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高八斗的曹植,对文学的贡献有哪些?

孔夫子说历史


古往今来,称得上对一门学科有卓越贡献的,莫不是有开创之功。屈原作"楚辞",其中"轹古烁今,精采绝艳"的《离骚》被世代传唱,后世把楚辞体诗歌亦称为"骚体",可见其影响深远;司马迁著《史记》,为后世史书之范本,开叙述性散文先河,故被鲁迅先生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陶渊明的田园诗,创造了中国诗歌意境中新的美的类型,一种极为醇厚而又朴实无华的冲淡之美,"开千古平淡之宗"。上述几位伟大的文学家或在内容或在形式上有开创性贡献,从而奠定在文学史上不朽的地位。而被南朝谢灵运称"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曹植,对文学的贡献又有哪些呢?

1、 诗歌中新境界的开辟

曹植生来恣情任性,不拘礼法,故能有别于其他腐儒,在对个人思想有极大束缚的封建古代歌颂自由、生命与平等,从而能超越时人,开创出一种包括新的人生理想、关怀、欢乐、痛苦的美的新境界。

首先,曹植在诗歌中讴歌新的人生理想——这和传统意义上的建功立业不同,这是一种基于个人意识初步觉醒的有异与前人的新的价值观。《白马篇》便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此诗事实上是对不为正统势力所容的"游侠"的赞美,是对荆轲式的"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自我人生价值的实现——而非仅仅为群体的赞美与向往。曹植无视世俗价值观,鄙视"势利惟是谋"的阿谀之徒,珍视自我,要与"日月同光华"。曹植之前,从未有人在诗歌中如此歌颂自我强大的生命力,赞美关于个人(而不是群体)的生命理想。

其次,曹植的诗歌高度赞美了享乐主义,这正是其个人意识初步觉醒的另一种体现,是对传统儒家价值观的挑战。"名都多妖女,京洛出少年。宝剑直千金,被服亮且鲜。斗鸡东郊道,走马长楸间"(《名都篇》),鲜衣怒马的少年,纵情欢歌饮酒,如此美好而热烈的生命,"百日西南驰,光景不可攀。云散还邑城,清晨复还来"(《名都篇》)人生苦短,所以要尽情享乐,在诗歌中发出此等呼号的,曹植亦是第一人。

最后,曹植的诗歌中表现了较前人远为敏锐复杂的心理内容。包括个人生命得不到舒展的悲痛,以及个人意识初步觉醒但不被世人理解的孤独和寂寞。"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原野何萧条,白日忽西匿。归鸟赴乔林,翩翩厉羽翼。孤兽走索群,衔草不遑食。"(《赠白马王彪》)。寒蝉鸣泣,孤兽索群,如此凄厉而又悲惨的画面,其中渗透出的对人生的绝望是以前的诗歌从未所见的。只有个人意识的觉醒,才能如此深刻地感受到这种人生无法自己把握的身不由己的痛苦。


2、 有意为诗,浓烈的感情和鲜明的声色交错

魏晋南北朝是文学自觉的时代,而曹植正是这文学自觉的杰出代表。他感情浓烈的慷慨悲歌有力地证明,诗歌不再是经学政治的附庸,而是诗人充满个性和情感的心声。他的诗歌语言华美,情感浓烈,声色鲜明,胡应麟评之为:"子建《名都》、《白马》、《美女》诸篇,辞极赡,语多致饰,视东西京乐府天然古质,殊自不同。"(《诗薮》),即是指曹植在文学自觉,即有意为诗方面,有一个不同前人的飞跃。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辞藻华美、对仗工整和音韵流畅。"头上金爵钗,腰佩翠琅玕。明珠交玉体,珊瑚间木难。罗衣何飘颻,轻裾随风还。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美女篇》)寥寥数语,美女顾盼神飞的姿容便如在目前,且对仗极为工整,句句押韵,声色交错,美轮美奂,令人目眩神迷,读来朗朗上口。

其次,曹植善于起调,工于发端,沈德潜说他"极工于起调"(《说诗晬语》)。《七哀》诗开头两句:"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开头便给人以恍惚迷离之感,以月光流转不定来比喻思妇内心的摇漾不定的心理。再如"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野田黄雀行》),用高树面临的烈风以及海水的波涛汹涌来暗示环境的险恶以及诗人内心的悲凉与不安,定全诗的基调。

最后,曹植的诗歌注重语言锤炼,有回环往复之美,也就是后人所说的"炼字"。如"凝霜依玉除,清风飘飞阁。"(《增丁仪》)其中"依""飘"两字显然经过精心锤炼,更加凸显诗意,也蕴含了更丰富的美感。

