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摹到底是临其外形重要,还是临摹笔意重要?

书法影响力


学习书法“外形”可以临摹,但笔意是临摹不来的。只能领悟,或称“仿其笔意”。

书法如此,绘画也一样。所谓笔意,其实就是指作品的整体风貌,是婉丽、雄强、还是平和……等等如此。

临摹,其实应该是先摹后临。摹分双钩法、单钩法和满摹法。摹书的作用是能帮助学书者把握结构,加深对字帖精微细小处的理解。。。

而临帖又常用三种方法,即对临、背临与意临。

这里所涉及的笔意问题,也就包括在临帖的“意临”阶段。

临帖是学习书法最主要手段,是培养眼、手的准确配合能力,既要学帖中的笔法、结构,又要学其精神,缺一不可。所以“形体”与“笔意”是相辅相成,都很重要,不可偏废。

孙过庭指出“拟之者贵似”,是临帖的基本原则。古人称书贵神似,是对书写造诣较深者提出的更高要求。

书法作品神寓于形,神好比烛之光芒,形好比烛,无烛何来光芒?下图为唐蒋善进临智永《千字文》及赵孟頫临《兰亭序》,可以说是形神皆有所得。




临写实际上是一种技巧的训练,书写者通过观察、分析与研究,基本了解字帖用笔、结构、章法、墨法等特点,然后才能认真模仿。到熟练之后,才能看一行写一行,胸有成竹,意在笔先。如看一笔写一笔,则枝节拼凑,形神俱散。

临就是不看字帖,纯粹凭个人记忆默写出与字帖一致的字来。有人称此为“印象性临写”,它是在对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临写的高级阶段。其优点是缩短了书写者与碑帖之间的心理距离,做到物我相融。所以有的人终日对临,虽能维肖其面目,但恐一日无帖,则茫然无把握,反被古人法度所囿,不能摆脱窠臼,竟成苦境也。。。

问题中的“笔意”,其实就是“意临”。是书写者根据自己创作训练需要,在范本中摄取某些与其需要相契合者。此法重神似,形似易、而神似难。所以它是临帖的最高阶段。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对此有极为精妙的描述:“临帖如骤遇异人,不必相其耳目手足,当观其举止笑语,精神流露处,庄子所谓目击而道存者也。”相其耳目手足,是求形似;观其举止笑语,精神状态,是求神似。他用目击道存的哲理说明了神似的重要性。

相传王羲之临钟繇《丙舍帖》、苏轼临王羲之《讲堂帖》、以及米芾、董其昌、王铎等人,皆擅长意临之法。

苏轼在其《临讲堂帖》中称:“此右军书,东坡临之,点画未必皆似,生颇有逸少风气。”明祝允明评米芾临书也称:“老米临《兰亭》全不缚律,虽结体大小亦不合契。盖彼以胸中气韵稍步骤于乃祖而发之耳,上下精神,互为流通。”明董其昌也称:“余学《兰亭》,皆以意背临,未尝对古刻,一似抚无弦琴者。”他们这些不拘于法,不失于法的精神契合,就是意临、笔意之妙。。。
明董其昌临《韭花帖》


清王铎临《兰亭序》

清何绍基临《兰亭》

清王文治临《圣教序》

而应引起学书者注意的是:意临、笔意决不是信笔乱写,不深谙笔法,没有相当造诣者,是无法通过意临而获益的。那些缺少天分,自以为是的人,往往不屑对临,而倾心于意临、笔意……其结果必然是意临而不得其意,到头来只是空耗岁月而一事无成。



临池管窥


这个问题不能简单的说那个重要。视临摹者的功底而论。

初级乃至中级书法爱好者,临帖当以形似为根本。这个阶段处于学习期。尽力做到形似尚且不能,形不似,必定是笔法不对。笔法都没有掌握,如何能知其笔意?


