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到底有没有勾搭他嫂嫂甄姬?

旧梦依


建安九年,曹操率军攻破邺城,俘获袁熙之妻甄宓。曹丕爱其聪颖美貌,便占为己有,纳入后宫为妃。

曹叡即位后甄宓被追尊为文昭皇后。

甄宓被称为三国时期第一大美女,“江南大小乔,河北甄洛俏。”他的美貌可与二乔并列,可谓倾国倾城,艳丽无双。

(倾国倾城的甄宓剧照)

后人传说曹植与甄宓关系暧昧,主要依据以下理由:

一说曹植的《洛神赋》是专为甄宓所作,是曹植为了表达对甄宓的倾慕和挚爱。

我认为这个说法太过牵强。

首先,《洛神赋》作于公元223年,是曹植入朝面见曹丕,返回鄄城途中有感而发。

文章描写的是作者在洛水河边相遇洛神的美好故事。其中的“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等优美句子都是形容洛神宓妃的风采。

而宓妃和甄宓并非同一个人。甄宓在历史上名字不详,因是上蔡令甄逸之女,其名原为甄氏。后世人多以为《洛神赋》专为甄氏所作,才以讹传讹的将甄氏之名叫做甄宓。

再者,《洛神赋》在史料记载中就只有这个名字,《感甄赋》不是他的原名或别名,认为《洛神赋》就是《感甄赋》缺乏历史依据。

其三,如果曹植的《洛神赋》真是专为嫂子而作,为什么没有被皇帝曹丕封杀,还让其广为流传?

曹丕肯定是能看到这篇文章的,如果真是表达了曹植对甄宓的爱慕之情,以曹丕的的聪明才智,他会看不出来?还会让此文成为千古经典之作?

(曹植剧照)

二是说甄宓最终被曹丕赐死,是因为她和曹植有私情。

甄宓被杀,是因为曹丕后来宠信郭贵妃,甄宓多有怨言,还专门作诗歌《塘上行》,来描绘自己失宠的郁闷心情。

郭贵妃本是心胸狭隘之人,在曹丕面前屡次诋毁甄宓。曹丕忍无可忍,最终赐死了甄宓。

那么,曹植和甄宓究竟有没有私情呢?

我认为是没有的

一,曹植虽风流,但他知晓轻重。

曹植一度是太子的有力争夺者,在曹操没有确立太子前,他是有很大机会的。江山与美人,孰轻孰重,他了然于胸。“最是无情帝王家”,他不会用美人换江山。

如果曹植真和甄宓有染,一旦事情败露,他将彻底完蛋,永无翻身之日。

二,曹丕对曹植防范甚严,心眼较小。

曹丕在争储斗争中虽占有优势,但并非唾手可得。如果曹丕发现曹植和自己的妻子有私情,他一定会不惜用一顶绿帽换取太子之位。毕竟“女人如衣服”,随时都可以换一件。尤其是帝王家的女人,在皇权面前轻如鸿毛。

三,曹植和甄宓年龄相差太大。

曹丕纳甄宓为妃时,曹植才13岁,小甄宓10岁。这样一个乳臭未干的黄口小儿,情窦未开,何来爱慕之情?及至甄宓入宫后,曹植和甄宓见面的机会几乎没有,更谈不上产生感情。

(曹丕剧照)

四,曹植深爱自己的妻子崔氏。

崔氏名门出身,其叔父崔琰,曾官居尚书,素以刚正不阿出名,后因“辞色不逊”而被曹操处死。

曹植和崔氏的感情极深。

崔氏被曹操杀死的原因,表面是因为她 “衣绣违制”,实质就是为了削弱曹植的势力,为曹丕扫清障碍。

崔氏死后,曹植大悲,终身未再娶。


张生全精彩历史


曹植甄宓流言掰谎记。

(1)甄氏生于183年,曹植生于192年,曹操破袁绍在204年。

曹操曹丕争甄氏,来源于《世说新语》,而《世说新语》的性质是一本小说,里面随手翻去,有大量的虚构编造的故事,其中对曹丕更是专业黑,可信度低到难以置信(参见本人的另一篇回答:曹丕偷娶庶母遗臭万年,一个庶母嫁给儿子,为何名垂青史?),另外,曹操也不是人妻控,他的十几个妻妾里面,只有一个才算得上是人妻(参见本人的另一篇回答:曹操为什么喜欢有夫之妇,一生中又强占过多少女子?),因此《世说新语》里记载的曹操曹丕争甄氏,没有任何可信度。