曹植的诗歌对后世影响极大,钟嵘评价他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卓尔不群"(《诗品》),在辞赋方面,他也有卓越的成就,《洛神赋》一篇,便足以奠定他在辞赋史上的地位,"翩若惊鸿,宛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他对洛神的这种赞美与向往,何尝不是他个人才华横溢,品质高洁的最好诠释。他的诗赋,代表了建安文学的最高成就,使建安文学在慷慨悲凉与华美壮丽两方面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他的去世,也标志了一个激情昂扬的文学时代的终结,但他的诗歌艺术以及卓尔不群的品质亦为后世李白等伟大诗人继承。


一往文学


曹植,字子建,曹操第三子,善长诗文。汉献帝建安十六年,封为平原候,太和三年,改封东阿王,后加封陈王,死后谥为思。现存诗八十余首,文章辞赋四十余篇,有《曹子建集》。

曹植在建安作家当中成就极高,影响甚大,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是继屈原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杰出的作家,深为后人推崇备至。他的作品,或借物抒怀,或感叹身世,充分展现了自身的心灵思路历程。其艺朮风格与前代作家相比,更臻完美。有的缠绵悱恻,有的潇洒自如。他的作品,如《洛神赋》成了后世文人创作所遵循的经典。


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说:“建安之初,五言腾踊,文帝陈思,纵辔以骋节。”钟嵘《诗品》中说:“陈思为建安之杰、文章之圣”。唐释皎然《诗式》称:“邺中七子,陈王最高。”钟嵘论首,首推陈思。明人胡应麟发挥其说,《诗薮》内编卷二谓:“其才藻宏富,骨气雄高,八斗之称,良非溢美。”实为五言之典范,旁人无以伦比。

曹植的诗渊于《诗经.国风》。文意、文辞奇绝高超,词藻富丽堂皇,情感兼有雅正、怨谤,而又不过激。在内容和形式上,文质彬彬,协调和谐。诗歌光芒四射,独立超群,映照古今。












飞龙在天231272723


大家都是从小读了曹植的七步诗而认识了曹植这位文人。

长大后再读他的代表作《洛神赋》《白马篇》等得知了其文学上的造诣之深,后人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 ,是中国历史上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

那么如何评价曹植的文学贡献和对后世的影响呢?其实我们的先辈文人已经为我们做了总结。

魏晋南北朝文人的评价:

南朝文学批评家钟嵘“其源出于国风。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嗟乎!陈思之于文章也,譬人伦之有周孔,鳞羽之有龙凤,音乐之有琴笙,女工之有黼黻。俾尔怀铅吮墨者,抱篇章而景慕, 映余晖以自烛。故孔氏之门如用诗,则公干升堂,思王入室,景阳潘陆,自可坐于廊庑之间矣。”

钟嵘在评价中拿周公和孔子两位圣贤比喻说明曹植文章的成就,拿两晋时期名士才子潘安和陆机陆云兄弟说明曹植的文章水平可以为师尊。

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

大唐时期的文学两大高峰人物李白和杜甫的评价:

李白有一首诗歌《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的一句“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就是赞扬了曹植为代表的那代文人的文章气质。说到“曹植为建安之雄才,惟堪捧驾。天下豪俊,翕然趋风,白之不敏,窃慕高论。”

杜甫的评价是“曹植休前辈,张芝更后身。子建文笔壮,河间经术存。赋料杨雄敌,诗看子建亲。”子建是曹植的字 ,杜甫把曹植的辞赋水平和汉代四大辞赋家之一扬雄看齐,对赋和诗都给予高度的赞誉。”

宋朝的唐宋八大家欧阳修的评价:

欧阳修《书梅圣俞稿后》说曹植“盖诗者,乐之苗裔与。汉之苏、李,魏之曹、刘,得其正始。”

这里“苏、李”指的是苏武和李陵,两人是五言文人诗的起源人,“曹、刘”指的是三曹和刘桢(建安七子之一)。 欧阳修评价就是五言古体诗的发展就是从这几位文人开始的,视为正传。

明清文人的评价:

王士祯“汉魏以来,二千余年间,以诗名其家者众矣。顾所号为仙才者,唯曹子建、李太白、苏子瞻三人而已。”

这个评价纵观历史,可见对曹植评价之高了,直接列为“仙才”,与李白和苏轼比肩。

李光地“魏之人物,惟曹子建耳,仲达辈不足道也。江东人物,惟周公瑾,次鲁子敬,余不足道也。”

近代文人的评价:

民国学者顾实“曹植乃魏文学之巨擘,上接汉代,下通晋、宋、齐、梁、陈、隋而独步之高才也。唐代李白、杜甫诸 贤,莫不师其风骨。”

总之,曹植是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 他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推尊到文章 典范的地位。曹植的诗又有自己鲜明独特的风格,完成了汉乐府民歌向文人古体诗的转变,在五言古诗上做出了巨大贡献。





林兆文说


曹植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曹家三人和建安七子是建安风骨主要形成者和发扬者。

何为建安风骨?东汉末年文学作品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意境宏大,笔调朗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其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文学史上称之为"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

而曹植既不同于曹操的古直悲凉,又不同于曹丕的便娟婉约,而能兼有父兄之长,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成为当时诗坛最杰出的代表。

曹植是这一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流传下来的诗赋文章共有100多篇,如描绘人民痛苦生活的《泰山梁甫行》,描写爱情的《美女篇》,《洛神赋》等,曹植写《七步诗》的原委,更流传为尽人皆知的佳话。他的贡献不止停留在作品的本身。其贡献还在:

一、他继承汉乐府缘事而发的精神,推动了建安风骨的形成。

二、他是第一个大力写五言诗的诗人。他在五言诗的创作上,形成了他自己的风格,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这是一个时代的事业,却通过了曹植才获得完成。

三、他注意诗的词彩美和气韵美。钟嵘在《诗品》中评价他的诗说:“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四、曹植也是建安文学的积极推动者。


文娱时光


说曹植,必然会想起“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三国闻名,曹氏三杰之一,建安文学集大成者,后世评论:“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

按诗人等级评价,古人云“仙品诗人”横跨两千年文学领域,唯李白、苏轼、曹植三人耳!

文学以:赋、诗、乐府为最!《洛神赋》尤为传神,大部分作品收录于《曹子建文集》。

另:书法,画论皆绝!

不愧,诗词歌赋之惊才绝艳之辈!


观乎心斋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操幼子,曹丕弟。建安时最负盛名的作家。留存至今的有80余首诗歌,今天最好的版本是黄节的《曹子建诗注》。还有40多篇赋和散文。

曹子建一生分为两期,以曹操死曹丕立为界。曹操在时深得宠爱,欲立为太子,后失宠。原因是:1.在《铜雀台赋》中批评铜雀台;2.手下文士杨修、丁仪等人依附于他,遭到曹操、曹丕父子的嫉恨,曹操怒而翦其羽翼,诛杀杨修。

曹操三分天下时,子建曾跃跃欲试,谋一显身手。在《求自试表》中说:“西灭违命之蜀,东灭不听之吴”;在《薤露篇》中说:“怀此王佐才,慷慨独不群”。在《白马篇》中塑造了一个武艺高强的英雄形象以自况:“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前期在曹操的卵翼下,过着公子王孙的生活。那时的曹子建多幻想,多奇气。后期由于曹丕的迫害,虽在其母的庇护下幸而不死,也只好被迫就范,“五年而三迁徙”,曾封东阿王、鄄王、陈思王,从“藩王”而成为阶下囚。自叹“连遇瘠土,衣食不继”,“经离十载,块然守空,饥寒备尝”。短短的一生,经历了戏剧性的骤然巨变,因此多激愤之作,代表作是《赠白马王彪》。

依《曹子建诗注》说,曹植作品完整可靠者71首,多是怜风月、狎池苑之作。代表作有《吁嗟篇》《野田黄雀行》《当来日大难》《名都篇》《美女篇》《送应氏诗》《白马篇》《赠白马王彪》《七步诗》《洛神赋》等。在《吁嗟篇》中,他自况转蓬:

吁嗟此转蓬,居世何独然。

长去本根逝,宿夜无休闲。

东西经七陌,南北越九阡。

卒遇回风起,吹我入云间。

自谓终天路,忽然下沉渊。

惊飚接我出,故归彼中田。

当南而更北,谓东而反西。

宕宕当何依,忽亡而复存。

飘飖周八泽,连翩历五山。

流转无恒处,谁知吾苦艰。

愿为中林草,秋随野火燔。

糜灭岂不痛,愿与根荄连。

这首诗语言浅白易懂,充分说明他“就范”迁徙之苦。曹植的《七步诗》有两首,六行者见于黄节《曹子建诗注》,四行者见于《世说新语》。有人认为,《七步诗》乃后人伪作。但无论真伪,都形象地说明骨肉自残的悲剧。


