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賦浸染的汝州

歷史上的汝州曾是一片詩的叢林,是一方長滿詩草的沃原,是一汪詩的海洋,是一塊開滿詩花的熱土……生活在詩林、詩草、詩花、詩海中的汝州人民,用勤勞智慧的雙手書寫著一篇篇反映地域文明的詩篇。

汝州自古文風昌盛,人才輩出。西漢武帝的御使大夫宋安國講的"死灰復燃"和"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成了有名的成語;初唐詩人劉希夷的"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的詩句至今仍傳為佳話;唐朝醫學家孟詵寫出了世界上第一部食療專著《食療本草》;北宋理學家程顥在汝州講學後,被學生譽為"如沐春風",全國遂以"春風"讚譽師長……"佳士來如鯽",撲面而來的詩風中,我的眼前就跳出了李白、杜甫、孟郊、蘇東坡、劉禹錫、劉希夷、李益、祖詠、沈千運、孟浩然、宋之問、王建、張籍、歐陽詹、歐陽修、範純仁、蘇轍、黃庭堅、張耒、張正、何景明,王尚鞝、李夢陽、顧炎武、孫灝、李海觀等等的詩人和文學家,他們正揮舞漢陽巨筆,在汝州大地上書寫著壯麗的華章……這些文壇聖手們,或誕生在這塊厚土上,或為官此地,或漫遊此方,被這裡的山川秀水折服,為這裡的厚重文化傾倒——或觸景生情,弔古感懷,詠物言志;或濃墨重彩,縱情高歌,吟詠江山,留下了一篇篇膾炙人口的詩賦,為這塊神奇的土地塗抹上了一道道永遠的亮色。

古老的汝州大地在詩賦的浸染中越發沉澱得厚重、大氣、文明、靈性!

在汝水之湄,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歌詠風土民情的華章《汝墳》伴著汝水的琴音傳入耳鼓:"遵彼汝墳,伐其條枚,未見君子,惄如調饑。遵彼汝墳,伐其條肄,不我遐棄……"

這是我們能見到的歌詠本地風土民情的最早一首詩。該詩寫一位婦女在汝河岸邊一邊砍柴,一邊思念遠征未歸的丈夫,用語簡潔,比喻奇特,竊竊怨語化做縷縷情絲,瀰漫於字裡行間,純真感人。風土民情是民族文化的基礎,《汝墳》在展示民族文化,促進2000多年的詩歌創作中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徜徉在汝河岸邊,望著寬闊河床上奔流的一泓瘦水,我很難相信這就是汝水——著名的古河道之一。汝水也即北汝河,是淮河的一大支流,發源於伏牛山腹地,流經嵩縣、汝陽、汝州、郟縣、寶豐、襄城、至舞陽與沙河會合,在汝州、郟縣一段由於地勢開闊,流速變緩,河道變寬,曲曲折折,古稱汝海。汝海兩岸沃野百里,山川秀麗,氣候適宜,風光迷人,吸引了多少詩人雅士為之引吭高歌!如果說皇甫冉的《渡汝水向太和山》一詩,淋漓盡致地刻劃了作者在傍晚時分獨自一人橫渡水勢浩渺的汝海時的孤寂膽怯心理的話,那麼,歐陽詹的《汝川行》則以細膩的筆觸描繪出汝河兩岸一幅春女採桑圖。"汝墳春女蠶忙月,朝起採桑日西沒。輕綃裙露紅羅襪,半踏金梯依枝歇。垂空玉腕若無骨,映葉朱唇似花發。相歡誰是遊冶郎,吞休不得歧路旁。"詩人筆下的採桑女形象,惟妙惟肖,栩栩如生,風姿綽約,活潑可愛,漾溢著青春的氣息,寄託了作者無限的情絲。唐代的汝河兩岸盛產蠶絲,《汝川行》一詩使南方絲綢之路第一站——汝州蠶絲業的興盛有了歷史的佐證。

湛湛清流九曲灣,

浮沉澈底似拖藍。

扁舟一葉無人系,

風動橫移向碧灘。

我詠誦著張正的《汝水》詩,漫步在汝河岸邊。一片大小不一的鵝卵石密佈在寬闊乾涸的河床上,昔日清流滾湧,汝水曲折,清澈靜謐,河灘碧綠的自然風光隱匿了。悵然若失中倍加懷念"汝水橫舟"的風景。

