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刀隊」此役獲勝之後,日軍對中國軍隊手中的大刀提心弔膽

“大刀隊”此役獲勝之後,日軍對中國軍隊手中的大刀提心吊膽

1933年3月,遼、吉、黑抗日後援會派出代表,來到長城前線,慰問二十九軍的戰士與傷員,此時剛經歷過一場與日本鬼子的浴血奮戰。慰問代表聽到一個傷兵說:“我這一回真不夠本,我掄起大刀砍了兩個日本兵,忽被另一個日本兵用刺刀刺傷我的屁股三處,我掄起大刀砍過去時,身體已無力。如果我再遲半小時受傷,還可再殺十多日本兵。”

“大刀隊”此役獲勝之後,日軍對中國軍隊手中的大刀提心吊膽

發出這等感慨的,正是長城會戰中,參加喜峰口戰鬥29軍的戰士。長城會戰中的喜峰口戰鬥,是29軍“大刀隊”揚名之戰,此役之後,日本鬼子畏中國軍人的大刀,如畏鬼神;而中國軍民聞“大刀隊”之名,則振奮激昂,一首“大刀向鬼子頭上砍去”傳唱大江南北,激起無數熱血青年參軍報國之心。

“大刀隊”到底建為何時?是什麼建制的部隊?是否就是馮玉祥組建的“手槍隊”?這些問題,已經有人經考證後得出過一些答案。但我想提出我的看法,我以為:狹義的“大刀隊”是指由趙登禹將軍率領的,在喜峰口戰鬥中,手執大刀對日軍發動夜襲的29軍第109旅官兵,而廣義的“大刀隊”,則是參與抗日的29軍全體將士。

“大刀隊”此役獲勝之後,日軍對中國軍隊手中的大刀提心吊膽

“大刀隊”此役獲勝之後,日軍對中國軍隊手中的大刀提心吊膽

日軍發動了九一八事變佔領了東三省,此後,繼續侵略中國的步伐,1933年發動了“山海關事變”,日第8師團在飛機和艦炮的支援下,攻佔山海關。之後,關東軍司令武藤信義又下達了進攻熱河的命令,分三路向熱河進攻。熱河省主席湯玉鱗率部主動撤離承德,致使日軍先頭分隊騎兵第8聯隊128人不費一槍一彈佔領了承德,熱河淪陷,令日寇一時氣焰囂張。

日軍佔領了山海關與熱河後,就把戰線推到了長城沿線,中國軍隊與日寇就燕山山脈上的長城各關口及附近制高點,展開爭奪,“長城抗戰”爆發。

喜峰口為冀東長城上的一個關口,口外群峰聳立,險要天成。長城蜿蜒,為華北之屏障,為冀、熱之咽喉。喜峰口之左為潘家口,臨灤河扼長城,右為鐵門關、董家口。“大刀隊”夜襲日軍的戰鬥,就發生在這裡。

“大刀隊”此役獲勝之後,日軍對中國軍隊手中的大刀提心吊膽

宋哲元將軍早在山海關失守之後,就向北平軍分會請纓殺敵,後奉命集結所部準備作戰。29軍士兵聽到要開去抗日,未等到開拔費,就立即出發,在集結地等待命令。

1933年3月9日,日軍混成第14旅團以兵、騎、炮聯合部隊,在坦克、裝甲車、野山炮的配合下,殺到喜峰口外,向防守該地的成福鱗部進攻。守軍一觸即潰。當日,日軍佔領第一道關口。形勢危急,宋哲元立即命令29軍第37師前鋒向喜峰口急行軍。

第37師第109旅到達喜峰口後,迅速佔領喜峰口及其左右的董家口、鐵門關、潘家口各要點。此時喜峰口東北制高點已被日軍佔領。旅長趙登禹急派王長海團長率部反攻。激戰數小時,肉搏數次,守軍將制高點奪回。

3月10日,雙方爆發了爭奪關口的戰鬥。日軍在炮火掩護下向喜峰口及其兩翼陣地猛攻。趙登禹旅與前來增援的第113旅英勇抵抗,但因中國守軍裝備差,雖給日軍以殺傷,自己損失亦極大。

3月11日,敵軍要奪我所佔領之山頭,衝鋒五六次,都被我英勇的戰士所擊退。其中有一個山頭,因敵人幾次衝鋒,互得互失爭奪激烈,最後我軍仍以潛伏不過之戰術,待敵人衝至我前沿達五六十米時,以手榴彈、大刀衝出砍殺,斃敵五六百人。

