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與小腸病辨證要點,心氣虛、心陽虛與心陽暴脫到底怎麼診斷?

心與小腸病辨證要點,心氣虛、心陽虛與心陽暴脫到底怎麼診斷?

心與小腸病辨證

心病證候:虛證有氣、血、陰、陽不足;實證有氣火痰鬱、寒凝、瘀血等。

心病症狀:以神志症、精神異常、心悸、失眠、多夢、健忘、煩躁、譫語及面色、舌象和血脈表現為常見。

小腸證候:虛證有小腸虛寒(脾陽虛);實證有小腸實熱,小腸氣癰(寒滯肝脈)證。

小腸病症狀;以小腸的分清泌濁失常為主,表現為二便異常。

(一) 心氣虛、心陽虛與心陽暴脫

[臨床表現]其三證既有相同的特點,又有不同表現應注意鑑別。

相同點:有二點,一是神志症的心悸怔忡;二是氣虛症的胸悶氣短、自汗,活動後加重。

不同點:三證分述如下:

心氣虛:以氣虛症狀為主,主要表現面色、舌象和脈象變化。面、舌色淡,脈虛。

心陽虛:氣虛症狀明顯加重,同時出現虛寒表現。有畏寒肢冷、心痛,面色 白或晦暗,舌質淡苔白滑,脈微細。

心陽暴脫:氣虛症狀極重,虛寒象突出,且神志異常亦重。突然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面色蒼白,口唇青紫,神志模糊或昏迷,舌淡紫青滑,脈微欲絕。

[證候分橋]蓋心氣虛、心陽虛和心陽暴脫證以心氣虛、心臟全身機能衰退為病理基礎;進一步發展為心陽虛,出現虛寒象;進而虛脫亡陽則為暴脫證,為審證要點。

氣虛,宗氣不足,神無所主,則表現一派心氣虛症,如心悸、氣短、胸悶,動則尤盛等。

氣虛血運無力,濡養不足,則有血虛不榮症,面、舌色淡,脈虛無力。

氣虛及陽,失卻溫煦功能,故現虛寒象,如畏寒肢冷等;陽虛寒凝,氣血鬱滯,心脈痺阻,故有心痛證,脈道不充,則微細。

陽氣暴脫,陰津無依,則冷汗肢厥;宗氣大洩,血脈瘀滯,心神失養,是以亡陽諸證具在。

總之,其病理可概括為氣虛陽衰,血運不足,神失所養基本過程。

(二) 心血虛與心陰虛

[臨床表現]上二證以心悸怔忡、失眠多夢為其共症。

不同症狀:心血虛有血虛症,如眩暈健忘,面、唇、舌色淡,脈細弱等。心陰虛必兼有虛熱象,如五心煩熱、潮熱盜汗、兩顏紅赤、舌紅少津、脈細數。

[證候分析]其陰血不足病因,一是先天或後天生成不足;一是損傷太過,如失血、熱病、七情等因。

血屬陰,心陰心血不足,心神失養,故有神動不寧諸症,見心悸怔忡,失眠多夢等。

心血虛證,重在血的濡養不足,不能上榮,故見血虛症。

心陰虛證,重在滋潤減弱,陰虛陽亢,內生虛熱,故有一派陰虛內熱象。

在病理關係上,血虛漸進致陰虛,所以二證鑑別要點,是有無虛熱證。虛而無熱象,為心血虛;虛而有熱象,為心陰虛。

(三) 心火亢盛

[臨床表現]此證三個特點,一是熱擾心神症,心胸煩熱,夜不能寐,甚狂躁譫語;二是火熱津虧症,面赤口渴,溲赤便幹,舌尖紅絳,或口舌生瘡,腐爛疼痛,脈數有力;三是熱迫血妄行,致各種出血或氣滯血壅,肌膚瘡瘍等。

[證候分析]心火生成其因有三,或為外感,六氣化火;或為內傷七情所致;或為肥甘厚味飲食所傷。

心火亢盛,重點在舌、脈、神志之方面審證,其性質屬實熱證。

火熱內熾,上炎擾及心神,是有心神不寧等症;熱能傷津,故有一派熱盛津虧裡熱象。心主血脈,熱壅血絡,或迫血妄行而吐血、衄血;或血熱壅滯脈絡,肌膚瘡瘍,紅腫熱痛。

[證候鑑別]心火亢盛與心陰虛證。

二證均有心神不寧一般心病症狀,並有熱象。其鑑別要點,心火亢盛屬實證,心陰虛屬虛證。

(四) 心脈痺阻

[臨床表現]主症為“痛”和“悸”,即心悸怔忡,心胸憋悶疼痛,痛引肩背內臂,時發時止。又因病因不同,而有以下四個分證,

瘀血內阻:典型針刺痛,舌有瘀血徵,其色紫暗,瘀點,瘀斑,脈細澀。

痰濁停聚:以悶痛為特點,全身症狀重濁體胖身重睏倦,痰多,苔白膩,脈沉滑。

陰寒凝滯:以寒痛為主,突發劇痛,得溫痛減,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脈沉遲或沉緊。