遙想當年,秋陽秋風下的汝水一定異常的壯美秀麗。宋朝範純仁的《秋風吹汝水賦》、清朝仝軌的《秋日渡汝》無不以傳神的大筆寫出了金風秋陽下汝水的絕美風景。"……遵汝流之縈紆兮,背嵩峰之翠橫。號霜風之憭慄兮,肅天地而悽清。獵葭葦於晚岸兮,雜紅翠之搖旌。脫林實於沙際兮,浮瑣碎之秀瑩。激迴流之平迥兮,蹙綃文之細輕。涵夕照之演漾兮,蕩澄潭之空明……"範純仁的《秋風吹汝水賦》,寫盡了秋風秋陽下的汝水的風流,汝水兩岸風景的秀麗,讓人在百讀不厭的留戀中,狠不得變成一滴汝水或汝水岸邊的一株草木……

"洶洶渡汝川,高吟秋水篇。雲長低去鳥,風緊亂鳴蟬。搗急霜前練,耕催雨後田。波流無復返,羸馬息何年?"仝軌的《秋日渡汝》詩描寫了雨後汝水暴漲、雲低風緊的壯觀景色,感嘆時光易逝,轉眼已至暮年。

汝水千古流,膏汁澤沃野。汝水流淌著古韻詩樂,吟著風土民情,為汝州大地的文明奉獻甘甜的乳漿。

我們在歌詠汝州自然風光的詩海中盪舟。飛濺的浪花中,吟唱的波濤中,一個個詩人的形象浮出海面,一首首頌詠汝州的詩賦迴響在歷史的星空!

"朝發汝海東,暮棲龍門中。"唐代浪漫主義大詩人李白吟誦著他的《秋夜宿龍門香山寺奉寄王方城》詩走來了。

李白熱愛汝州的奇山秀水,一生曾多次品賞汝州,僅25歲至35歲的10年間,就兩次蒞臨汝州。李白26歲"仗劍去國,辭親出川,順江東下","南泛洞庭,北臨汝海"(汝海以水名地代指汝州)。唐代汝州轄7縣:梁、郟城、魯山、葉、襄城、龍興、臨汝,州治在梁縣(今汝州市)。梁縣有一座龍興閣,此閣高峻巍峨,雕樑畫棟,古樸典雅,遠近知名。登上此閣可以遠眺伏牛群山,遠觀汝水碧波。李白偕從弟興致盎然地遊覽龍興閣,寫下《夏日諸從弟登汝州龍興閣序》。序雲:"夫槿榮芳園,蟬嘯珍木,蓋乎南火之月也……留寶馬出門外,步金梯於閣上,漸出軒戶,霞瞻高天。晴山翠遠而四合,暮江碧流而一色……"開元23年(735年)秋,李白從安陸出發,經襄陽、方城,第二次到汝州。

"詩仙"鍾情汝州戀,"詩聖"豪歌汝州吟。杜甫行吟著《送賈閣老出汝州》撲入我的眼簾。"西掖梧桐樹,岑留一院陰,艱難歸故里,去住損春心。宮殿青門隔,雲山紫邏滌。人生王馬貴,莫受二毛侵。"詩人以其雄渾的筆鋒對汝州的紫邏山雲海風景給予了傳神地讚美,並對友人遭貶表示深沉的婉惜和慰問。

汝州古來秀,佳詩何其多!本土詩人劉希夷《秋日題汝陽潭》中描繪潭水"迴流清見底,金沙覆銀礫",並賦予盎然生機,"魚鱗可憐紫,鴨毛自然碧"。孟浩然《行至汝墳》,"行乏憩予駕,依然見汝墳。洛川方罷雪,嵩嶂有殘雲。曳曳半空裡,明明五色分……"詩作表達了在汝州的秀美山川風景的濡染下,詩人歡暢的心境。宋之向在《自歇馬嶺到楓香林》中寫伏牛山"孤山群峰首,熊熊元氣間",寫汝州魯山交界處的山"太和亦崔嵬,石扇橫閃倏",站在山上頓覺"白雲遙入懷,青靄近可掬。"王建的《江陵至汝州》通過對暮靄籠罩下的汝州秀麗山峰的描繪,抒發了遠行數十天後返家的歡娛心情:"回看巴路在雲間,寒食離家麥熟還。日暮數峰青似染,商人說是汝州山。"

汝州的山川秀水喲,是多麼的醉人肺腑,攝人魂魄,魅力無窮!

