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知遠的《十三邀》也許很差勁,但未必一無是處

推薦電影

微米是認真的

週末啦~微米每週六都會盡量給大家推薦或輕鬆或娛樂或訪談的,反正是和平時的電影推薦有點區別的東西,今天就給大家推薦一個訪談節目吧。

去年有個男人火了。

他叫許知遠。他的節目,叫《十三邀》。

《十三邀》

許知遠的《十三邀》也許很差勁,但未必一無是處

簡單的來說,他因為一個對俞飛鴻的採訪,而變成了全網征討的對象。

在採訪俞飛鴻的過程中,許知遠表現的確實在很多方面相當不妥。比如十分難看的表情控制啊;十分不得體的,涉及女性婚姻家庭個人隱私的採訪問題啊;和俞飛鴻一起看她過去的作品時色眯眯的眼神啊;各種以“女人中年不婚一定孤獨寂寞冷”為中心的直男言論啊……

許知遠的《十三邀》也許很差勁,但未必一無是處

反正這個採訪出來以後許知遠基本上被憤怒的新時代女性網友罵的罵都不認得了……小編悄默默的說一聲,小編當時也摻和了一腳罵了幾句23333沒辦法,確實忍不住不生氣,而且說句沒有冒犯意思的話,許知遠的外在形象也讓人沒有辦法嘴下留情……

許知遠的《十三邀》也許很差勁,但未必一無是處

但是此處等一等,許知遠這個人,是個怎樣的人呢?

許知遠的《十三邀》也許很差勁,但未必一無是處

這外形也確實頗為宅男……小編保證自己當時摻和一腳對許知遠的罵戰,和他的外貌無關,純粹只是不同意觀點,但小編偷偷猜測如果許知遠長著同齡的一些男明星的臉,比如霍建華啊鍾漢良啊,那估計罵聲也會稍微小一點……

許知遠,1976年出生,200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計算機系微電子專業,現任職於《生活》雜誌。自1998年起為《三聯生活週刊》、《新週刊》、《書城》、《21世紀經濟報道》等報刊撰稿,文風犀利。曾任《PC Life》執行主編、中國先生網主編、e龍網內容總監,他是單向街書店的創辦人之一,曾任《經濟觀察報》主筆。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專欄作家,曾出版《那些憂傷的年輕人》、《中國紀事》、《我要成為世界的一部分》、《轉折年代》、《納斯達克的一代》、《昨日與明日》、《思想的冒險》、《新聞業的懷鄉病》、《這一代人的中國意識》等。

許知遠的《十三邀》也許很差勁,但未必一無是處

簡單的來說,他算是大眾定義中非常標準的知識分子。

上世紀90年代考上北大是個什麼概念應該不用小編多說了吧,這位不談三觀,本人算是個牛人。

許知遠和俞飛鴻那期節目,小編看完也罵完了,

但是並沒有止步於此,而是看了很多期《十三邀》。

許知遠的《十三邀》也許很差勁,但未必一無是處

這也是小編今天給大家推薦這個節目的原因,小編認為,這個節目並不是一無是處,恰恰相反,它似乎可以在另一種意識形態上給大家帶來一些新的思考。注意這裡說的是思考,而不是簡單的灌輸。

許知遠本人是典型知識分子文人思想,他採訪的人基本上也都是社會名人,肚子裡有墨水那一幫人,除了俞飛鴻,也有比如馬東,羅振宇,賈樟柯等人。

許知遠的《十三邀》也許很差勁,但未必一無是處

在《十三邀》裡,你可以非常清楚直觀的看到中國目前文化水平和社會地位相對較高的這群人對很多事情的看法和觀點。而且你會發現,有時候即使在知識分子內部,人品、性格、對一件事情的看法和觀點也仍然是有很大差別的,

絕非部分普通老百姓腦補的,上層社會知識分子都儒雅紳士,也絕非部分憤青腦補的,他們都如何荼毒普通小老百姓。

事實是,這些人自己也就是經濟條件稍高,日子稍微舒坦點的小老百姓罷了,人吃五穀雜糧,沒什麼不同。

許知遠的《十三邀》也許很差勁,但未必一無是處

比如許知遠這樣的高材生面對女性的態度不是唯一的,《十三邀》中許知遠和一位男受訪者討論許多嚴肅的觀點和問題,但是在告別之際,那位男嘉賓帶著一絲笑容說到許知遠接下來要去採訪“美女”了,指的就是俞飛鴻,二人心照不宣的笑了笑。

許知遠的《十三邀》也許很差勁,但未必一無是處

那位男嘉賓也是知識分子,但是不論是他還是許知遠,當他們與同為男性的對方交流的時候默認雙方勢均力敵,討論的都是“民生大事”,但是一旦遇到女性來賓,哪怕俞飛鴻本人是個學識教養,對世界的見識等方面絲毫不遜於他們的優秀女性,這些按理說應該是中國受教育程度處於高水平的男性知識分子口中,也始終是含著一絲不明含義的、他們自己會美化為“欣賞”的笑容,將“俞飛鴻們”統稱為毫無意義的“美女”。

許知遠的《十三邀》也許很差勁,但未必一無是處

但是也有像李安這樣的人,始終不卑不亢,謙遜但不謙卑,溫柔但不弱小。李安這期推薦大家去看,順便說一句,在小編心中如果中國男性的婚姻觀與李安類似,女性婚姻觀與俞飛鴻靠近,加之對女性的婚姻權益和社會工作公平度的完善,那中國百分之八十的兩性問題都迎刃而解了。

許知遠的《十三邀》也許很差勁,但未必一無是處

《十三邀》是一個在這樣一個物慾橫流的時代比較少見的安安靜靜聊人生聊三觀的訪談節目,許知遠這個人相當多兩性方面的觀點槽點很多,但是這個節目本身可以讓很多人看到一群平時很少看到他們說心裡話的名人們對於一些事物的看法從而引發思考,在這個角度上,還是值得推薦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