孙过庭在书谱中很明确的指出,拟贵似 。拟就是临帖。临摹不能相似,形质尚且雕疏,运笔的方法还没有完全理解,却想要妍妙神奇,意韵遄飞,是不现实的。

高级别的临帖,则取笔意为上。这个级别的人,对书法的各种笔法与章法早已了然于胸。临帖不再是为了形质的模仿。已经没有必要再从临帖中去学习笔法章法之类的东西。而是根据字帖中的笔意进行再创作。


笔法和笔意,不是一回事。什么是意?就是你的观感。每个人的观感都会有所差异。就拿虞世南与褚遂良临摹的兰亭序来说,他们都是顶级的名家,这一点不会有任何异议。他们同临的兰亭序,虞世南临写的圆润遒丽,褚遂良临写的则娟秀劲健。这都是自己从字帖中接收的信息,又在大脑中进行过滤处理,最后反映在笔尖上。


在还没有建立起自己的笔法体系之前,不要去想笔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感体验。但是,手上的能力达不到你内心达到的高度。你能有非常好的体检,而手中的笔却不能按着你心里所想的去表现,那是没用的


子衿tjk


所谓“外形”、“笔意”都是虚词,落不到实处,所以这个问题困扰之下,就是很多人临了半天,离开字帖就还是不会写字的现实,很残酷!

解决之道,在你的问题之外:

临摹最重要的临“法”!——既然是书法,你不临学法则,临那些各型各色的外形有毛用?至于“笔意”,更是虚妄的诱惑而已。

进一步讲,临什么“法”?

说是“笔法”,这个词大家又会小看,所以我不用这个词。

我说一个更为关键的词——手法——临摹最重要的是你要揣摩出书家写字时候的手上动作。所以我一直秉持一个观点,临摹的功夫在纸面上。

看不到帖字以上的书写空间,你临一辈子也是枉然。

所以临习书法的开始阶段,和学武术一样,是“正手脚”。姿势动作正确了,发力才正确,拳法、书法的精髓也就慢慢能摸到门道了。


书法入门


一、同样重要

我认为这是个伪命题,因为笔意即外形,外形即笔意。也就是说,笔意是我们在书写书法的时候,所要达成的外形的手段。而笔意,又通过书法的外形来表现。

所以,这两者是互为表里的一体化概念,不可分割,也不可割裂,因此,无论外形还是笔意,其实都是重要的,都是不可抛弃的。

有些答主认为,外形和笔意其实是形与神的问题,亦有些答主将其概括成法度法则的问题,恕我直言,我不敢认同。

二、形似与神似

让我们简单梳理一下这几这之间的关系。

首先,形似和神似是两种不同的临摹效果。请注意,是临摹效果。在一幅书法作品里,确实存在形与神的问题,但是绝无可能存在形似和神似的问题。

所以,形似和神似的问题争论,是相对于临摹书法的书法作品来说的。比如,某个人现在正在学习颜真卿的祭侄稿,这个时候,他所采用的手段是临摹。

当他把他临摹的作品拿出来,供大家欣赏,品评的时候,我们将颜真卿的原作和临摹者写的一对比,就知道了,哪些地方确实是临写的比较像,哪些地方又确实是不像的,哪些地方他写的确实是神似的,哪些地方确实是形似的。

但是,假若这个人确实学的比较好,学习一段祭侄稿后,就开始创作了,当我们拿出他自己进行书法创作的作品来看的话,我们自己再去评价的标准,就不会用神似和形似这样的标准和尺度了。

因为形似和神似的存在,其实是有一个对比参照物,它的存在才有了意义。既然这个人进行的书法创作是没有具体的参照物的,所以也谈不上神似与形似的问题。

三、形与神

但是这幅作品到底存不存在形与神的问题呢?这就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了。我们去评价书法作品,通常不会用神和形这样的逻辑来评价书法的。

甚至我们可以展开一个联想,假如一个人面对一个人的书法作品,开始了他的批判,他说:

你这幅书法作品写的很好啊,形表现的很到位,神采缺乏啊。要是能做到形神兼备那是最好的!

但是我们可以在旁边追问这个人,请问,您说,这幅书法作品的形是好的,请问依据在哪里?怎么样就知道这幅作品的形是好的呢?有没有一个参照系?是相对于谁的标准来的呢?是王羲之还是颜真卿?是欧阳询还是赵孟頫?

