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给二年级小学生讲鸡兔同笼问题?

赤裸裸的浪费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在这个过程中,不光留下了四书五经等儒学经典,唐诗宋词等文学作品,也留下过许多数学和科学的著作。例如汉朝时成书的著作《九章算术》,总结了自秦代以来中国的数学成就,收录了246个数学问题,涵盖图形、比例等内容,并提出了方程组和勾股定理的思想。魏晋时期的数学家刘徽的著作《九章算术注》弥补了《九章算术》缺少定义和证明的缺陷,又将中国数学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问题出处

南北朝时期,中国又出现了另一部数学著作《孙子算经》,他的作者“孙子”并不是春秋时期的军事家,具体身份已不可考。在这部著作中最著名的一个问题就是“鸡兔同笼”问题。这个问题对整个世界的数学界都有很大影响,比如传播到日本,就称为“龟鹤算”。现在,鸡兔同笼也收录在我国的小学课本中。

鸡兔同笼问题的原文是:“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

意思是说:现在笼子里有鸡(雉)和兔子在一起。从上面数一共有三十五个头,从下面数一共有九十四只脚,问一共有多少只鸡、多少只兔子?

古籍解法

我们知道:鸡和兔子都有一个头,鸡有两只脚,兔子又四只脚。现在已知鸡和兔子的头数和脚数,求鸡和兔子各有多少。孙子算经中也给出了算法:

“上置三十五头,下置九十四足。半其足,得四十七。以少减多。”

我们来翻译一下:

首先,将脚的总数除以2,即94÷2=47

然后,用这个数字减去头数35,即47-35=12就是兔子的头数。

于是鸡的头数自然是用总头数减去兔子头数,35-12=23只鸡。

这个算法的原因在哪里呢?我们来解释一下。

首先,用脚数除以2的含义就是让每只动物的脚数都变为原来的一半。鸡原本有两只脚,抬起一只金鸡独立就好。兔子有四只脚,需要把两个前腿抬起来。这样一来,每只鸡有1只脚,每只兔子有两只脚,一共有94÷2=47只脚。

第二步,将脚数47减去头数35得到12。这个意思是说:让每只动物的脚再减少1只。由于鸡已经金鸡独立了,再减少一只就坐在地上了。兔子还剩下2只脚,减少1只就是单腿站立了。

由于此时鸡已经没有脚了,而兔子只有一只脚站在地上,所以这12只脚就代表了12只兔子。一共有35只动物,所以鸡就是23只了。

总结起来,《孙子算经》的算法就是利用脚数的变换,将“鸡2只脚、兔子4只脚”这个麻烦事变成“鸡没有脚,兔子1只脚”的简单事。在《奔跑吧兄弟》中的男嘉宾包贝尔就是利用这种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瞬间圈粉无数。

方程解法

当然,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还是有点复杂。每个问题都要重新分析和求解。在现代数学中,方程法是解决这种问题的利器。其实,在《九章算术》中就提出了“方程”的概念。只是,中国古代对于方程尤其是高次方程的解法还停留在数值解阶段,没有给出通用的解析解。

如果我们用方程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整个解法就变得非常傻瓜化了。

我们设鸡有x只,兔子有y只,那么鸡有2x只脚,兔子有4y只脚,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可以列出方程组:

这是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它的基本解法是消元法,即把某个等式中的x或y消掉,求出另一个量来。

首先,我们对第二个方程两边同时除以2, 得到:

然后,我们再用这个新的方程与第一个方程两边做差

再把y=12代入第一个式子

我们会发现,孙子算经将脚数除以2再减去头数的做法其实与方程解法中的首字母化成相同,再做差的方法如出一辙。只可惜,我们的数学研究多数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而缺少更加普遍系统化的解法总结,西方数学家在这方面的工作则深刻的多。

也许,在许多国人看来,问题解决就好,不需要再花精力去研究纯数学这种“无用”的知识吧。然而,许多一流的数学家都不是为了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而研究数学,他们只是因为对数学的热爱和兴趣。而他们的成果却在不经意之间、或在几百年后,深刻的影响了世界。


留个作业

讲了这么多,是不是可以留个习题了?《九章算术》卷8种有这样一个问题:

“今有上禾三秉,中禾二秉,下禾一秉,实三十九斗;上禾二秉,中禾三秉,下禾一秉,实三十四斗;上禾一秉,中禾二秉,下禾三秉,实二十六斗。问上、中、下禾实一秉各几何?”

意思是说:现在这里有上等黍3捆、中等黍2捆、下等黍1捆,打出的黍共有39斗;有上等黍2捆、中等黍3捆、下等黍1捆,打出的黍共有34斗;有上等黍1捆、中等黍2捆、下等黍3捆,打出的黍共有26斗。问1捆上等黍、1捆中等黍、1捆下等黍各能打出多少斗黍?

显然,这是一个三元方程问题,大家可以尝试着用算术法和方程法,把它解决。


李永乐老师


鸡兔同笼是古代的趣题!在人教版四年级数学广角有介绍相关内容。就二年级学生思维能力来讲理解还是稍微吃力些。我是王老师,致力于小学数学的精品问答!我介绍两种低年级学生相对比较容易理解的方法。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理解不了也不要强求,毕竟才二年级。

“鸡兔同笼,有20个头,54只脚,鸡兔各多少只?”