曹植曹丕争甄氏也是瞎编的。204年,曹植才12岁,就算古人再早熟,当时12岁的曹植也没可能见了21岁的甄氏,就想着要和大哥曹丕争老婆吧?

(2)古代贵族男女不是现代人想象的玛丽苏。

曹植身处和曹丕争储的漩涡之中,然后在这个前提下,他再去勾搭大哥的宠妾?是的,曹植是个文人,但是他也没那么傻瓜,去干这种傻事,这不是自己找死么?

再看甄氏,被曹丕纳后,非常受宠,曹丕早早的就被立为太子了,甄氏以后要么是皇后,最差也是个身份崇高的妃子,她会犯傻去和曹丕的弟弟偷情?就算是曹丕做皇帝之后,甄氏失宠,她首先想的也是如何复宠,而不是去和曹植偷情。

对政治贵族而言,哪里有什么为了爱奋不顾身,不顾生死的爱情,获取更多权力和利益才是首位的。今天电视剧里歌颂的皇宫贵族里的爱情,都是今人的想当然而已。古人或许有感情和爱情,但是那是远远排在生存和利益之后的。

再看《红楼梦》,那只是一个贵族家庭,但是不论是公子还是小姐,到哪里都有一大帮人跟着,想偷情说个话是多么不容易,以甄宓和曹植的身份,每天出入要多少人跟在身边?甄宓也不可能外出,只能是曹植来曹丕家和她偷情,这在技术操作上如何实现?可能性太低了。

(3)洛神赋是为了甄宓写的,这种说法非常荒诞。

这段记载出现在李善注《昭明文选》里。原文就非常的荒唐,缺少常识,说是荒诞也不为过:

魏东阿王,汉末求甄逸女,既不遂。太祖回与五官中郎将。植殊不平,昼思夜想,废寝与食。黄初中入朝,帝示植甄后玉镂金带枕,植见之,不觉泣。时已为郭后谗死。帝意亦寻悟,因令太子留宴饮,仍以枕赉植。植还,度轘辕,少许时,将息洛水上,思甄后。忽见女来,自云:我本讬心君王,其心不遂。此枕是我在家时从嫁,前与五官中郎将,今与君王。遂用荐枕席,懽情交集,岂常辞能具。为郭后以糠塞口,今被发,羞将此形貌重睹君王尔!言讫,遂不复见所在。遣人献珠於王,王答以玉佩,悲喜不能自胜,遂作感甄赋。后明帝见之,改为洛神赋。

①原文说曹植求甄氏为妻妾,没有遂心愿。这个上面已经说过,12岁的曹植见到21岁的甄氏,就要娶她为妻,这种可能性几乎为零。

②甄氏死了,曹丕把她的枕头拿给曹植看,甄氏还托梦告诉曹植,说这个枕头是前夫袁熙给他的。

还有比这个更可笑的故事么?袁熙给甄氏一个枕头(夫妻床笫的象征),甄氏带在身边,曹丕知道后,又把甄氏的枕头给曹植,因为看他很伤心。

曹丕是绿帽控吗?知道自己的弟弟喜欢自己的女人,还写了一篇文章怀念他,然后自己怕弟弟太伤心,把自己女人的枕头拿给弟弟看?放在今天,也没有哪个男人能做到这样的吧?

③曹植暗恋嫂子甄氏,但是就怕天下人不知道,所以写了一个《感甄赋》,告诉天下人,我曹植暗恋大嫂甄氏,我好喜欢她?曹植是才子,不是弱智,这简直是侮辱曹植的智商啊。

④原文还说曹叡将《感甄赋》改名为《洛神赋》,更是呵呵了。这段不伦恋发生在曹丕,甄氏和曹植之间,曹植写的《感甄赋》,曹丕不改,等到他儿子做了皇帝才改?

