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呆子」與「詩呆子」所引起的思考

“石呆子”与“诗呆子”所引起的思考

“石呆子”与“诗呆子”所引起的思考

《紅樓夢》第四十八回寫到兩個“呆子”,一個是視扇如命的石呆子,一個是以詩為命的詩呆子。“呆”,作為形容詞,有痴、傻之意。在這裡曹雪芹所用之“呆”,可理解為“痴”,也就是執著。這一特質,無論是在香菱身上,還是在石呆子的身上,都被刻畫的淋漓盡致。

香菱對詩的痴迷,較之石呆子對扇子的痴迷,有過之而無不及,但兩個人的“呆”有何相同,又有何不同?曹雪芹又為何將香菱和石呆子放在一起來描寫,有沒有什麼特殊的寓意?

石呆子的故事是由平兒轉述給寶釵的。這個在人物談話中插入的小故事,很短、很小,幾乎被很多讀者遺漏。但以曹雪芹運筆於千里之外,化神在須臾之間的功力,這種安排絕非閒筆。歷來諸多學者都注重把這個小故事作為分析賈赦、賈璉和賈雨村人物形象的重要依據,真正立足於石呆子本人做深入研究的並不多。

此事的起始與終了,確實體現了賈赦的貪得無厭,賈璉的惻隱之心,還有賈雨村的卑鄙無恥。但石呆子究竟是個怎樣的人物,卻是值得深思的。窮困潦倒的石呆子,連飯都沒的吃了,可是祖傳的二十把舊扇子,卻至死也肯拿出大門來,且還不斷聲稱:“我餓死凍死,一千兩銀子一把我也不賣!”這些舊扇子確實都是稀世珍寶,不僅扇骨的材質珍奇,如“湘妃、棕竹、麋鹿、玉竹”的,且那上面還都有“古人寫畫真跡”,更是賦予這些扇子非同一般的人文情懷。這樣的物件,讀書人見到會愛不釋手,假斯文的人也想借此沽名釣譽。恐怕在世人眼中,擁有了這些扇子,就彷彿擁有了過人的才華,令人歆羨。但賈赦既不是假斯文的人,更算不得正經的讀書人,他充其量只能算一個佔有慾膨脹的紈絝子弟。但也僅僅因為他個人的佔有慾,給了賈雨村攀附表現的機會,以“拖欠官銀”為由,用這些扇子抵價賠補,把石呆子弄到家破人散。

“石呆子”是世人送給這個持扇之人的混號兒,可見他在世人眼中是以“呆”著稱,且充滿“呆”性的一個人。他性格中的“呆”,正是一種執著的生命態度。不管他是對扇子本身執著,還是因是祖傳之物而堅執不賣,都表明這個人物倔強、執拗,不容妥協。他說“要扇子,先要我的命”,並不是一句空話,而是真的甘願為了守護這些扇子而付出生命。這種不能變通的死板,與世人推崇的中庸之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而他的這種堅執,也可以視為一種真性情。所以,世事洞明、人情練達,在石呆子的眼裡恐怕就是一種見風使舵的虛偽情性。

事實上,石呆子的結局既重要也不重要,在當時那樣恃強凌弱的社會現實中,以他卑微的身份擁有這些稀世珍寶,就註定會遭遇不幸,沒有這一群的“賈赦、賈雨村”,就會有另一群的“某赦、某雨村”,而整個事件的關鍵點,在於石呆子的性格,正是他寧死不屈的性格,左右著自我的人生方向。

