟九族是密切相关的,所谓的九族是指:自己、父、祖、曾祖、高祖;子、孙、曾孙、玄孙,总共九族。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家族变成小家庭,很多传统文化消失了,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大秦铁鹰剑士


以上关于“五服”的回答,似乎还是有些简略了,兹补充如下:

1.斩衰(cuī)

这是最重的一种丧服,服丧期为三年。斩衰用极粗糙稀疏的生麻布制成。这种丧服的密度是三升(一升为八十缕),即在幅宽二尺二寸的布面上用二百四十根经纱。制作时,将麻布斩断,不缉边,故意让断处的线头外露,故称之为“斩”。以此来表明穿戴这种丧服的人内心极度悲痛,无意于服装的修饰。另外,还要在上衣胸前加一块长六寸、宽四寸的麻布,这片麻布被称为“衰”。

除服(衣裳)外,还有与之相配的冠、履。历代的斩衰冠有所不同:


除斩衰服外,服丧者还要在头上、腰上绑扎用麻制成的麻绳带,分别谓之首绖、腰绖。历代也多有差异:

穿用粗劣的草编织的草鞋,不修剪、修饰缘边,谓之“菅(jiān )履”。

孝子手中要持一根竹棍,谓之苴(jū 雌麻,开花后能结果实。 )杖。之所以要持杖,古人解释说,孝子因为至亲之人逝世,悲痛至极,加之办理丧事期间事务繁忙,守丧期间生活水平恶劣,所以一般会体质羸弱多病,需要依靠拐杖支持,才能行走。不过,妇人、小孩不需用杖。


上述所说的斩衰服为男子穿戴,女子穿戴的斩衰服则稍有不同。

服斩衰服者,与死者关系最紧密。包括儿子、未出嫁的女儿为父亲,即将接任家(族)长的嫡孙为祖父,父亲为嫡长子,妻、妾为丈夫,臣为君穿戴斩衰。穿戴这种丧服的人,持丧杖,服丧时间为三年(实为27个月)。

2.齐衰

这种丧服用较斩衰稍细密一些的四升粗麻布制成,与斩衰服不同的是,这种丧服的毛边要加以缝纫修理,使之略显整齐。


孝子手持用桐木制成的削杖。削杖表面上没有节,象征家无二尊,母亲在家庭中的地位低于父亲。

扎布带、穿疏屦,即粗制的麻鞋或草鞋。


根据亲疏关系,齐衰丧服又分为如下四种:

①齐衰三年:若父已去世,子女为母亲;为继母;母亲为嫡长子。穿戴这种丧服的人,持丧杖,丧期为三年。

②齐衰杖期:若父亲仍在世,子女为去世的母亲,丈夫为妻子。持丧杖,丧期一年。

③齐衰不杖期:男子为伯父、伯母、叔叔、婶子,为兄弟,已经出嫁的女子为父母,孙子、孙女为祖父母。不持丧杖,丧期一年。

④齐衰三月:曾孙、曾孙女为曾祖父、曾祖母。丧期三个月。

3.大功

这种丧服是使用经过锻治的微白色的熟麻布制作而成,其密度为八至九升,质地、做工较之齐衰细致、美观。




扎布带,穿绳履。

大功服适用于为从父兄弟(即堂兄弟),已出嫁的姑母、姊妹、女儿,未出嫁的从父姊妹(即堂姊妹),孙女,除嫡长孙以外的其他诸孙,嫡长子之妻,已经出嫁的女子为兄弟和兄弟之子(侄子),女子为伯父、伯母、叔叔、婶子、姑母、姊妹,妻子为丈夫的祖父母、伯父、伯母、叔叔、婶子和丈夫的兄弟的已经出嫁的女儿,出嗣之子为同父兄弟和未出嫁的姊妹。丧期九个月。

4.小功

这种丧服的密度为十升至十一升,质地、做工较之大功更细致、更美观。

穿戴这种丧服的人,还要穿戴用经过洗涤的较白的麻制成的绖、带,穿平常穿的鞋子即可,不过,若鞋鼻上有饰品,应该去掉。

它适用于男子为从祖父母(即父亲的伯叔父母),堂伯叔父母(即父亲的堂兄弟),已经出嫁的从父姊妹,未出嫁的从祖姑姊妹,外祖父母,从母(姨),妻子为丈夫的姑母、姊妹和妯娌,出嗣之子为同父已出嫁的姊妹。服丧时间为五个月。

5.缌麻

这是最轻,也是质地、做工最精致的一种丧服。

穿戴这种丧服的人,与死者的血缘关系最疏远。它适用于男子为族曾祖父母、族伯祖父母、族伯叔父母、族兄弟,为已嫁之从祖姑与从祖姊妹,外祖父母为外孙,以及婿与岳父母、甥与舅、表兄弟之间相互为服。丧期均为三个月。

具体考证问题,可参看丁鼎著《〈仪礼·丧服〉考论》

服丧者在守丧期间,在饮食、居住、言谈、举止、容貌等方面,都要遵从与自己所穿丧服相适应的各种禁忌和规范。《仪礼·丧服》与《礼记·间传》等儒家礼书对这些规范都有较全面的记载。