另外,至于神采有没有,您又是怎么得知的呢?假若们承认书法是一门表达人们精神、情感的艺术,那么,书法表达的,是我个人、私人的精神气质和所思所感,您又如何得知这幅书法作品断然全无神采的呢?

四、形与神的虚无性

当然,我们在这里也并非全然否定神与形在书法评价中的作用,因为全盘否定其作用又会让我们解读艺术的能力丧失。但是,只运用这样的逻辑来进行思考是危险的,因为,最终形与神只存在于缥缈的艺术感觉之中而无法具体化,因此,不仅这样的言论失之准确,也会让观者一头雾水。

因此,形似和神似所使用的场景在于临摹中的书法评价。而神与形则应该在书法作品的评价中谨慎使用。否则会让整个评价陷入混乱和虚无。

五、形≠外形、神≠笔意

但是,这里的神与形,是不是就可以简单等同于笔意和外形呢?当然不是。

笔意,当然不是笔画的意思或者说书法家在书写过程中蕴含的意境。当然,我们不能也无法否认意境的作用以及书法家通过笔意所营造的艺术境界。但是笔意并不是境界本身,他应该是独立于境界之外的艺术手段。

因此,书法中的笔意,我们倾向于认为是书法家在书写过程中的意图。简单说,就是笔墨的起承转合以及俯仰高低。而之所以书法家要有这样的意图,原因就在于书法家要透过这样的手段,来塑造不同的造型,这个造型,我们既可以理解为外形,也可以理解为形。

因此,在这里,笔意和外形是有着内在逻辑关系的两个事物,他们深层次的关系制约着书法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因此,笔意和外形,是同时属于形,这一部分的两个重要分支,而神则是独立于形之外的存在,因此笔意和神并无直接的、对立关系,也就不可一一对应了。

六、不可偏废

因此,假如我们将神、形、神似、形似、外形、笔意这几者之间的关系弄清楚了之后,我们在面对开始时候那个问题,就显而易见了,学习书法,临摹当然既是注重外形的,也是注重笔意的。

因为,笔意即外形,外形即笔意,两者不可分割。但是这样问题,如果同样的在临摹学习中,以神与形这两者的学习为选择对象的话,仍然可以按照这样的逻辑进行推演,只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他们不是一一对应的逻辑关系。

七、形与神——互为表里

形似是神似的基础,神似是形似的延伸。假如形似是地基,那么神似就是高楼大厦,没有地基,高楼大厦也不可能安然矗立。但没有神似,地基永远也不会达到高楼大厦那样的高度。

因此,再临摹学习中,二者亦是不可偏废的。

八、书法法度与形与神之间的关系

法度在书法中确实占有重要地位。但是正如我们在学习外语时候,语言的语法对于语言学习的意义一样。学习语法,确实有助于我们理解和运用语言。但是语法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当我们和一位外国友人聊天时候,我们有时候所严格遵循的语法恰恰有时候会成为别人眼中的笑柄。

所以,法这一抽象概念可能不能解决问题,只能是在学理上对于理解书法有帮助。


松风阁书法日讲


谢谢大家讨论书法的“形”和“神”的问题。我是千千千里马,我们一起谈谈书法的形神问题。

书法的“形”和“神”是书法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本质内容。


所以,学习书法,一定要学到经典的“形”和“神”,以达到形神兼备,为临摹经典书法作品的最高境界。

事实上,不但临摹书法作品需要形神兼备,就是书法创作也以达到“形神兼备”为最高艺术准则。


那么,什么是书法的“形”?我们简单说,书法的“形”就是每一个笔画的外形。比如,一个点是“杏仁点”还是“悬胆点”,这是有区别的,如果要把“杏仁点”写得不是“悬胆点”,这就是一个“形似”的问题。

把一种字体的“形似”搞清楚,临摹准确,这也是不容易的事情。所以初学书法,一定要先把“形似”解决好。这是我们进一步学好书法的基础。

当年林散之先生拿着自己的习作拜访黄宾虹先生。黄宾虹看了林散之的书法以后说,你的书法太形似刻板了。

这说明,林散之在学习书法的形似上面,是下了很大功夫的。

那么,黄宾虹为什么还批评林散之的书法太刻板了呢?