“大刀隊”此役獲勝之後,日軍對中國軍隊手中的大刀提心吊膽

喜峰口一帶山谷險峻,土堅石頑,無法修築掩護工事。敵人之飛機大炮卻發揮其所長,肆意濫炸。假如白天正面進攻,因我軍之軍事裝備不如敵人,必定對我不利。乃計劃於3月11日夜,採用迂迴戰術,給予敵人以大規模之夜襲。

當晚薄暮時分,趙旅長帶傷自告奮勇率董升堂團、王長海團由左翼出潘家口,繞至敵右背側,夾擊喜峰口西側高山之敵;佟澤光旅長率李九思團,仝瑾營團由右翼經鐵門關出董家口繞至敵之左側背,夾擊喜峰口東側高山之敵。王治邦旅則配置在正面,待得到趙旅襲擊得手之信號後,即行夾攻。

此時正值第二十九軍與敵接觸交戰之第三日,敵軍碰到我軍之精悍部隊,連日緊張作戰,不得休息,精神是非常疲憊的。因此除在老婆山部署一部兵力警戒外,其餘的步、騎、炮兵都在小喜峰口以北各個村中強佔民房,高枕鼾臥,絕沒料到我軍會深入虎穴,予以夜襲,所以思想上無絲毫戒備。

“大刀隊”此役獲勝之後,日軍對中國軍隊手中的大刀提心吊膽

趙登禹旅長率兩個團勇士,出潘家口,路途較近,拂曉前即到達敵之夜營地。乃用包抄法,進入各村,手揮大刀,逢敵便砍。因未曾開槍,故未驚醒熟睡之敵人,進展非常順利。其中董升堂團佔領了小喜峰口,將敵之騎兵一個連約200餘名及步兵兩個連大部砍死。王長海團佔領了狼洞子和白臺子敵軍之炮兵陣地,計砍死砍傷敵之炮兵600餘人,其指揮官亦駢首就戮。繳獲敵輜重糧秣彈藥一批,鐵甲車數輛,大炮18門,槍數百支。因夜深山險,大喜峰口之路口被我軍設障堵塞,不便運輸,無法帶回。除帶回槍支彈藥和所有炮閂、瞄準鏡外,其餘全部加以破壞或焚燬。

“大刀隊”此役獲勝之後,日軍對中國軍隊手中的大刀提心吊膽

佟澤光旅所經之路程較遠,除王崑山營挺進至白臺子以北,將通往寬城子的凹道破壞堵塞,以截斷敵人之後援外。其餘都由鐵門關沿大長城西側之高地向西進攻。由於趙登禹佔領白臺子敵陣地後,把繳獲之敵輜重車焚燬時,火光熊熊,以致被老婆山之敵人發覺,星夜急馳來應援,將未被殺盡之殘敵救出。

“大刀隊”此役獲勝之後,日軍對中國軍隊手中的大刀提心吊膽

時及拂曉,敵我兩軍仍在激烈地進行混戰,雙方互有傷亡。待佟澤光旅趕到接應,將敵擊潰,我軍就各以原路折回。

29軍的這次夜襲,給予不可一世的敵人以沉重的打擊,其意義不僅在於殺傷日軍人員,繳獲敵人軍械輜重,更在於在心理層面上,使氣焰囂張的日軍對“大刀隊”手中的大刀,心生畏懼。

在隨後的羅文裕戰鬥中,我軍在戰陣之上,又繳獲了許多敵人特製的防大刀護器。他們將鐵皮製成領條,捆在頭頸裡,好象西裝襯衫的硬領子,企圖用這種可笑的護器,保住他們罪惡的頭顱。

從這場夜襲戰,我們可以看出以下三點:

一、參與此次夜襲的確實有29軍的“手槍隊”,但凡參與此次夜襲的部隊,全部裝備大刀,夜襲中也都使用大刀,與敵白刃廝殺,“大刀隊”作為民間稱呼,應是由於這次取得重大戰果的夜襲極大地鼓舞振奮了民心,人們應是以“大刀隊”稱呼,所有此役中英勇殺敵的戰士。