稻草人137204261


七步诗

三国·魏 · 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千百年来,曹植所受赞誉颇多。其是建安文学中创作成就最高的作家,其诗歌创作意义,在于使汉魏五言诗歌从民间状态、半文人化半民间状态逐渐向文人化过渡,突出诗歌的心灵化、个性化及艺术特性,从而在某种意义上标志着“文人诗”的诞生。

说起曹植,可能大多数人想到的会是《七步诗》,会是那句“相煎何太急”的凄婉,会是兄弟相残的悲痛。其实曹植的才华远远不是一首即兴而作的《七步诗》所能承载的,七步之内写就千古名篇,反应出的也仅仅是曹植才思敏捷的一面。

曹植的诗歌创作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即邺下和黄初———太和时期,这两个时期诗风虽截然不同,但“词采华茂”则是相同的,其诗歌既保持了乐府民歌“清新流丽”的特点,又改变了汉乐府古朴明朗的语言风格,开始讲究词藻的华美,如《美女篇》:“明珠交玉体,珊瑚间木难。罗衣何飘飘,轻裙随风还。顾遗光彩,长啸气若兰。”辞藻十分华丽。


另外,他的诗又工于起调、结句。起句给人以强烈印象,往往撼动读者心弦。如“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野田黄雀行》),“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杂诗》其一),“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泰山梁甫行》)等等,这些起句均气势非凡,奠定全诗磅礴基调。

曹植对诗歌文人化的贡献,还在于他将儒家的文学传统和庄骚的文学精神融合到五言诗的创作之中,用他自己所理解和把握的文学传统对民间诗歌的艺术传统进行不断的革新。

曹植从小受儒家思想影响,有着弘道济世的人生观,他的情感世界里,呈现出一种自负、期盼、积极干世的情感心绪,时时体现着“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杂诗》其五)的高度自觉性和厚重的社会责任感,体现着奋斗不息的人生观和进取精神。基于这样的理想及信念,曹植在作品中塑造了不少艺术形象来寄寓这种理想,他将儒家的人生境界通过艺术形象作了多侧面、具象化的诗意展示,完成了自我形象的构建与深化,因而,他诗文中便有了猛气四溢的“壮士”、视死如归的“游侠儿”等,他们均有着要奋力于当世的内在精神特质。

此外,曹植诗文中对“美女”的描写,亦正是这种儒家式完美人生境界的体现,这种人生境界不仅需要流光溢彩的外在形式,更在于有饱满丰厚的内在特质,于是,他把人生追求、人生理想附着在他笔下所描写的美女身上,突出外“妖”内“娴”的不俗形象,如《美女篇》、《薤露篇》等。

儒家的文学传统使曹植的作品既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庄雅又体现出文人心灵的自觉与丰富。与此同时,由于后期生命的异常苦闷,现实的严酷,人格理想由无法实现而向相反方面转化,为此他不由自主地乞求于老庄思想为基础的人生观,表现出解脱痛苦的强烈愿望。

钱穆先生曾说:“故纯文学作品之产生,论其渊源,实当导始于道家。”此论是否妥当,另当别论,但钱先生显然是从抒写性灵,歌唱情感方面看待文学作品之产生的,文人化的作品自然亦应包含这方面的内容。道家思想对文学艺术的影响,在于启发艺术家自由、顿悟的心灵,产生幻想浪漫的艺术境界。完成了乐府民歌到文人诗的转变,推动了五言诗的发展:这一条应该算是曹植最突出的文学贡献。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是建安文学的集大成者,建安时期诗歌逐渐与音乐分离,因此在诗歌声韵和形式上,曹氏父子都作出了承前启后的典范作用,诗文既继承了《诗经》、《楚辞》、乐府的风格,又有自己的鲜明特点,完成了乐府民歌到文人诗的转变。曹植更是史上第一个大量写五言诗的人,推动了五言诗的发展,确立了五言诗在后世的主流地位。

千古名篇,万世景仰:曹植诗文辞赋、乐府、书法、画论俱佳,以建安二十五年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作品主要是歌唱他的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后期的作品则主要表达了郁郁不得志的激愤,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气度与精致并存。其代表作《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更成为千古名篇,文坛奇葩。



秦半俠


中国诗史“二源合一流”的嬗变大势,文质彬彬、情文并茂,追求“壮美”的定位,以抒情为本的品格,以五言诗为主的诗体形式,皆由曹植垂范并师法千秋。曹植“一代诗宗”的诗史地位,是由曹植的四大贡献奠定的。

建安诗歌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一座光辉的里程碑。这座里程碑,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然“邺中诸子,陈王最高”(皎然《诗式》),后世言建安诗,也莫不首标曹植。然曹植诗歌的里程碑意义何在?他究竟对中国诗歌有何独特贡献?本文拟从四个方面略抒己见。