1.饮食

(1)去世当天

服斩衰者,三天不能饮食。

服齐衰者,二天不能饮食。

服大功者,三餐(即一天)不能饮食。

服小功、緦麻者,有两餐不能饮食。

无丧服,前来帮忙参与殡殓的人,一天有一餐不能饮食。

(2)既殡后

服斩衰者可以早、晚吃稀粥充饥。

(3)举行虞祭、卒哭礼后

服斩衰者可以吃白饭、喝水,不能吃蔬菜、水果。

(4)一年后

举行小祥祭礼,服斩衰者才可以吃蔬菜、水果。

(5) 二年后

举行大祥祭礼,服斩衰者才可以在饭菜里加醋、酱等调料。

(6)服丧二十五个月(一说为二十七个月)后

举行禫祭,才可以饮酒吃肉。但开始的时候,只能喝味道很淡的醴酒,吃肉干。

服齐衰者,丧礼进行时,就可以吃白饭、喝水,只是不能吃蔬菜、水果。服大功者,饮食中不能加醋、酱等调料。服小功、緦麻者,不能喝醴酒。

2.居住

服斩衰者要居住在“倚庐”里。倚庐是将木头斜靠在房屋中门外东墙下搭建而成的小屋,只用茅草覆盖,不涂泥,向北开门。丧礼及守丧期间,孝子要住在“倚庐”里,睡在草席上,用土块作枕头,表示悲痛至极。

举行虞祭、卒哭礼后,倚庐可以加高,在内部涂泥,以遮蔽风寒,门改向西开。

举行小祥礼后,孝子可以住进用白土涂抹过的房子里(谓之“垩(è)室”),躺坐在席子上。

举行大祥礼后,可以返回原来的房室内居住,举行禫祭后,就可以与妻子同房了。

服齐衰者一开始就居住在“垩室”里。

服大功者睡眠休息时可以铺设席子。

服小功、緦麻者可照常在家里床上睡眠、休息。

3.言谈

服丧者讲话不求文雅,而求简短。与丧事无关的话,尽可能不谈,尽可能保持沉默。

服斩衰者面对他人询问,沉默不语是不礼貌的。但若滔滔不绝的应答,也属失礼。合礼的做法是,应答一声“唯”,不必再说其它话。

服齐衰者可以做简短的应答,但不要长篇累牍的说话。

服大功者可以比较详细的应答,但不要评议是非。服小功、緦麻者可以详细应答,可以评议是非,但言辞不能涉及娱乐、快乐、喜庆之类的话题。

4.行为

守丧期间,不得婚嫁,停止一切喜庆应酬。若为父或母守丧,三年之内,不准从政做官。服齐衰、大功者,三个月内不得从政做官。

平民守丧期间,政府应免除其徭役、力役。当然,如果严格的按照礼书的这一规定,那么,一旦国家面临危急状况,如果许多人因为遵礼守丧,无疑会削弱国家从事各项活动的力量。因此,礼书中也规定,若统治者、国家有紧急需要,或举行重大的祭祀天地、社稷礼仪,那么,服丧者应暂时停止服丧,承担起自己应该履行的职责。

隋唐时期居丧制度全面法律化,不仅将居丧制度全面入律,而且其中相当一部分条款被列入“十恶”罪中。与此相应,便形成了官员的“丁忧”致仕制度”。守丧期满后,重新做官,叫做“起复”。丁忧期间,守丧的人不准为官。如无特殊原因,国家也不可以强招丁忧的人为官,因特殊原因国家强招丁忧的人为官,谓之 “夺情”。

万历五年(1577年)九月二十六日,张居正父亲病死。张居正权势正如日中天,不想回家乡丁忧守丧。暗中指使大宦官冯保等鼓动万历帝出面挽留。户部侍郎李幼滋为讨好张居正,“首倡夺情”之议。当时也有一些朝臣上书反对张居正“夺情”,触怒了张居正,受到了残酷的“廷杖”和流放的惩罚。最后万历帝同意张居正夺情,在官守制。张居正虽成功“夺情”,仍旧独执大权,但这件事也成为他死后被论罪抄家的祸根。


青年史学家


五服,就是丧服。源于周朝(孔子所处的那个时代)。

周朝的丧服由重到轻有五个等级:1、斩衰,2、齐衰,3、大功,4、小功,5、缌麻。称为“五服”。最重(指的是孝义,不是衣服的重量)的丧服是斩衰。

“斩衰”丧服是个什么样式呢?

它是分上下裳,用最粗的麻布做成,剪裁简陋,断处外露,不缉边(因而称为“斩”);该丧服当胸处,缀有长六寸、宽四寸的麻布(称之为“衰”)。衰,又泛指丧服上衣,它的袖子比常服要宽出三分之一。


【图片中人物,身着的是“斩衰”,只不过是不标准的,有点不伦不类,属改良版吧】


那么,什么人适合穿戴“斩衰”呢?简单的说,就是最亲近的下位人。比如,天子死了,诸侯要穿“斩衰”;君主死了,臣子要穿“斩衰”;老子死了,儿子要穿“斩衰”。

“齐衰”,是次重的丧服。齐是平整,是指粗麻制成的上衣衣边、下裳的裙边是缉平了的。其它三类的“大功、小功、缌麻”都是丧服,是依次递减为轻的丧服,主要是在衣服的材料上(或者制作的精细上)来表现其轻重。衣料粗、制作粗为重丧服,反之为轻丧服。

周礼的丧服轻重是越粗糙的,礼仪越重,孝义越重,跟现代人的价值观相反。

来奔丧的人,穿什么丧服,连同其在丧礼上的饮食和住宿等,将受到不同的限制,简单的说,着重丧服的少吃或者不吃(吃点儿瓜果之类)并且睡粗床(如柴火堆),着轻丧服的可以吃更多样的食物并且睡较软的床。

另外,穿什么类型的丧服就要服什么丧期。比如,着“斩衰”,号称其“服期”,其着丧服的时间为“假三年”(据荀子解释说,实际上服期是二十五个月。民间的说法是三个年头)。着“齐衰”的,其服期三月、五月、一年不等(也有三年的,是先死了父亲的儿子,在母亲死时,必须为母亲服丧三年)。

显然,丧服做工粗细构成五服,这五种丧服谁该穿哪一个类型的,以及随之而来的服丧期的确定,主要是由生者与死者的关系来决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