二、大刀衝鋒和夜戰夜襲是這次戰鬥取勝的關鍵,也是宋哲元將軍訓練29軍的主要內容。他在訓練29軍時,要求29軍戰士每星期進行夜戰、夜行軍演練,每次至少3、4小時。而且要求29軍戰士能在伸手不見五指的夜幕裡可以挖掘軍壕。另外,宋哲元還非常注重戰士體能訓練,遠戰靠戰器的為力,近戰則靠強壯的身體,29軍除了士兵的正操外,還加練單槓、木馬這種體育項目,增強戰士的體能和靈活性。所以,從這些方面講,平日訓練才是此次戰鬥取勝的重要原因。

三、大刀作為29軍的基本裝備,人人都有。戰時,如有白刃突擊衝鋒的需要,隨時可以選擇士兵,組成臨時的“大刀隊”,29軍可以說人人都可以是“大刀隊”,所以,我說廣義的“大刀隊”是29軍全體官兵。

“大刀隊”此役獲勝之後,日軍對中國軍隊手中的大刀提心吊膽

說完這三點,也回答了有關“大刀隊”的問題。

我再來反駁前面的“大刀隊”拼不過日軍刺刀的問題。

這種觀點普遍認為:大刀對刺刀在技術層面上存在劣勢。

他們認為:刺刀長而大刀短,日軍的三八式步槍槍身長127.6釐米,裝上30式單刃刺刀後全長可達166.3釐米,“大刀隊”的大刀長短不一,以北平工廠生產的規格比較統一的大刀為例,刀身加刀柄全長不過90釐米,俗話說:“一寸長一寸強”,刺刀勝在長度。

刺刀使用靈活而大刀沉重,刺刀的攻擊方式主要是刺擊,動作幅度小,活動方便靈活,而且攻擊路線是直線,攻擊距離短,速度快;大刀則以劈砍為攻擊,需要盡力揮動,攻擊路線為弧線,攻擊距離長,速度慢。

我的反駁是:大刀拼不過刺刀,並不是現在才有的觀點。如果把加上刺刀長度接近170釐米的“三八大蓋”看成一把冷兵器時代的長槍,那麼,早在明末清初的吳殳在所著作《無隱錄》中就說:“每見單刀高手,平日侈曰破槍,乃至赴敵莫不擎槍而勝,則其實用可知矣。蓋短器降長,為碓鬥壅塞,槍至於不能出後手,乃為短器所困,行列稍疏,短器無破長之理。”可見,槍法的威力,早有人看到。

不過,在後面他又忽然說:“單刀敵輕長之器,則避其虛而擊其實,何也?槍之虛處,變幻百出,必非刀能所御,而實處唯有一杆,苟能制之,則無以用其虛矣。”這等於又給出了刀法破槍的方法。現在先不管這方法是否有用,這隻能說明一個老觀點,武器本身是不會動的,靜態地比較誰強誰弱,是沒有意義的。況且刀與槍同樣是冷兵器,本身不存在現代高科技武器的代差,就更不適合做紙面的比較。兵器是死的,人是活的。大刀和刺刀就算存在長度和靈活性上的差別,但在兩人的搏鬥廝殺中,在這種動態的對壘中,是完全可以忽略不計的。

“大刀隊”此役獲勝之後,日軍對中國軍隊手中的大刀提心吊膽

最後,我想說一下,當時對“大刀隊”的輿論宣傳問題。現在有人說,當時對“大刀隊”的宣傳,神話了“大刀隊”。我要說,第一,當時中國形勢危急,日本侵華蓄謀已久,軍國思想深入日軍骨髓,戰爭動員充分;反觀中國此時國內軍閥混戰,人心渙散,遇此大敵,自信心缺乏,戰爭動員也不充分,急需一場勝利,提振人心,為此後持續抗戰做軍事動員,從這一點上看,對“大刀隊”的宣傳不僅是完全必要的,也是急需的、緊要的。第二,不是神話了“大刀隊”,而是“大刀隊”本身就是一個傳奇,抗日戰爭的時代,戰場已完全被熱兵器主宰,但冷兵器身上所傳承的那種古典文化,是熱兵器所無法傳達。刀與劍在漫長的傳統農業社會中,已經與“忠義”“武勇”這些信念深深捆綁在了一起,成為一種符號,以致於人們一看到刀劍,在潛意識中就能喚醒這些信念。如同當時人們看到大刀,就激起愛國殺敵之情一樣,這是熱兵器諸如槍、炮無法做到的。意志力的強弱,在中日裝備差距懸殊的抗戰中,恐怕要比武器的好壞更加重要。大刀作為一種精神象徵,在增強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戰力意志方面,是功不可沒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