这就引出“神”的问题。说实在的。什么是“神”,从古至今,都没有一个具体完整的说法。

我们根据实践理论来看,书法的“神”,主要体现在“三笔”上。

即:笔法、笔意、笔势这三个方面。

笔法,具体说,就是通过用笔方法产生的点画效果。

我们前面提到的“杏仁点”和“悬胆点”之所以不同,主要是用笔不同而产生的艺术效果。


如果你的每一个笔画都是有严格用笔方法的,那么,每一个笔画就是一个“法”。有法就是“形似”的基础。没有法度的形似,肯定也就没有“神”的基础。

笔意,就比较复杂了。我们可以把不是很刻板,但是有那个意思的笔画叫做“笔意”,也可以把笔法的象形看做是笔意。

例如,一个点居然被看成是“杏仁”,一个勾居然看成是“鹅头勾”,这就是“笔意”。笔意越丰富,书法就越生动,也就越有神采。

笔势,也是比较复杂的问题,既有用笔取势和执笔方法的问题,也有“笔意”的问题。

例如,我们下笔是仰还是俯,是背还是向,是勾还是挑?这些笔画的走势走向,就是笔势。

同时,如何执笔,对于笔势也是影响很大的。这路就不多说了。


所以,学习书法,从初学开始简单来说,最好先不要考虑“神”的问题。当你的“形似”问题解决以后,再来讨论“神”的问题也不迟。

书法学习,应该是形神兼备才算合格,仅仅有“形”是不够的,但是,没有形似做基础,神也是不存在的。

千千千里马在悟空问答一直在说“四法三笔”的理论。

如果按照“四法三笔”来学习书法,既可以认识书法的形,也能够认识书法的神。

因为,过去的书法理论,对于“神”说的不太好理解。千千千里马用“三笔”具体分析以后,书法中的“神”怎么可以学的问题,就有一个理论依据了。

我是千千千里马,以上个人看法,欢迎你的补充意见给大家一个快乐的分享。


千千千里马


谢邀!在回答问题之前,我先向题主提几个问题:

第一,既然是临摹,那你临摹的目的是什么?

第二,关于“临摹”二字,你弄懂它的含义了吗?如果不知道它的真正意思,你查阅《现代汉语词典》了吗?

第三,你认为临,应该临什么?摹,应该摹什么?

准确地说,对一个初学书法者来说,第一步应该是“摹临”,摹临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再进入对临、背临和意临阶段。这些概念一定要搞清楚,一点儿也不能模糊。

关于题主问到的“临摹到底是临其形重要,还是临摹笔意重要?” 我的观点是:既然是临摹,就要二者兼得,也就是说,二者是同等重要的!零基础学书法的人,应先得其形,随着临帖的不断深入,就要向“既得其形,又得其神”方面努力。我曾经给临帖者列了一个公式:

选帖+读帖+摹临+对临+背临+意临=七分像+三分自己的东西=书法家。

从以上公式可以看出,学书法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进行,并不是一下子就能实现书法家的梦想的。在临写中,字形固然重要,但仅有字形而没有神韵的书法作品,还叫书法作品吗?即便是,也不能称之为一幅神形兼具的书法作品!当然,当书者学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自然就会把握好字形的,在这个时候,就要重点研究“笔意”啦。

以上是个人观点。一孔之见,仅供参考。欢迎留言和评论!





中州耕牛堂主


我是汶水才子。我来回答你的问题。临摹到底是临其外形重要,还是临摹笔意重要?我回答你的问题如下:


练习书法,临摹是必须经历和长期坚守的工作。为什么?因为自己没那天赋异禀吧!学书法,取法乎上。临摹古帖这也是书法人共同的方法。


临摹是俩种方法,临就是将帖置身边,边读、边看、边审、边写,这就是临帖。摹就是将练习纸置在帖上边,描写其字。

对于临摹其形还是笔意,我的观点是都重要。

一是临帖吧。你为什么临,就是要你必须学会帖子上的字如何写?如何起笔、运笔和收笔?如何将笔画搭配?如何结字?这里都牵扯字形和笔意的。缺一不可,否则,你临帖干嘛?