氣機鬱滯:脹痛,發作與情志密切相關,舌淡紅,苔薄白,脈弦。

[證候分析]本證多在正虛基礎上,由瘀血、痰凝、寒滯、氣鬱而發病,故性質屬本虛標實的虛實挾雜證。

正氣已虛,陽氣不足,血運失常,故心神失養,則心悸怔忡。因虛致實,可使血瘀不行、痰濁內聚、陰寒凝滯、氣鬱不暢等病理變化,以致心脈痺阻,不通作痛。其疼痛沿心經循行部位發作,是診斷要點。

心脈痺阻的四個分證病理常相互影響,混雜出現,表現為,氣滯血瘀、氣鬱痰凝,氣滯血瘀痰阻、寒凝氣滯血瘀等,其中以痰瘀交阻為多見。

(五) 痰迷心竅

[臨床表現]具有二個特點:一是心神失常症,意識模糊,語言不清,甚則昏不識人,二是濁痰內阻症,面色晦滯,脘悶嘔惡,喉間痰鳴,舌苔白膩,脈滑,上述表現屬痰厥證。此外,常見痰迷心竅,特殊可表現為癲、癰發作:

癲症:精神抑鬱,表情淡漠,神志痴呆,喃喃自語,舉止失常。

癇證:突然仆地,不省人事,口吐痰涎、喉中痰鳴,兩目上視,手足抽搐,口中如作豬羊叫聲,醒後一如常人。

[證候分析]本證病因多由溼濁釀痰,或氣滯肝鬱,生痰為病。

辨證要點:神志失常,喉間痰鳴,苔白膩。主要病理為溼濁、肝鬱生痰,痰涎閉阻心竅。

痰厥證,為痰溼中阻,清陽不升,濁陰上泛.胃氣和降失常,上蒙清竅所致。

癲證,為肝失疏洩,氣鬱生痰,痰隨氣升,上蒙心竅所致。

癇證,為痰濁內憂心經,適逢肝風內盛,風挾痰濁上升,蒙閉心竅所致。風盛則動,故有明顯肝風內動症。

(六) 痰火擾心

外感痰火擾心證:以高熱、痰盛、神志不清為特點。具體症,見有發熱氣阻,面紅目赤,淡黃稠,喉間痰鳴,狂燥譫語,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內傷痰火擾心,輕證以心煩失陽為主,痰多胸悶,頭暈目眩;重證,語言錯亂,哭笑無常,打人毀物,狂躁妄動,不避親疏,此為狂病。

[證候分析]本證重在心神失常,面以痰、火輕重分外感和內傷兩型。

外感火熱邪氣,入裡灼煉津液麵為痰,痰火內擾,故見本證。火勢內盛,則為發熱,面紅目赤,機能亢奮而見呼吸氣粗;熱盛傷津,則痰黃稠;痰火交結,上憂心神,則神失所主而失常。

內傷氣鬱,久致生痰,痰鬱化火,痰火內擾心神,則可發病。輕者心煩失眠,清陽受阻,頭暈目眩,胸悶多痰,重者痰火互結,氣機逆亂,心神失常,故為狂病。

[證候鑑別]痰火擾心與心火亢盛證、痰迷心竅證,三者均以神志症為主證。具體表現:

心火亢盛證,以火熱痰為主,痰症輕淺,故神志症輕而以熱症突出。

痰火憂心與痰迷心竅二證,均有痰閉心竅,有明顯心神錯亂表現,但前者其性屬陽,臨床多“動”;後者其性屬陰,臨床多“靜”。

(七) 小腸實熱

[臨床表現]本證以心火上炎和下移小腸,使津虧小便異常為特點。

心火上炎症:心煩口渴,口舌生瘡,舌紅苔黃,脈數。

小腸熱症:小便赤澀,尿道灼痛,或尿血。

[證候分析]本證由心與小腸邪熱上下移燻所致。

心火下移小腸,失於分清泌濁,故小便短赤熱痛,甚灼傷血絡而尿血。

心火上炎,傷津擾神,故心煩口渴,口舌生瘡,舌紅苔黃,脈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