唐朝大詩人孟郊被吸引來了——在汝州寓居了3年,唐朝大詩人祖詠、沈千運被吸引來了——索性遷居汝州。3位詩人留下了歌詠汝州山水名勝的千古詩篇!

孟郊是唐中期與賈島並稱"郊寒島瘦"的著名詩人。唐德宗貞元九年(793年),42歲的孟郊在遊歷了長江南北名山勝水之後,從洞庭湖出發北上投奔汝州好友陸長源。孟郊經南陽赴三鴉,在途中寫道:"……出阻望汝郡,大賢多招攜。"詩人急於見到汝州山水、急於會晤友人的心情躍然紙上。到汝州後,擔任汝州刺史的陸長源真摯地款待孟郊,孟郊心情無比愉快,詩興大發,以歡暢的筆調描繪汝州的秀麗山川,表達友人之間的深情厚誼。他在《汝州南潭陸中丞公宴》一詩中寫道:"一雨百泉漲,南潭夜來深。分明碧沙底,寫出青天心。遠客洞庭至,因茲滌煩襟。"他在《汝州陸中丞席》中稱:"汝水無濁波,汝山饒奇石。大賢在此郡,佳士來如鯽。"在《夜集汝州郡齋》則雲:"千里愁並盡,一樽歡暫同。"詩人既歌頌了汝州的水美山奇,又讚揚了汝州友人的熱情好客和重士愛才的情懷,其真情厚意揚灑於全詩的字裡行間,賢友所在的汝州是多麼的令人心曠神怡啊!

孟郊在汝州期間,遊覽了汝州的名勝石龍渦。石龍渦在州城北山中,這裡四壁千仞,散泉如雨,煞是好看。孟郊被石龍渦的美景沉醉,揮筆寫下了《遊石龍渦》一詩:"石龍不見形,石雨如散星。山下晴皎皎,山中陰泠泠。水飛林木杪,珠綴莓苔屏。蓄異物皆別,當晨景欲暝。泉芒春氣碧,松月寒色青。險力此獨壯,猛獸亦不停。日暮且過去,浮心恨未寧。"詩人採用白描的手法,寫出了石龍渦的飛瀑奇觀,抒發了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千餘年來這首詩一直被作為山水詩的佳作,廣為傳頌。孟郊寓居汝州3年,縱情於汝州山水,寫出了一篇又一篇的佳作。在好友陸長源的資助下,3次到長安應試,終於考中進士,以"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結束了前半生飄泊無定的窮困生涯。

"汝北君子宅,我來見頹墉。亂離子孫盡,地屬鄰里翁。土木被丘墟,蹊路不連通。舊井蔓草合,牛羊墜其中。……浩蕩竟無睹,我將安所從。"我反覆吟誦著張籍的《沈千運汝北舊居》詩,徜徉在汝水之北,尋覓著沈千運的舊居遺址,然而連一點的殘垣斷壁也沒有。沈千運當年遊歷至汝州後,因愛汝州山水,故於汝北結宅而居。他在《汝北示弟妹》一詩中寫道:"今日春氣暖,東風杏花拆。筋力久不如,卻羨澗中石。……兄弟可存半,空為亡者惜。冥冥無再期,哀哀望松柏。骨肉能幾人,年大自疏隔。……"詩人以樸素無華的語言,表達了對弟弟妹妹無限眷戀的手足之情。沈千運去世後,他的汝州故居成為文人墨客遊觀憑弔的地方。張籍所作《沈千運汝北舊居》抒寫了在汝水北岸沈千運舊宅前的所見所想,對沈千運一生窮困潦倒的境遇給予了深深的同情,對其出眾的才華、剛直的性格和高尚的品質表示欽佩。