再细细考究的话,就连这段所谓的“李善注”的原文也是后人伪造的。

在日本藏有宋刊明州本六臣注《昭明文选》,其中《洛神赋》下面有文字,和上面的完全不一样,非常简单直白的说曹植的《洛神赋》,就是为了感洛神而作的,并且说李善的注和这个一样,所以,可以推测,上面的所谓曹植思念甄宓等文字,是后人篡编的,书商为了卖书篡改的可能性非常大。

翰曰:魏曹植字子建,魏武帝第三子也。初封东阿王,后改封雍丘王。死,谥曰陈思王。洛神,谓伏羲氏之女溺于洛水为神也。植有所感,托而赋焉。”善注同。(日本足利学校藏宋刊明州本六臣注《文选》)

综上,曹植和甄氏有情,可能性几乎为零,完全是以讹传讹,不断地在后世被加工改编,以致于流传到今天成了一段动人的爱情故事。


师明礼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是我小时候读过的三国时曹植所做《七步诗》,也很喜欢这首朗朗上口的诗,作者其人,就是曹植。

作为曹操的第三个儿子,与曹丕是同母兄弟,深得曹操宠爱,在曹操的三个儿子中,曹植曾经被曹操认定为“可定大事者”,好几次都欲立其为太子,但,最终曹植在与长兄的政治争斗中失败,曹丕做了皇帝,但凡称帝者,必先除自身威胁,曹植作为曹丕曾经最大的竞争对手,当然是第一个被清除对象,机智的曹植用一首《七步诗》,化解了当时的危机。

当然,曹丕除了《七步诗》之外,还有最出名的一首作品,就是《洛神赋》了,“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这是《三国杀》中甄姬的一句台词,对,这就是《洛神赋》中的一句。

其实《洛神赋》本名《感鄄赋》,是模仿宋玉的《神女赋》写出的,内容是说自己做梦梦见了一女神,叫宓妃,最后二人因人神殊途,被迫分开。这首《感鄄赋》就是后来被人们认定为曹植和甄姬有一腿的证据。

我们先来说说甄姬,甄姬最早是袁绍二儿子袁熙之妻,因曹操与袁绍开战,最终攻下邺城,缴获了甄姬这个战利品,因甄姬姿色出众,被大儿子曹丕相中,纳入府中,但曹丕称帝后,佳丽众多,冷落了甄姬,甄姬心存不满,怨言被曹丕得知,更为不悦,最终甄姬郁郁而终。(有说法被赐死)

曹植与甄姬的交际,有人说是在早在官渡之战时,曹植就曾在洛河神祠偶遇甄姬,个人觉得,绝对胡诌,八九岁的小孩,作为大军阀的儿子,在战争时段,一个人在外面瞎溜达,还能偶遇个美女,这纯粹的电影情节吧?

所以我认为二人交际还是从甄姬跟随曹丕开始的,当时曹植本人也已娶妻,古人最看重的礼义廉耻,曹植再放荡不羁,再私下爱慕嫂嫂,也不会直接明目张胆昭告天下吧?(毕竟有“七步诗”在前,再傻也会收敛收敛。)甄姬再想老牛吃嫩草,也不会放自身安危于不顾(虽甄姬当时嫁于曹丕,但基于当时很多条件,甚至自身难保),去勾引小叔子?