二是摹帖,你为什么摹啊?就是要你学会这个字的结构,学会这个字如何掌握其形状?如何下笔?如何行笔?如何写的与帖子上的字一样?这里也牵扯形状和笔意,都需要你在摹字过程中所要重点记忆的。



当然,临摹很重要,根据我的经验,我一般都是先读字,审字,记住结构和笔画粗细变化,记住如何运笔、行笔,然后勾勒字,就是描红的办法,在写,再临,再摹。直到行和神具备时再练下一个字。

祝你好运!


汶水才子


丑书学研究认为都重要,都不重要,重要是因为书家的字有情有义。不重要是因为书家的字大多是丑字,毛病太多。临摹是学其精华,大多书家用笔很好。结字很好。拿来就用不可以,集古字乱情。集王圣教序最为典型,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嚼之无味弃之可惜,米芾早期被人讥笑集古字,可后来米芾改变集为用成就书法大家。外行说书别当真。


丑书学


虽然我们临帖常常希望形神俱备,但神应该远比形重要。

这正如美女。燕瘦环肥,外形不一样,但她们骨子里透出的美是一样的。又如倪萍,现在的她虽然容颜、体态已物是人非,但她优雅的气质依旧,说能说她不美。

我们临帖的目的是什么?我们不是复印机,不是要复制一份与原帖一模一样的伪作,而是要学习古人写字的方法,并运用到我们要写的内容中去。

所以说,临帖写的与原帖尽量相似就行,重要的是掌握古人笔意。

更多文章及作品点评,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千年兰亭


《临摹3步曲:不得形与貌,何谈笔下神似》

书法书画是形貌主张的世界,千古不易。临帖是书法学习的唯一办法。形象与笔意的结合才能成就一幅完整的作品!

一、临帖是学习写字,临帖首要任务就是把字照样子写得象,形态上的象!

无论什么样的书法作品,都是依赖于我们的眼睛来观看;只有有形之物才能让人看得见,神只形象背后感悟。

字帖不一定的都是有形的!

不管你是将字帖(也可能就是在课本上的课文)记在了头脑中,或者是将字帖放在手边,或者还可能就是将字帖放在你的纸稿之下。

不论是汉字还是英文或是拉丁文,文字都是古人创造的。作为现代人能做的就是把它们当作一种标准学习,然后用于与大众交流!

二、临帖3步写,临出形象;

书法无论是基本的线条笔法,无论是险绝的结构,甚至谋篇的章法,都是一个书法构形的过程。书法只有写出作品的形态,离开"形象"无从商谈“神似”精神。

一幅书法作品要临得象,得走出临帖术的三步曲:

1)“笔画“象;

2)“结构”象;

3)“章法”象;

三、笔意就是整字或者笔画形态上的呼应关系!

什么是笔意?狭义讲,笔意是指书写者书写笔画所表现出来的形态。就是作品的神!

笔意,一般指的是书法者通过笔画、结构表现出来的意境、情趣。书写者可能借助笔画之间的连贯衔接、线条的曲变化等,是书法个人书法艺术风格的展现。

图:田英章先生工笔楷书的笔意就在于精密机床般的精致

四、楷书3个读帖要素创建作品笔意方法;

这种笔意主要表现在艺术书法的创新之中,是一种艺术性的表现结果。笔意是一种由书法形貌表现出来的题外意境!它可能是多个笔画形态之间形成的一种呼应关系,也可以是笔画被作者付予了一种比拟化的形象!

笔意实际是创作者通过书法文字风格的一个艺术表现:

1)比如笔画形态;

2)笔画几何位置;

3)笔画间在形态上、位置上的呼应关系;

通过在3种要素创造变化,产生相应的生动呼应关系,从而产生作品综合效果上的不同意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