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億身家,曾遠超馬雲,賺錢如同印鈔,卻在一瞬間痛失2500億

在中國,永遠不缺少奇人,尤其在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狀態下,更是人才輩出。對於許多普通人來說,一生能夠賺夠幾百萬已經是遙不可及的奢望了,但在另一些人眼中,幾百萬?不過是毛毛雨罷了。

而對於馬雲,王健林,馬化騰這些資本大佬來說,幾百萬也就是彈指一揮間的事情。那麼在這些人之前,中國又出現過哪些叱吒風雲的資本奇人呢?今天我們就來說說能夠擠走馬雲的中國首富——李河君。

2000億身家,曾遠超馬雲,賺錢如同印鈔,卻在一瞬間痛失2500億

不像現在動輒一億小目標,拍大電影的大佬們,李河君這個名字,可能很多人都感到很陌生。但是如果比現金流水,可能即使到了現在,李河君仍能在富豪圈裡數一數二。

在2015年以前的能源圈裡,李河君一直是頗具爭議的人物。有人說他“就是一大炮,騙錢!”,有人說他“滿嘴跑火車”,甚至在其任掌門的漢能控股集團,都有人站出來隔空大罵“李河君就是吹牛大王、畫餅高手。”但是,這一切都不妨礙李河君以股票市值踢走馬雲,成為當時的中國首富。

李河君的發家史可以濃縮為三部曲:不滿30歲時,創業淘到第一桶金,大約積累七八千萬元;殺入水電領域,與行業同步進入黃金期;轉型光伏產業,在行業低迷期抄底收購海外名企,做大做強自己。

2000億身家,曾遠超馬雲,賺錢如同印鈔,卻在一瞬間痛失2500億

1967年,李河君出生於廣東省河源一個農民家庭。在上學期間,李河君就展現出了非同一般的商業頭腦,1988年,李河君靠著向大學老師借來的五萬塊錢,他賣過電子產品、玩具、礦泉水等。到了1994年底,他帶領著17個夥伴積累了七八千萬元的資本。有同學建議他收購上市公司做莊,李河君認為主意不錯,於是在全國各地尋找水電站資源。在調研過程中,他放棄了收購上市公司的想法,轉而殺入能源行業。

“水電站就是印鈔機,年年有幾十億現金流”

1994年,李河君拿出1000多萬元,收購了河源東江上一座裝機容量為1500千瓦的小水電站,這可以視作他二次創業的標誌。上世紀90年代正逢小水電站大躍進。不到10年,數萬座小水電站在中國各地江河上建成,其中大部分是民營水電。李河君旗下電站的裝機量從幾萬千瓦擴大到幾十萬千瓦。2002年,雲南省規劃建設8座百萬級千瓦水電站,李河君一舉簽下其中的6座,總裝機規模達2300多萬千瓦,民營資本進入百萬級水電項目在當時的中國可算史無前例。此後幾經波折,2011年3月,金安橋水電站一期240萬千瓦機組併網發電。李河君在水電領域做得風生水起,但作為民企老闆,他隱隱感到這個行業的天花板。

2000億身家,曾遠超馬雲,賺錢如同印鈔,卻在一瞬間痛失2500億

2006年到2009年光伏行業大發展,光伏發電成本不斷下降,2008年光伏全球安裝量增長1倍以上。李河君決定跨入光伏業。當時在行業中晶硅佔據九成市場,薄膜比例還不到一成。李河君力排眾議、大舉投資薄膜太陽能,並且計劃打通全產業鏈,做出規模。

沒有人嫌錢多,尤其是商人,尤其是希望幹大事的商人。

2012年下半年起,全球光伏市場遭遇寒冬,到了年底,李河君高調宣佈漢能光伏組件產能已達3GW,超越美國第一太陽能公司,成為全球最大的薄膜太陽能企業以及太陽能發電系統集成商。李河君先後發起三起海外收購,收購對象德國索利博爾公司、美國米爾索勒公司以及全球太陽能源公司均為薄膜太陽能的同業企業。漢能控股集團副總裁陳永紅稱,“我們基本上是以‘抄底’的價格收購的。”

2000億身家,曾遠超馬雲,賺錢如同印鈔,卻在一瞬間痛失2500億

2013年福布斯中國富豪榜發佈,李河君以665億元資產位列第四位,僅次於王健林、宗慶後和李彥宏,超過了第五位的馬化騰。

而在2015年,漢能薄膜(00566.HK)暴漲10.36%,收報3.73元,總市值達1552.93億港幣,這其中,李河君佔股90%以上。再加上漢能水電資產和其他地產及能源資產,李河君的身價起碼抬高至2000億元左右。在當時,雖然阿里巴巴的市值高達2600億美元,遠超漢能,但由於馬雲僅在阿里巴巴和另一塊未上市資產“螞蟻金服”中佔股7.8%,漢能薄膜股價幾輪大漲之後,馬雲的個人資產不敵李河君。至此,李河君算是坐上了中國首富的位置。