石呆子的命運是悲劇的,但他所折射出來的人性光芒卻是令人敬仰的。石呆子身上那種“寧可玉碎,不能瓦全”的氣節,正是中國古代文人墨客“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錚錚傲骨。但對於執著於唸的普通人,命運卻是無情的。這就是現實,人在現實中的慾望是各種各樣的。賈赦賈雨村之流代表的是一種慾望,石呆子的執著也代表著一種慾望,當兩種慾望相碰撞的時刻,弱肉強食的現實社會就會露出猙獰的面目,它殘酷到可以使人失去一切,甚至生命,也真實到讓人生畏。如若不能因時制宜,也只能淪為豪門權貴們附庸風雅的犧牲品。說到底,石呆子不過是另一個馮淵,只是在無意間撞進“護官符”這張現實巨網中罷了,一隻卑微的小飛蛾如何能夠逃脫現實的牢籠呢?所以,他的命運遭際也勢必與馮淵一樣,在現實的無情碾壓下灰飛煙滅。但作為石呆子,他努力抗爭過,雖然心愛之物終被抄沒,但他應該是無憾的。畢竟他說過的“要扇子,先要我的命”,他做到了。因此,石呆子的所作所為是令人佩服的,也是曹雪芹極為讚歎的。所以,雖然《紅樓夢》經過了“披閱十載,增刪五次”的苦難歷程,他的故事卻依然在書中得以保留。

“石呆子”与“诗呆子”所引起的思考

與石呆子故事的短小相比,詩呆子香菱的故事,不僅是第四十八回的重點描寫,也是整部《紅樓夢》中極其重要的敘事情節。那麼曹雪芹為何如此濃墨重彩的渲染“香菱學詩”呢?

“香菱學詩”,很大程度上體現了曹雪芹對於理想的追求與踐行。在現實中,理想或許是行不通的,所以在這一回曹雪芹讓薛蟠出行,使香菱能夠常駐大觀園中,也是為開啟追尋理想的風帆而做足準備。

香菱對詩的執著,正如石呆子對那些扇子的執著。而對於香菱如何對詩執著,曹雪芹的描寫更為細膩。從“起承轉合”到“平聲對仄聲”,再從“虛的對實的,實的對虛的”到“若是果有了奇句,連平仄虛實不對都使得的”,黛玉這個老師教的認真,教的靈活,香菱這個學生也聽的認真,聽的入神,什麼“對的極工的,又有不對的”,什麼“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初學作詩的晦澀難懂,在倆人的侃侃而論下,變得輕鬆愉悅,興味盎然。這就是常言所說的“寓教於樂”了。

為了開拓視野,提高眼界,黛玉更是細緻入微地向香菱推薦了一系列學詩範本:

首推王摩詰的五言律詩,其次再讀老杜的七言律詩,再次要把李青蓮的七言絕句熟讀一二百首。然後,再把陶淵明、應德璉、謝靈運、阮步兵、庾信、鮑照等人的熟讀幾百首。

最後,黛玉更是直接指出作詩第一要點:立意!

“因為詞句究竟還是末事,若意趣真了,連詞句不用修飾,自是好的,這叫做‘不以詞害意’。”(第四十八回)

讀了,學了,就該寫了。黛玉的命題限韻,更是讓香菱進入了詩的夢幻世界。圍繞一個“月”字,那朦朧的月夜,那皎潔的月光,那悽清的月色……讓香菱夜裡“嘟嘟噥噥”,日間又“忙忙碌碌”。本就極聰敏伶俐的香菱,日夜攻讀,睡裡夢裡都是詩,如此用心,如此恆心,怎能不會破繭成蝶?怎能不會旋舞碧空?

“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說的就是香菱這樣的人。她的刻苦和執著終有回報,一首《吟月詩》征服了大觀園裡的所有人。這首詩不僅新巧且頗有意趣,香菱也因此從“詩呆子”變成了海棠詩社裡一位名副其實的“詩翁”。

至此,香菱學詩時的“苦志學詩,精血誠聚”的“痴與呆”也被形容盡致。而香菱能做到這些,是多方面因素彙集而成。如若此時的香菱未能入園,怎可能有那麼多閒暇時間來閱讀學習?如若沒有黛玉誨人不倦的鼓勵,她怎能有那麼大的信心繼續依韻練習?大觀園的氛圍,遠離塵世紛擾,趨近世外仙境,這也是香菱學詩有成的很重要的原因。所以說,現實世界真的可以決定人物的命運遭際,也可以決定人物的思想高度。人類的精神世界是廣闊的世界,也是寶貴的財富。一個人精神世界的廣超,決定了這個人的品位,這個人的情操,這個人的胸懷以及這個人的豐富,而所有的這些,都與自身的努力和學習是分不開的。香菱這個人物形象,也正是在這樣一種不知疲倦的追求下變得更加立體豐滿的,而她身上那種被作者深刻寓含的精神也成為這個人物的最大亮點。

