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蹀腳舞

彝族蹀腳舞

彝族蹀腳舞是雲南昆明祿勸、楚雄武定民間十分流行的自娛性集體舞,以竹笛音樂為伴奏,舞蹈以腳的動作為主要動律,即以腳跺地和舞者相互鬥腳,故此得名。

  蹀腳舞是羅婺地祿勸、武定討親嫁娶、逢年過節等喜慶場合必不可少的主要娛樂活動。在民間,只要笛子一響,無須召喚,人們就會隨之起舞,舞者不限,少則十幾人,多則幾十、幾百、甚至上千人。在民族村寨,不管誰家操辦喜事,本村以及鄰近村寨的人,到了晚上就會不請自來,匯聚到一起,放歌起舞,為之助興。當笛子師傅吹奏蹀腳舞曲時,人們毫不拘束地上場舞起來。參舞者有小至七八歲的兒童,老到年逾花甲的長者,有的年輕父母甚至揹著小孩上場,到了這種場合,真可謂“笛子響,腳板癢”。幾遍音樂之後,好客的主人會將自制米白酒和小鍋酒斟來敬客人,酒過幾巡,人們隨著清脆的竹笛聲,在朦朧的酒意中狂歌醉舞,猛烈地跺腳起舞,有震撼大地之氣勢,整個山寨沉浸在歡樂之中,一直跳到次日天明。

 蹀腳舞主要是一至八腳的集體舞和模擬動物舞兩大類。一至八腳是主體部分,模擬動物舞穿插於其中,一至八腳就是以腳跺地的次數定它為幾腳,“一腳”,其動作是腳跺地一次,“二腳”是跺地兩次,以此類推,“八腳”就是八次。跳蹀腳舞時,一般是從一腳跌至八腳順著跌完,而每一腳都要重複數遍。由於蹀腳舞動作力度大,幅度大,將一至八腳跌完,中間必須要有休息時間,否則舞者體力難以支撐。模擬動物舞就是在休息的間隙,由幾個人模仿動物的動作手舞足蹈取樂的舞蹈,它也是有規律的動作和音樂,並非亂舞亂跳。模擬動物舞很多,現收集到的有“公雞鬥腳(啄架)”、“斑鳩吃水”、“石蚌跳”、“猴子衝碓”、“老鴰跌腳”等。除了以上兩類外,還有一些介於這兩者之間的舞蹈,如“卷席子”、“兩腳半”、“姑娘腳”、“一邊跺兩腳”等等,它既不屬於一至八腳的範圍,也不屬模擬動物舞,但它均為集體舞,其中的“卷席子”是蹀腳舞的開場舞,不管在什麼場合都得先跳,它實際是邀約和組織隊伍的舞蹈,隨著舞者的逐漸增多,就開始從一腳跌至八腳。

蹀腳舞的隊形,除“卷席子”和模擬動物舞外,大部分是圍圈跳,舞者不限,人越多,舞蹈場面越有氣勢,舞者手拉手或手叉腰跳,由吹笛子的師傅在圈內領舞,動作均朝一個方向,若要鬥腳,相鄰的舞者動作是對稱的,參舞人員要為偶數,否則就亂套,傳統蹀腳都要求鬥腳。在人多場地小的情況下,可以圍成若干層圈跳,各層圈的動作可朝不同方向跳動。跌“卷席子”時,由吹奏者在前領舞,其他舞者跟於後面,領舞者帶領隊伍隨意穿梭於舞場的隊形之中,時而穿到中心,時而帶到圈外,後面舞者要有次序的緊跟其後,隊形就像在卷席子一樣,因而得其名稱。模擬動物舞的隊形大多數為兩直排,人數不多,一般為4至10人,舞蹈時,舞者面對面穿插對舞。

 蹀腳舞中的“八腳”稱為“八腳穿花”。“穿花”是一個圈內的所有舞者,分為若干對數,相對舞者分別以順、逆時針方向相互穿插對舞。所有圈內的舞者都有機會鬥腳,而且舞者在每一遍音樂當中,腳要跺地八次,故稱為“八腳穿花”。它是每一次跌腳活動的最高潮和尾聲。因為“八腳”的隊形比較有特點,所以人們也習慣將蹀腳舞統稱為“八腳穿花舞”。蹀腳舞的吹奏樂器主要是笛子,由兩人邊吹奏邊領舞,如吹奏者有幾班的情況下,可輪流吹奏和領舞。

 蹀腳舞的音樂有2/4拍和2/4、3/4混合拍兩種節奏音樂,除模擬動物舞有固定的曲調外,其餘的多個舞都至少有兩、三個旋律的音樂。2/4拍節奏型的有“卷席子”以及模擬動物舞的大多數,2/4、3/4混合拍節奏型的有的“二腳”至“八腳”以及“兩腳半”、“姑娘腳”等。

彝族蹀腳舞

蹀腳舞是羅婺部地祿勸武定彝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動作粗獷,激烈,簡潔,剛勁,通俗易學。不僅在彝區廣泛流行,也倍受其它民族的青睞。現在蹀腳舞已成為彝區“火把節”,“彝族年”、“嫁娶”時必不可少的娛樂活動。(阿叫拉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