"失路為農業,移家到汝墳。獨愁常廢卷,多病久離群。鳥雀垂窗柳,虹霓出澗雲。山中無外事,樵唱有誰聞。"這是又一個遷居汝州的大詩人祖詠的《汝墳別業》詩。祖詠原居洛陽,厭倦了都市熱鬧嘈雜的生活,他熱愛汝州的自然山水,遂遷居汝州山野,過起了閒適自在的隱居生活。《汝墳別業》後四句詩勾畫出"山居圖"的清新優美,居所的幽雅寧靜,令人傾羨,表達了詩人對汝州自然風光的無限的熱愛。

汝州的秀美山水激發了祖詠的靈感,滋潤了祖詠的詩文。他在汝州山居中寫出了大量的謳歌讚美汝州山川的佳作——《汝墳別業》《汝墳秋聞百舌鳥》《汝墳田家即事》《歸汝墳山莊》等。"秋雲聞好鳥,驚起出簾帷。卻念殊方月,能鳴已後時。……花繁上林路,霜落汝川湄。且長凌風翮,乘風自有期。"詩人借詠鳥的自由自在和適性鳴囀,抒發了自己對超脫世事的追求。在《汝墳田園即事》中,詩人寫道:"舊居東皋上,左右俯荒村。樵路前傍嶺,田家遙對門。歡娛始披拂,愜意在郊原。餘霽蕩川霧,新秋仍晝昏。攀條憩林麓,引水開泉源。……"作者描寫了汝河岸邊的田園風光和農家情調,盡情抒發了自己身居山野無憂無慮的歡娛,生活氣息非常濃厚。祖詠雖然有時也出遊外地,但從不轉移自己對汝州山居的鐘愛。他在《歸汝墳山莊》中寫道:"淹留歲將晏,久廢南山期。舊業不見棄,還山從此辭。漚麻入南澗,刈麥向東菑。對酒雞黍熟,閉門風雪時。非君一延首,誰慰遙相思。"詩中表達了汝州山居的田園生活令人陶醉,讓人永遠難以忘懷。

鍾情汝州秀麗山川的詩人還有很多。北宋古文遠動的領袖歐陽修在《離彭婆值雨投臨汝驛》詩中寫道:"投館野花邊,羸驂跨不前。仙橋斷行路,溪雨漲春田。樹冷天棲鳥,屯深起暮煙。洛陽山已盡,休更望伊川。"這首詩是作者任洛陽留守推官時南行至汝州時所作,把初春雨後汝州的田園景色寫得生動自然。無獨有偶,以詩歌久負盛名的蘇門四學士之首的黃庭堅在《曉起臨汝》一詩中也以神來之筆生動細膩地刻畫出臨汝驛道上自然景物的變化無窮和美麗至極,表達了胸中的愉快情感和遠大抱負。一條古驛道,久遠傳詩文。詩名震京師的金元時期大詩人元好問在《梁縣道中》也寫道:"青山簇簇樹重重,人在春雲浩蕩中。也是杏花無意況,一枝臨水臥殘紅。"全詩描繪了梁縣(現代汝州州治)道中詩人所見的生機盎然的春景,抒發了作者春風得意的心情。然而唐朝詩人鄭愔在《貶降至汝州廣城驛》中寫道:"近郊憑汝海,遐服指江干。……曙宮平樂遠,秋澤之成寒。岸葦新花白,山梨晚葉丹。鄉關千里暮,歲序四進闌。……"這首詩描寫了廣城驛葦白梨紅的秋日景色,抒發了作者因仕途失意而產生的複雜感情。

穿行在詩的叢林中,我把目光投向刻畫汝州人文景觀詩的花海。人文景觀是歷史文化的積澱,它記錄了人類文明的足跡。登覽名勝、詠史懷古是歷代詩人抒發感情的重要途徑。汝州名勝古蹟星羅棋佈,儒林名士、文壇巨匠在這裡留下了數量可觀的詩文佳作,匯聚成了一片詩歌的花海,古風吹拂,浪花追打著浪花,香飄悠遠……

唐代汝州子城州衙大花園中有一座望嵩樓,飛簷斗拱,雕樑畫棟,巍峨壯觀,登上重樓可遠眺中嶽嵩山,故名望嵩樓,也即汝州郡樓。望嵩樓是中州名樓,不知吸引了歷代的多少文人雅士登臨賦詩抒懷,留下了千古絕唱。"黃昏鼓角似邊州,三十年前上此樓。今日山川對垂淚,傷心不獨為悲秋。""大曆十才子之一"李益兩登望嵩樓,寫下了代表作之一的《上汝州郡樓》,寄社會動亂之感於個人悲歡之中,含蓄地流露出對戰亂的傷感之情,頗具時代色彩。