2000億身家,曾遠超馬雲,賺錢如同印鈔,卻在一瞬間痛失2500億

從首富到0.55折甩賣股權,李河君遭遇了滑鐵盧

當天,漢能薄膜發電的股東大會在香港召開,漢能投資興建的全球首座“太陽主題”展示中心——“漢能清潔能源展示中心”也同時在北京揭幕。兩相權衡下,李河君選擇了留在北京出席揭幕儀式。

2000億身家,曾遠超馬雲,賺錢如同印鈔,卻在一瞬間痛失2500億

就在他登臺演講之際,漢能的天空開始被陰雲籠罩。這期間的25分鐘內,在無實質利空的背景下,漢能薄膜發電股價被腰斬,從7.35港元最低跌至跌3.88港元。

停牌以後,李河君的首次股權變動,就讓人瞠目結舌。根據港交所網站權益披露信息,李河君在12月21日兩次減持漢能薄膜發電的股份,共計25億股,最低減持價格僅為每股0.18元人民幣,總共套現4.5億人民幣。而李河君持有漢能薄膜發電的股權佔比也從80.75%下降至74.75%。

每股0.18元人民幣的價格,僅是漢能薄膜發電5月20日停牌時股價3.91港元的5.5%,也就是0.55折。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5月20日當天,李河君還分別以每股7.103港元和每股7.226港元的價格兩次增持過漢能薄膜發電的股份。就算再普通的投資者也能看出李河君這高買低賣到底是賠了還是賺了。

2000億身家,曾遠超馬雲,賺錢如同印鈔,卻在一瞬間痛失2500億

如果按每股0.18元人民幣的價格計算,漢能薄膜發電的市值僅為75億人民幣,僅是此前最高市值時的2.2%,縮水了97.8%。相應的,李河君所持漢能薄膜發電股權的市值也從此前的2552億元人民幣降至56億元,9個月縮水2496億元。

雪上加霜,停牌後麻煩接踵而來

2015年7月15日,香港證監會責令漢能薄膜發電有限公司(下稱“漢能薄膜發電”)停止股票交易。幾乎與此同時,漢能薄膜發電也被富時、恆指從多個指數剔除。因股價大而“船漏”的李河君再遭“打頭風”。

2000億身家,曾遠超馬雲,賺錢如同印鈔,卻在一瞬間痛失2500億

此時的漢能薄膜發電的業績也開始出現問題。公司在9月份公佈了其2015年中期報告,漢能薄膜發電在2015年上半年虧損達8031萬港元,而在2014年上半年則是收益16.08億港元。

股價暴跌、業績虧損、融資失敗,讓漢能薄膜發電雪上加霜的是公司高層的接連流失。

僅在2015年,漢能薄膜發電高層就發生了多次更替。先是在1月份,鄭濟富辭去了漢能薄膜發電公司秘書(類似於A股公司的董事會秘書),李聲揚接替公司秘書一職。但是僅僅到6月份,李聲揚就辭去了漢能薄膜發電公司秘書,而由李慧兒接替。

而漢能被港交所勒令停牌後,李河君主席大多時間在國內,而且經常到公司上班。在公司股份停牌期間,他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與機構投資者接洽,希望能夠獲得資金方面的支持。”但在當時,能夠接盤漢能的卻寥寥無幾。

2000億身家,曾遠超馬雲,賺錢如同印鈔,卻在一瞬間痛失2500億

可以說,當時的漢能真的走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

當年的金安橋,讓李河君幾乎被每個人都嘲笑並九死一生,但最終,他以超強的意志獲得了成功,並被成功鼓勵做出讓中國領先一把的大夢。但這一次,李河君似乎並沒有那麼好運,再也沒有問鼎過中國首富的交椅。

中國這幾年的經濟的確正以難以置信的速度在飛速發展,以前我們總把“趕英超美”作為自己的目標,但現在,中國在經濟上已經達到了可以與美國一較高下的體量。

而在經濟大環境的帶動下,許多有頭腦,有膽子的企業家也順著時代的春風,飛上了風口,成為了所謂的“首富”。

2000億身家,曾遠超馬雲,賺錢如同印鈔,卻在一瞬間痛失2500億

但首富是那麼好做的麼?商人永遠都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識。遠的不說,曾經連“賺一個億”都是小目標的王健林,如今卻只能用狂甩、賤賣700億的資產來自保,賣了這麼多地的王老闆,想要重新拿回來,可不是那麼簡單就能拿到的。

在中國,競爭者時刻都在虎視眈眈的盯著你,一旦你失去了,再想拿回來,比登天還要難。

但是,雖然李河君失去了中國首富的寶座,但是他曾經發展企業的思維卻值得現在的很多企業家學習,2013年,他署名出版了一本書:《中國領先一把》,宣揚自己對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思考與實踐。他,以國家高度鼓與吹,要讓中國領先一把。不管怎麼說,這份膽識,是很多人都難以企及的。

那麼你對李河君的興衰沉浮有什麼看法呢?歡迎發表自己的看法和大家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