作《感鄄赋》时的曹植已经在夺嫡之争中失败,这个时候一般随不会自暴自弃,但也基本是吃喝等死了,只能说曹植是出于个人爱好,基于个人才华写出的《感鄄赋》。

但《感鄄赋》中的鄄,与甄姬的甄,互相通假,甄姬的儿子曹叡不乐意了,将《感鄄赋》改名为《洛神赋》。

“此处无银三百两”,“想隐藏却欲盖弥彰”,后来关于曹植和甄姬的谣传,就是这么来的吧。


洛南小生


坊间相传,曹操打赢官渡、攻邺城的目的是为了一个绝色佳人,但是曹丕先父一步抢走甄姬,而后来,曹植暗恋甄姬,写下流传千古的神作《洛神赋》。



其实,甄姬的身份只是官渡之战另一战方袁绍的儿媳。袁绍战败后,甄姬为了求生之路,不得不以色相妥协。

曹操死后,曹丕继承曹操的多疑,看看他怎么对付曹植? 他下令曹植入朝觐见,拿出甄姬用过的金缕玉带枕。他一直怀疑,二人有染。



很多年前,曹植封侯,甄姬替他说话,或许,这些猜忌才是曹丕赐死甄姬的原因。

曹植不是冷酷的政治家,文人天性浪漫,睹物思人、不禁落泪。曹丕见状,心里更加多疑。

史书上没有记载甄姬的名字,曹植《洛神赋》中洛神叫做宓妃,后人编排曹植与甄姬之间有一段美好的爱情。



曹叡将《感甄赋》易名为《洛神赋》,因为欣赏叔叔曹植的文才,觉得洛神这名字妩媚多姿,更加贴切主旨。

至于,甄姬与曹植到底有没有超越伦理的关系,个人觉得不必八卦太多,只需感叹红颜薄命,或许曹植才是真正欣赏她的人。


莫小邪


个人认为有奸情的可能小,有情感的可能大。

首先抛开年龄不谈,古代人比现代人都比较早熟。

第一舆论压力,汉朝独尊儒术,以儒治天下,而儒家思想讲究正名,伦理,尤其提倡孝道,曹操更是大肆宣传孝道处死口出不孝言论的孔融,对自己的儿子肯定也会讲很多孝道。曹丕是兄长,兄长就是长辈,勾搭嫂子就是大逆不道,在封建社会尤其是儒家思想的囊括下,这种违背伦理的“爱情”恐怕是会被全天下耻笑。曹植作为一代文学家,饱读诗书,儒家思想自然也会扎入脑海,突破这一鸿沟的可能性不是很大。

第二,对于感甄赋这个名字出现的时间存疑。是否是曹植本人所著还是后人说想?个人偏向后人替曹植想了一个感甄赋这个名字。感甄赋这三个字看似简单但却是大逆不道,就凭这一名字曹丕就可以以“不孝”杀死曹植,况且曹植是曹丕的政治对手,从政治上讲,这一名字一出来必定会引起曹丕团队的注意把曹植撂倒,曹植是大文学家,自幼聪慧,才不会这么笨的用感甄赋这么明显的字样,肯定会用相对隐蔽的字样来表达自己对甄姬的情感。感甄赋不管是谁记载的都是后人所著,唐代的感甄记里就记载了这一说法,这或许是感甄赋出现的渊源。从唐代流传洛神赋原名感甄赋开始,宋代明代清代现代都一直对这个名字的出现存疑。

第三,甄姬确切的名字并没有记载,准确的说应该是甄氏,甄宓不过是后人给他虚构的名字,而洛神赋中的宓妃和甄姬基本没有关系,既然甄宓这个名字都是后来人虚构的,那么在当时怎么可能与甄姬挂钩,不过是后人所故意找说法而已。

最后,我个人是不太相信曹植会做出这类苟且之事的,俗话说得好树大招风,站的越高越容易被黑,不排除是有人故意抹黑陷害曹植的,甚至可能是曹植的政敌曹丕故意所为,让其与甄姬接触,但对其接触夸大其词,目的就是击垮曹植。从小学的七步诗开始就觉得曹植还是比较君子的,一个君子突然因为一件事或一个人或一件文学作品而变成一个“大逆不道勾搭嫂子”的人,是否太可疑了呢?


