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爲什麼多次落選中國科學院院士評選?難道是資格不夠?


主要是年齡超過了,不符合相關規定;所在專業又沒有歸口學部。這自然選不上。很多媒體造謠,誇大事實,說什麼他當不上中科院院士是科學界的恥辱,那是胡說,沒有任何根據,只會混淆視聽。袁隆平在雜交水稻上取得了世界性的突破,對於我們這樣一個人口大國來說可說是功在千秋,彪炳史冊,無論怎樣尊重和表彰都不過分。

實事上,政府和人民對袁隆平也十分敬重,給了他很高榮譽,不斷通過媒體進行表彰。袁隆平也一直謙虛禮讓,高風亮節。真是十足的大師風範,令人景仰。1995年,65歲的袁隆平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這是國家對一個科學家的崇高禮遇。這之後,袁隆平也參選過中國科學院院士,但落選了。主要原因在於他不符合相關規定。

雖然,表面上看,院士遴選制度幾乎是完全按照西方的方式,利用已入選院士投票來決定的方式,貌似是公平的。但是,實際上在操作過程中,由於東西方文化的存在的巨大差異,相對於西方的院士遴選,我國的院士遴選不可避免的要受到行業和地方的影響、因而才會出現不僅雜交水稻專家,袁隆平不能入選中科院院士的現象。甚至後來連諾貝獎獲得者屠呦呦也沒有入選中科院院士的反常現象。


總的來看,要想改變這種,我國著名科學家在國內入選不了中科院院士,卻能被美國科學院認可當選院士,或者獲得國際公認的最高科學獎勵——諾貝爾獎的現狀。我們只有在遴選院士時也要引入國際專家評審機制,引入獲得國際公認成果直接當選等破格條件。唯有如此,才能使院士成為經得起推敲的科學家的最高榮譽稱號。

似乎針對中國兩院院士的評選機制和國家的科技人才獎勵政策。其實不然,看看袁隆平的個人經歷,你不難發現,他是很早就被國家認可的科技人才,65歲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曾獲諾貝爾獎提名。

兩院院士,是國家設立的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其評選過程是否科學、客觀、公正、透明,不僅事關院士群體的榮譽,也影響著廣大科技人員的工作熱情。默默工作的人落選院士,涉嫌造假的人卻順利當選,這不是有些人所說的屬於歷史的誤會,而是中國院士遴選制度的汙點。現行兩院院士的評選標準、方法和程序是不是需要檢討和改進呢?我們不知道,有關部門去考慮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