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祖讲苗族:苗族音乐

苗族人男女老少都喜欢唱歌。靖州苗族地区素有歌的海洋”之称,歌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说到苗族的音乐,就不得不提到两个名词:芦笙和飞歌。芦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传统管簧类乐器,古代在所有苗族中都很盛行,据说早在唐代就已在宫廷中流行。在过去,青年小伙子会不会吹芦笙,能不能跳芦笙舞甚至都成为姑娘们择偶的重要条件之一。芦笙音歌,多是控诉旧社会的黑暗和歌颂人民的反抗斗争。如黔东南的《引张秀眉之歌》、黔南的《柳天成》、黔西北的《陶新春》,都很有代表性。这类歌情调激昂富于战斗精神。另外还有叙述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的诗歌—一苦歌。第四类为劳动诗歌,多在农耕劳作中形成,各地都有。其中,以黔东南的最为完整,如《刺绣歌》《种棉歌》《纺纱织布歌》《蜡染歌》《造酒歌》《造船歌》等主题思想积极,多是鼓励人们努力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作品第五类是婚恋情诗。情歌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时所唱的歌,用词含蓄优美,富于抒情。有表白式、问答式等,多是托物言情。苗族历史上经历了从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的变迁,这在婚恋诗歌上有比较清晰的表述。其中较著名的有各地普遍流传的《兄妹结婚》,黔东南的《开亲歌》《男妇出嫁》《换嫁歌》(讲述女子换男子出嫁),黔北遵义地区的《接女婿》《送亲歌》等苗族人男女老少都喜欢唱歌。靖州苗族地区素有“歌的海洋”之称,歌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

阿祖讲苗族:苗族音乐

说到苗族的音乐,就不得不提到两个名词:芦笙和飞歌。芦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传统管簧类乐器,古代在所有苗族中都很盛行,据说早在唐代就已在宫廷中流行。在过去,青年小伙子会不会吹芦笙,能不能跳芦笙舞甚至都成为姑娘们择偶的重要条件之一。芦笙音于雷山、丹寨等县,其构造是用独管安上铜簧,穿入竹筒即成。大的用树干挖空而成,长约六尺,直径约六七寸,小的用二三尺长、直径约三四寸的竹筒做成,吹奏起来起到低沉音响作用。箫、笛、系用单枝小竹做成,一般只有五音。铜鼓,除松桃、铜仁、思南等地已不用外,其他地区仍然使用,以雷山、台江、麻江、平塘等县为多。琴,在苗族中不普遍,只威宁台江有月琴,丹寨地区有古瓢琴。贵州西部还有竹制的口琴,长约三寸。锣、鼓,各地普遍有,大小不多在节日时使用。

阿祖讲苗族:苗族音乐

苗族是能歌善舞民族,民间舞蹈有芦笙舞、铜鼓舞、木鼓舞、湘西鼓舞、板凳舞和古瓢舞等,尤以芦笙舞流传最广。贵州的丹寨、台江、黄平、雷山、凯里、大方、水城,以及广西融水等地,在每年正月十五、三月三、九月九等传统节日和过年、祭祖、造房、丰收、迎亲、嫁娶等喜庆节日,都要举行芦笙舞会。苗语称“究给”,关于芦笙舞的起源,苗族有个美妙的传说。相传盘古开天辟地之时,大地一片荒凉。那时,苗族祖先是靠狩猎飞禽走兽生存,为了解决捕获鸟兽的困难,一个心灵手巧的小伙子,在林中砍下树木和竹子,做了支芦笙模仿鸟兽的鸣叫和动作,吹奏并且跳起来以引诱各类鸟兽。从此,人们每出猎均有所获,大大提高了生活质量,于是芦笙舞就成了生活的必需而世代相传。这个传说,与流传着的众多模拟鸟兽鸣叫和形态的芦笙曲调及舞蹈动作相吻合,关于芦笙舞活动的历史,过去文献中多有涉及。明清以来更广见于文献和志书之中。足见芦笙舞早已是苗族人民传统节日活动的重要内容,而且已经风靡一时了芦笙舞舞步以四步为多,也有二步、三步、六步、蹭步、跳步、点步以及左右旋转等跳法。它具有宗教、民俗和文化娱乐等多种功能,在苗族人民的社会生活中起着不同的作用。按其活动内容和性质,一般可分为自娱性、习俗性、表演性、祭祀性以及礼仪性这五种。在苗族的自娱性舞蹈中,有头戴银冠、身着彩条长裙模仿锦鸡动态的《锦鸡舞》:头戴羽冠、模仿雉鸡相斗、跳跃、嬉戏等含有杂技技巧的男子双人《芦笙舞》:源于妇女刺绣、搓麻等家务劳动的《板凳舞》等。

阿祖讲苗族:苗族音乐

另外一种深受苗族人民喜爱的舞蹈是一边击鼓边舞蹈的鼓舞。这种鼓是木头制成的,用牛皮蒙住两面,击打时要放在架子上。苗族鼓舞主要分布于湖南西部和贵州东南部清水江流域一带。由于长期分散居住,以及语言、服饰、风习方面的差异,各地鼓舞风格特点和形式各不相同。各种形式的鼓舞,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各有不同功能,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如原来的“木鼓舞”,仅为祭祀祖先、祈神禳灾、娱神、娱祖灵所用,“调鼓”则主要用于丧葬仪式告慰亡灵,“团圆鼓舞”“踩鼓舞”“花鼓舞”等,主要是在每年春节和隆重的传统节日中娱乐。如今,都演变为节庆活动和人们劳动之余不可缺少的一种文化娱乐形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