牧小尘5


肯定没有曹植什么事,因为曹操和曹丕争甄姬的时候,曹植才十二三岁。


甄姬,今河北省无极县人,相传名叫甄宓。幼时就与众不同,史上说,她非常喜欢看书,而且过目不忘。十四岁就貌美如花,广有贤名。袁绍为次子袁熙纳妻,就选上了甄姬。

后来,曹操听说甄姬貌美,发兵攻伐袁绍,袁绍兵败。谁知被其子曹丕捷足先登,曹操只好把甄姬让给了儿子。

甄姬给曹丕生一子一女,儿子就是后来的魏明帝。曹丕称帝以后,又纳了几个妃子,渐渐冷落甄姬。甄姬非常不忿,言语中流露出怨恨的话,被曹丕赐死。

甄姬儿子曹叡登基以后,追封其母为文昭皇后。


朕就是这樣的汉子


首先,这个问题其实也没有很准确的说法。

我就暂且来分析一下。

我本人大学的时候,我们的历史教授有讲过(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我们老师说曹植其实早就和甄姬私通了,外表上看似乎不可能,因为那个时候曹植才13岁这样,13岁在现在也就是小学阶段吧。曹家人当然是要面子的,这种家丑怎么能外扬呢?于是曹丕曹睿就不允许史书有关于这段历史的记载,也就导致了现在的书中都无从考证曹植到底有没有勾搭甄姬。但是我本人也怀疑,你说,曹丕曹睿都不让记载的史实,我们的历史教授怎么会知道,哈哈,所以我也是不太信他的话的。(据说是他自己从古诗中分析出来的,说那就是他俩的情书)


个人想法

曹植的处境我们都知道,反正就是政治不得志吧,也可以说是自身难保,曹植也不是个糊涂蛋吧,都危机自己的性命了,哪有空谈情说爱呢?

但是,当甄姬呗赐死的时候(死的还很惨),曹植的表现也是异常的疯狂,有出走、有痛哭、也有要挟使者。从这些似乎看来曹植到甄姬还是有感情的。甄姬死后,为了安抚曹植,曹丕送曹植一块甄姬身前的玉枕,看到这玉枕就好像看到了甄姬一样,曹植在来来的路途上就写了人人皆知的《感甄赋》。这似乎就让他俩的关系说不清了,到底是否有爱情。

后来,曹睿为了不让外人到处传,把《感甄赋》为《洛神赋》,这在我们看来好像就有点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意思了,就更认定他们之间有爱情了。


所以,他俩之间到底有没有爱情谁也说不清楚,曹植到底有没有勾搭,也是一个无人知晓的迷。


一起品历史


首先我要说明一下,没有任何正史有记载曹植有勾搭他的嫂嫂。

甄姬本来是袁绍次子袁熙的妻子,曹操灭袁绍后因为甄姬姿貌绝伦,便将甄姬赐给了曹丕。甚得曹丕喜爱。


(甄姬图片)

我们要知道,甄姬的丈夫是曹丕。曹丕作为历史上有名的残暴的皇帝,对亲情是非常漠视的。曹植、曹彰、曹彪都没有什么好的下场,可见曹丕的为人。曹植要不是才华横溢七步作诗,早就死了。所以要是曹植有勾搭过甄姬,曹丕早就杀了他了。

曹植喜不喜欢甄姬呢?答案是肯定。曹植在甄姬被曹丕赐死后作了名传千古的《洛神赋》,表达了他对甄姬的感情和思念。但是这种思念更多的是一种单相思。


(洛神赋)

而且在我看来《洛神赋》并不只是单单表达对甄姬的思念,还有曹植对皇位的执念。

曹操本就十分喜爱曹植,曹植本来有成为继承人的可能的,可惜他自己不争气失去了机会。曹植如果是继承人,曹操就会把甄姬赐给他,他也不会被曹丕流放到偏远之地。


史之旅


甄姬又叫甄洛,是三国时期魏文王曹丕的正妻,后魏明帝曹睿之生母。原本是袁绍儿子袁熙之妻,在曹操打败袁绍一统河北之后成为曹丕的妻子,后被郭女王设计陷害,而被曹丕赐死,死后谥为文昭皇后。曹植的洛神赋只不过是一篇文学作品而已,原名叫‘感甄赋’,后来被曹睿改叫‘洛神赋’。

而后世人不知其意,以为是曹植爱慕甄姬而不得,所以认为里面写的是甄姬。其实是因为,洛神实为伏羲的女儿,过洛水时溺水身亡,因此被称为洛水之神,与甄姬并无关系。

望采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