列表法

从一只鸡开始,逐个逐个试。把试的结果填入表格,直到满足题目条件。这个方法笨是笨了点,但孩子应该可以容易理解。

鸡飞法

可以让妹妹展开想象,20只我们先不区分鸡和兔,都叫小动物。

20只小动物都抬起两只脚 。

→ 抬起的脚总数:20×2=40;地上脚总数:54-40=14只。

鸡抬起两脚相当于飞走了。地上只有兔子两脚站立。

兔子数量:14÷2=7只;

鸡的数量:20-7=13只。

结语

鸡兔同笼及其拓展题目,放在整个小学阶段,对于大部分学生都是比较难搞明白的问题之一。你尝试下以上方法,年龄不到,不必强求!

欢迎多多赞,转,评支持原创精品回答。

关注头条号,学习更多好玩的数学知识。


一学堂王老师


这是个考思维的古老数学趣题,大约在1500前《孙子算经》就有记载。解决问题用的是砍足法。

有个杨乐解题的故事,就是用这个方法解决的。给小二年级讲这个题目,目的是侧重开发数学思维方式,增加趣味性。

这个故事可以简述为一首诗:

三山兔子两山鸡,

头够360,腿够1100,

问:几只兔子几只鸡?

有若干种解法,但对小学二年级学生,应该用加减法解法,也是最容易理解的方法。

杨乐用《孙子算经》解法是这样的:

假设这些鸡和兔都是经过训练的,现在让它们都抬起一半的腿。那么剩余腿数为:

1100÷2=550(条)

得兔子数为:550-360=190(只)

鸡为:360-190=170(只)

给小学二年级讲,注意要点:引导挖掘隐含条件,题目中没说的,但又存在的,一只兔子四条腿一个头,一只鸡两条腿一个头。

该问题可以进一步简化,先让小学生算,六条腿两个头;八条腿三个头;十条腿三个头等等,一步一步引导。

必须有的是,一定要帮他们归纳出解决该类问题的思路,才是真正的目的。


李先生


这个问题要是讲给初中生,那就用二元一次方程组,好理解也很好算。如果要给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讲的话,那就要不但好理解还要有趣。

假设我大喊一声‘立正’所有的兔子都站了起来,这样兔子也就有两只腿了,那么和鸡的腿就一共有360*2=720条,但实际上是1100条腿,那么少了1100-720=380条腿就是兔子举起来的。所以兔子就有380÷2=190只,鸡有360-190=170只。

给小学生讲解,要结合他们的认知水平,采取生动有趣的方法,让他们容易理解和掌握。必要时也可以让他们加入进来,进行角色扮演,寓教于乐!


远方色彩


二年级?!

如果一定要讲的话,应该只适合“列举法”,也称“枚举法”或“列表法”,教孩子反复采用乘加混合运算验证是否符合题意,足以发展孩子的枚举法数学思维,为将来的租船问题、二元一次方程、一次函数等知识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客观的说,一般的孩子用“假设法”或其它方法讲这个问题都是白讲,别费那个劲,搞不好还会降低孩子多数学思考的兴趣和积极性。

欢迎关注【家庭教育智慧】,一起探讨孩子教育的点点滴滴。


家庭教育智慧


买些两条腿的小道具,演示给她看,小孩幼时没有训练过逻辑思维的可能理解能力慢些,通过做实验的方法更直观。

另外平常可以多做下这类习题,比如家里来了三个客人,需要添几只碗几只筷子?主要是让她掌握正确的思路,然后触类旁通。数学不能学死,解题思路很重要。

阳光全职妈有篇《在生活中教会孩子数数计算》可以参考下。


阳光全职妈


鸡兔同笼,40个头,100只脚。
假设都是鸡,应该是80只脚,为什么少了20只脚呢,因为里面还有兔子呢

一只兔子比一只鸡多2只脚,那一共多了20只脚,是几只兔子多出来的呢?

忘了是几年级的问题了,我当时跟孩子这么说的,他一下子就知道思路了,希望帮到你


Internet小蚂蚁


给个例子:鸡兔同笼,有头36个,脚120只,问兔有多少只?可以有一个很有趣的方法,就是告诉她你手上有一个指挥棒,可以让每只动物都抬起一只脚,地上还剩120-36=84(只)然后鸡剩一只脚,兔剩三只脚,然后你又指挥一次,让每只动物又抬起一只脚,这时候鸡飞起来了,兔还剩两只脚在地上。84-36=48(只)48只脚就是兔子剩在地上的脚,48÷2=24(只)所以兔子有24只。


无敌可爱思


谢邀请。不太了解小学知识。但是这种方法就是总结规律。一兔子与鸡脚数不同。二用脚的只数减去头数乘以2.即[脚的只数一头数X2]÷2就是四脚动物,余下的就是两脚动物。以上回答如有不当请指教。


国学小鸟


这也太扯了吧。小学二年级,你知道学什么不??

鸡兔同笼,我没记错是五年级的课程!

这就类似,你初二,然后我教你导读一样荒唐。

除非你妹妹,已经有很好的基础了,否则根本讲不通。啥东西能空中盖楼啊。

你信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