曹植诗隐括《风》、《雅》,组织《庄》、《骚》,得《汉乐府》精髓,法《十九首》意象,继往开来,初步确立中国诗歌“二源合一流”的嬗变大势。

中国诗歌发展,明显地呈现出“二源合一流”的大势走向。“二源”即以《诗经》为代表的北方诗学体系,以《楚辞》、《》为代表的南方诗学体系。建安诗歌一代繁盛,正是“得《风》、《雅》、《骚》人之气骨”,二源交汇,南北合流,儒道合一的产物。唐代诗歌革新运动,标榜“汉魏风骨”,正是要恢复或再次确认这个大势走向。然建安诗人真正融二源于一流,远继《风》、《雅》、《庄》、《骚》,近承《汉乐府》与《十九首》,下开盛唐李白、杜甫诸人,得首推曹植。曹操诗21首,全为乐府诗,内容上槁目时艰,肠断民瘼,上古直悲凉,通脱自然,显然继承了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传统和刚健质朴的风格。曹操长于四言诗,似有《诗经》遗风,然许学夷的《诗源辨体》卷四谓其“正是乐府之体,不当于《风》、《雅》求之。”吴乔的《围炉诗话》卷二也谓曹操四言诗“不受束於《三百篇》句法”。曹操的杂言诗,包括一些游仙诗,也似有《庄》、《骚》韵味,但主要还是源于汉乐府的杂言体和游仙诗。所以沈德潜《古诗源》卷五称“孟德诗犹是汉音”。曹丕诗一半以上为乐府,并且“乐府酷是本色”(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二);曹丕工于言情,大量抒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别怨,这也显然“源出于《十九首》”(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五);王粲为“七子之冠冕”,相比之下,他受汉乐府和《十九首》的影响较小一些,王粲存诗20首,乐府诗仅有5首,其诗从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皆与《十九首》相差较远;王粲诗更多地受到诗、骚的影响,这正如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七所说,王粲诗乃“小雅、变风之余”,刘熙载《艺概》卷二也谓“王仲宣诗出于骚”,其余“六子”存诗太少,不足论。而曹植乃“风、雅之苗裔”(潘德舆《养一斋诗话》卷一),曹植自己也以“有应风雅”相标榜(《与杨德祖书》),读曹植《送应氏》、《泰山梁甫行》、《情诗》、《门有万里客行》等,这一点,不言而自明;同时,曹植《飞龙篇》、《远游篇》等游仙诗,“与《楚辞》同意”(郭茂倩《乐府诗集》卷64),《杂诗》六首,“原本于《离骚》”(吴淇《六朝选诗定论》卷五),所以刘熙载《艺概》卷二也谓“曹子建诗出于骚”;并且,曹植诗也多乐府,“参其乐府,皆汉氏之韵”(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二);《南国有佳人》等游子思妇诗,“全法《十九首》意象”(同上)。因此,吴淇《六朝选诗定论》卷五谓“子建之诗,隐括《风》、(傩》,组织屈、宋,洵为一代宗匠,高踞诸子之上。……然不能不推子建为极者,盖有得于诗家之正派的宗也。”将曹植作为《风》、《雅》、《楚辞》的正宗传人来推崇。丁晏《陈思王诗钞原序》也谓“诗自《三百篇》、《十九首》以来,汉以后正轨颛门,首推子建,洵诗人之冠冕,乐府之津源也。”也将曹植作为诗家“正轨颛门”,作为上承《诗经》,下开陶潜、李白、杜甫的“诗家正宗”来标榜。

建安诗歌,正处于承上启下,“二源合一流”的交汇处,“三曹七子”皆为此作出了自己的贡献,然真正以诗歌实绩确立这个嬗变大势者,当首推曹植。

《中国史》说得好:曹植诗,“既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庄雅,又蕴含着《楚辞》窈窕邃的奇谲;既继承了汉乐府反映现实的笔力,又保留了《古诗十九首》温丽悲惨远的情调。这一切都通过他凝聚在五言诗的制作上,形成了他自己的风格,……这是一个时代的事业,却通过了曹植才获得完成。”曹植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钟嵘《诗品》卷上),初步确立中国诗歌“壮美”的美学定位和文质彬彬、情文并茂的发展道路。


桂系前进吧


对文学的贡献简单的说有:1)洛神赋、鱼山赋、七步诗等佳作起到引领作用,开启古文言诗赋的细腻的描写等;2)诗词写实,表达主张;3)不拘泥于诗词创作的创作环境等条件。


儒道鸿业传承术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