作為中國首屈一指的偉大小說家,曹雪芹無疑擁有十分廣闊的精神世界,他那跌宕起伏的人生閱歷,那博大精深的思想學識,以及他超越歷史與現實的豐富想象力,還有那五味雜陳的人生感悟,組成了他與眾不同的精神世界,這些都是成就他、成就《紅樓夢》的重要因素。而香菱身上表現出來的堅持不懈的精神,正是曹雪芹本人孜孜不倦的精神的折射。香菱學詩正如雪芹著書,日以繼夜,無敢逸豫,千古奇書《紅樓夢》也因此而研成。

“精華欲掩料應難,影自娟娟魄自寒”,都說這句詩是香菱的寫照,事實上這句詩何嘗不是曹雪芹的寫照呢?

“石呆子”的幾把扇子就試出了人間百態,世間百相,也是這幾把扇子讓我們認識了當時的社會現實。但現實的苦痛與磨難並不能消磨人們對美好的理想世界的追求,所以“詩呆子”香菱可以在人間樂土大觀園裡完成她理想的實現,也完成她生命的昇華。而淪落至現實最底層的石呆子終將被湮滅在可怕的世俗無奈中,他對於理想的執著信念也只能化為泡影。

“石呆子”與“詩呆子”這兩個人物,被作者賦予特殊的意涵,一個體現了石的頑固,也就是現實堅硬的壁壘;一個體現了詩的空靈,也就是理想世界的美好。通過兩個人物故事所形成的的鮮明對比,我們可以看到《紅樓夢》中現實世界與理想世界的交織與碰撞,也可以讓我們看到大觀園內外的巨大區別,看到人生理想與社會現實的巨大區別。這或許就是,曹雪芹把“石呆子”與“詩呆子”刻意的放在同一回來對比描寫的最重要的緣由。他總是在不經意間就輕輕地戳穿一切,讓這些美的醜的,真的假的,有的沒有的,得到的失去的……最真實的展現在世人面前,並且讓人一覽無餘。

通過認識理解《紅樓夢》中的人或事,我們可以更加清晰的辨識現實的面孔,生活的不易和溫馨,社會的醜陋和美好,理想的遙不可及和夢寐以求,都是那樣的真實,又是那樣的無奈。理想世界裡的思想可以昇華,而現實世界裡的理想終將破滅。“石呆子”與“詩呆子”的兩兩對照,或許也暗示了曹雪芹的風骨和境遇,他在“舉家食粥酒常賒”的愁苦境地,依然堅持做到了“披閱十載,增刪五次”,這需要多麼大的毅力和耐力?!

完成字字血淚的《紅樓夢》,是曹雪芹畢生的追求,他對它的愛,一定不亞於詩呆子對作詩的千般熱情,也不亞於石呆子對那些扇子矢志不渝的摯愛。但嘔心瀝血的曹雪芹恐怕不曾預料到,在他有生之年,卻未能像香菱一樣完成所追尋的理想,這無疑是他身後最大的遺憾,事實上也是那個時代的悲劇,《紅樓夢》的悲劇,整個中國文化的悲劇。

紅樓一夢雖在,但彌足珍貴的書稿卻猶如石呆子那些扇子一樣,有著不能自主的命運,被借閱者迷失在歷史的塵煙中。

這真是造化弄人。悲哉,痛哉!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微信公眾號,由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辦,旨在提供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域的資訊傳播、政策宣傳、知識普及、資源展示、學術交流等服務,為業界、學界和公眾搭建交流、互動、分享平臺。

文藝研究

《文藝研究》雜誌創辦於1979年5月,由文化部主管、中國藝術研究院主辦,是大型綜合性文藝理論月刊。《文藝研究》以“引領學術潮流,把握學術走向,加強學術交流,擴大學術影響”為辦刊總方針,強調現實性與學術性、前沿性與基礎性、學理與批評的有機統一,提倡中國視野、中國問題、中國氣派,廣泛容納文學、藝術各領域不同觀點、不同方法的優秀研究成果。

媒介之變

從移動互聯網世界的劇烈媒介迭變,觀察未來世界的面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