望嵩樓名貫中州,不僅是汝州城中的名勝,而且也是汝州的標誌。時任汝州刺史的大詩人劉禹錫在《送廖參謀東遊》中寫道:"九陌逢君又別離,行雲別鶴本無期。望嵩樓上忽相見,看過花開花落時。"登樓言志各不同。如果說劉禹錫的《送廖參謀東遊》詩表達了與友人相會的喜悅和離別的傷感,那麼,詩人許棠的《汝州郡樓望嵩山》則描繪出他在郡樓上看見嵩山的挺拔巍峨,同時流露出了詩人登高望遠、氣度非凡的志向:"不共眾山同,岧嶢出迥異。九層高鳥外,萬仞一樓中。水落難歸地,雲離便逐風。唯應霄漢客,絕頂路方通。"

借物言志,詠史抒懷。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轍遭貶任汝州知州時寫下的《望嵩樓》一詩,借詠望嵩樓所見太寶、少室山之雄姿,排遣胸中遭貶而產生的不平之氣。同登望嵩樓心境各不同,張耒的《登汝州望嵩樓》描寫登樓所見奇秀景色,抒發仕途失意孤芳自賞的情懷。程明德在《登望嵩樓》中寫道:"望嵩樓高氣氤氳,千古登封起白雲。莫道前賢無過化,郟山深處是蘇墳。"詩人通過描繪嵩嶽奇景,進爾聯想到葬於嵩嶽下的蘇東坡,表達了對蘇東坡的敬慕之情。"高人喜聚望嵩樓,芳躅於今去幾秋。樓已迷煙秋泣露,讀詩仍憶舊風流。"這首詩是明代詩人艾穆巡撫四川,途經汝州登望嵩樓見劉禹錫題詩有感而作,高度讚揚了唐代劉禹錫送廖參謀這樁文壇盛事。明代詩人劉覲文在任汝州知州時所作的《九日登望嵩樓》一詩,描繪重陽日山城汝州清爽的景色,抒發了思鄉懷友之情,讀來令人怦然心動:"九日登高四際明,山城初霽萬家清。登樓爽氣凌嵩嶽,舉酒晴霞控晉笙……"本土詩人、長篇小說《歧路燈》的作者李海觀的《汝州望嵩樓》一詩,則展現登望嵩樓所見山水形勝的宏偉氣勢,其昂揚向上的精神充溢於字裡行間:"北門獨上望嵩樓,高挹長空縱遠眸。左右河淮奔大海,東西華岱拱中州。地含噫氣風吹穴,天作琪花石簇內。千古遺蹤巢許肇,潺潺洗耳水南流。"在所有描寫望嵩樓的詩斌中,宋六經的《望嵩樓斌》則出類拔萃,把望嵩樓和登樓遠眺的秀美景色寫得入詩入畫,形象逼真。

一座望嵩樓,一座風穴寺,一泓溫泉水……眾多的汝州山色美景,人文景觀,吸引了古今文人儒士趨之若鶩。《風穴寺詩文薈萃》一書中,就選登了唐至今100多人歌詠風穴寺的詩篇。"列子御風處,白雲橫今古,青嶽為畫屏,汝穎為門戶。靈氣鍾神秀,天中開元圃。更有六朝僧 ,一一解伏虎。朝梵群山青,晚鐘皓月午。……""汝州名勝地,古寺白雲間。路繞縈行水,橋連斷續山。……"一篇篇的詩文把古寺溶進了絕美的韻律之中。

汝州的每一處人文景觀都是用詩賦堆砌起來的。豐富而厚重的地方歷史和文化像鳥之雙翼載著這些人文景觀永遠飛翔在歷史的藍天。

"雲仗星辰轉,霜冬景氣和。樹含溫液潤,山人繚垣多。丞相金錢賜,平陽王輦過。接輿來自楚,朝夕值行歌。"唐代詩人皇甫冉的《溫泉即事》,描繪了天下七大著名溫泉之一的汝州溫泉的奇異景觀和古鎮的繁華氣象。《三國演義》中說的是關羽在汜水關斬的華雄。雖然那段文字寫得有聲有色,但畢竟是小說的虛構。據《三國志·吳志》記載,華雄是被孫堅斬於汝州的陽人城(也叫陽人聚,現在的楊樓鄉楊古城一帶)的。唐朝詩人呂溫《題陽人城》曰:"忠驅義感即風雷,誰道南方乏武才。天下起兵誅董卓,長沙弟子最先來。"在短短的28個字中,對孫堅的義舉給予了高度評價,如金石擲地,鏗鏘有聲,激人奮進。

蘇東坡、蘇轍終生與汝州結下了不解之緣。蘇東坡曾被任命為汝州團練副使,雖然沒有到汝州上任,但一生中曾5次來汝州,他的著作中有不少關於汝州的記載。他在《子由新修汝州龍興寺吳畫壁》中寫道:"……似聞遺墨留汝海,古壁蝸涎可垂涕。力捐金帛扶棟宇,錯落浮雲卷新霽。使君坐嘯清夢餘,九疊衣紋數衿袂。他年弔古知有人,姓名聊記東坡弟。"這首詩選自《東坡七集》,是公元1097年4月,蘇轍知汝州,蘇東坡從定州貶往惠州,繞道與弟弟相會,二人同遊龍興寺觀吳壁畫所作,此詩對吳道子壁畫藝術價值給予高度評價,對蘇轍施繕修復藝術珍品之舉表示讚賞。就是這次的汝州之行中,蘇東坡告訴弟弟:"即死,葬於嵩山下。"蘇軾死後,蘇轍將他的靈柩由常州運往汝州郟縣小峨眉南麓埋葬,11年後,蘇轍也埋於此。後人又從四川找來其父蘇洵的衣冠一同安葬,這便是馳名中外的"三蘇墳"。

"寒煙碧草漫春秋,一謁孤患淚欲流。嵩麓陰雲愁自結,汝河洶浪咽難收。指揮平博三千士,身系全唐百二州。國運未旋星已隕,令人回首慕巢由。"汝州詩人張維新在《謁顏魯公祠》一詩中高度評價了唐朝大書法家顏真卿一生的忠勇業績,對其為國捐軀表示哀悼。唐宗建中年間李希烈叛亂,襲陷汝州,威脅東都洛陽,朝廷派顏真卿赴汝州勸諭李希烈罷戰。顏真卿置個人安危於度外,冒死前往,指斥奸偽,據理論爭,遭李希烈殺害。後人為紀念顏真卿的忠勇,在汝州修了顏魯公祠,世代祭奠。

人文景觀處處在,詩賦佳作蓋汝州。三賢書院是汝州古代一道文化的風景線。它是我國明代汝州的一個官辦書院,以尊奉顏真卿、蘇軾、程顥三位與汝州歷史有關的賢人而命名。明朝詩人李夢陽在《送蘇文學往主汝州三賢書院》一詩中寫道:"邦侯敦禮聘才賢,乘客乘秋詣汝山。堂上久懸徐儒榻,門前俄報孝廉船。雲山紫邏霜應峻,風穴青松晚更妍。獨上高樓試回首,紫陽白鹿自江煙。"本詩是為送好友赴汝州而作的送行詩,祝願好友在汝州美麗的自然環境中有所作為。

風景陶人醉,"三寶"喜煞人。汝瓷、汝帖、汝石謂之汝州"三寶",自古至今歌詠者多矣。孫灝曾作《汝州三寶》詩,分別讚譽汝瓷"官哥配汝非汝儔,聲價當時壓定州"、汝貼"誰從灰燼拾遺珍,石爛猶存古文字"、汝石"汝波泠泠映骨清,汝石文章五色成"……

汝州賞古韻,詩海傳佳句。詩風、詩海、詩林、詩花、詩草……漫步汝州大地,到處是詩的呼喚。呼喚中,那山、那水、那田、那野、那林、那草、那花……無不雀躍著撲進了詩賦古韻的懷抱中。

詩賦浸染的汝州,在唱響中原文化的強勁旋律中你一定會譜寫出更美、更新的華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